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的对话
李南方
在汤从海战友于4月29日发表谈诗和诗人的帖子《致李南方战友》后,我于当日发表了答谢帖。今天,汪振全战友、彭本炎战友又先后谈及相关问题,我一一作了回复。另外,韦丽丽战友昨天提出,对诗“最好加上一些解释”的建议,今天我也作了回复。下是我和他们的对话。
2013年5月10日
汪振全 发表于 2013-5-10 09:48
单从赏诗的水平而言,我还停留在启蒙阶段,南方有些有韵味有诗意的诗又略显高深,好象好吃的东西自已又消化不好!唉没口福啊!
李南方 发表于 2013-5-10 10:30
我对诗的认识和写作实践特别突出个性化与独特性,这就带来一些问题,喜欢的是少的,因为不符合大家的口味。从一定意义说,诗是“小众”的,古今中外历来如此。李白、杜甫的诗有那么多高级的东西,但人们记得的多为“床前明月光”、“好雨知时节”这样一些小而通俗的篇章。这说明不能强加于人。所以我说,写不写是作者的问题,读不读是读者的问题,两者要完全合拍很难。
汪振全 发表于 2013-5-10 10:49
曲高和寡啊!好的不一定都懂!这里有个故事:甲乙二人在公园散步,公园里鸟语花香空气怡人,甲说:那鸟叫得真好听,乙问:你听懂了吗?甲说:听不懂。乙说:好听的不-定都能懂!
李南方 发表于 2013-5-10 11:10
曲高和寡与阳春白雪是同一个典故,是发生在楚国事情;相类似的还有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也发生在楚国。这两个以事实为证的道理古人早就明白,并为之感叹。你讲的这个故事中乙所说的话:“好听的不一定懂”也是普遍的道理。西方的古典音乐,俞伯牙的《高山》、《流水》、阿炳的《二泉映月》有谁真听“懂”了呢?但都觉得“好听”,这就行了。
彭本炎发于 2013-5-10 11:15
阳春白雪应该是东汉时期南人李固的话“阳春白雪,和者盖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毛主席给江清的一封信中提到过。
李南方 发表于 2013-5-10 12:35
是这样的:
韦丽丽 发表于 2013-5-9 23:20
美的东西战友们都喜欢!最好加上一些解释,让大家更好地理解你的诗^_^
李南方 发表于 2013-5-10
谢谢你的建议。一首的解释最好是把它改写散文。这样一来篇幅就大了,一本诗集可能变成三本散文集,也许还要多。西方现代派诗人的作品不少很难读,同一作品不同的解释很多,作者没有出来解释。原因是,诗是一种意象群,它给予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而阅读欣赏的过程本身又是读者的思维想象过程,甚至有自己的创造性,其乐趣和收益也发生在这个过程中;何况像自然景观那样形体固定的对象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这种高度个性化的艺术作品就更是一千人有一千人的解读,如果全加解释,有些只可意会的内容就可能会消减。所以我不主张作解。我的集子中有几首长诗,比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些短篇内容更繁复,阅读难度可能更大,但是如果读进去了,就会觉得不解释比解释好。
[url] ⑽ ⑽ 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