齐心协力 共度难关 经过两天的行军检验全班完成任务比较顺利。尽管中途有一段时间缺水,但是大家都经受了考验,行军路上一直都保持着旺盛的斗志。我们走在全连的最前面,也始终保持连队正常的行进速度。 5月31日我们从单县出发,这是第三天行军了。大家都感到没有前两天那样轻松,多多少少感到有些疲惫。尤其是我们班的程发云,他身材瘦弱体质较差有问题明显地显现出来了。他是侦察兵,在炮兵分队战士中负载是最重的,行军过程中似乎体力有些不支。 这次出发前准备的时候,我们就把两个新兵作为行军中帮助的重点对象,实践证明是我的判断失误。这两个新兵来自四川绵阳农村,从小经受劳动锻炼体质基础很好。尽管行军中经验缺乏,但是吃苦精神确实经得起检验。他们脚上也打了泡,经过简单处理后依然照常行军。多次老兵提出给予援助,都遭到他们的断然拒绝。特别是通信兵小欧个子矮小,吃苦的精神却很强。他在平时的收放线专业训练中,常常是3000米能够按照标训练准完成任务。这次行动中除了个人物资全部自己携带外,所有电话兵携带的装备也都全部带齐。行军中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不时还跟其他战友边走边聊,一路上谈笑风生,这对我们全班都是极大有宽慰。 第三天上午,问题竟然出现在小程身上,这是我们始料未及的。他经过1965年的八百里行军锻炼,对于行军具有一定的经验,完成这次三百里行军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天有不测风云,由于他突然身体不适,自然给行动带来了影响。开始他的步伐逐渐有些跟不上,不时看到他小跑几步。我们过去问他,他坚称自己没有问题。大休息时发现他的两只脚都打了泡,让连队卫生员用马尾穿泡。为了保证下午能够正常行军,我接过他背着的方向盘。但是程发云无论如何都要坚持自己承担,为了不影响全班瓣行动,我们都做他的工作,他才勉强同意。在最后一段行军时他明显行走困难,只见他面带疲惫的表情,尽管后来连背包也交给了关林贤,他仍然汗流浃背。班里的同志们只得轮流搀扶着他走完了当天的最后的一段行程。 当年行军中的要求是战士不能离开本班,班不能离开排,依此类推。凡达到上述要求的个人和班、排才能算完成了行军任务。所以,即使是最为困难的时候,战士也不愿意掉队。只要自己掉了队,班、排、连都要受到影响。因此,各个班排都竭尽全力确保本单位战士都能按时到达部队的宿营地。而且,连以上单位都专门设置本单位的收容队,防止战士掉队。 宿营后,我们首先安排他休息。关林贤专门把他的晚饭打回来,但是他并没有吃。眼看他病的不轻,我只好叫来卫生员,经过测量体温发现高烧。连首长当即决定把程发云送到团卫生队治疗。 行军中的卫生队不比平时,除了按时打针吃药,病号还要跟着部队前进。只是病号可以不走路,坐在马车上行军。生活上也只是一日三餐,根本满足不了病人的需要。为了保证程发云在路上不至于挨饿,连首长让炊事班给他煮了几个鸡蛋,我把自己剩下的全部干粮都给他。开始小程不愿意去,我们给他做工作。生病不能行军是正常的事情,并不是你自己怕苦怕累。为了他自己的身体,也为了不影响连队的行军,我耐心地动员他服从领导决定,他在无可奈何地的情况下只好勉强同意了到卫生队治疗。卫生员送他到卫生队去的时候,我把身上仅有的一元钱和两斤粮票塞给了他,让他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缓解燃眉之急。 小程虽然离开了班里,但是器材不能带走,仍然由我们班负责携带。于是,我把由小程负责携带的方向盘和脚架都承担下来了。增加了行军的重量,对于自己的行动有了一些影响。好在当年正是年轻气盛之时,吃点苦也能承担得起。 当天宿营后,我向卫生员打听卫生队的宿营地。卫生员告诉我,卫生队离我们有10来里,为了能够了解小程的病情,我不顾自己一天行军的疲劳,跟关林贤一道赶到卫生队去看望小程。 虽然小程住进了卫生队,但是他仍然是我们班里的成员,越是在他困难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关心他。这样不仅能够给他精神上的鼓励,而且还能够减轻他的思想负担。每次见他病情有所好转,心里也非常高兴。小程见班里战友天天来看他,他也心存感激。每次都表示一定在卫生队好好配合医生治疗,争取早日康复,回到班里和大家一起参加收割小麦的战斗。
138835138835 138835 [/img]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