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二师战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战友网
查看: 1596|回复: 3

关于诗的对话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李南方 发表于 2013-5-10 20: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诗的对话

李南方

       在汤从海战友于4月29日发表谈诗和诗人的帖子《致李南方战友》后,我于当日发表了答谢帖。今天,汪振全战友、彭本炎战友又先后谈及相关问题,我一一作了回复。另外,韦丽丽战友昨天提出,对诗“最好加上一些解释”的建议,今天我也作了回复。下是我和他们的对话。

2013年5月10日


汪振全 发表于 2013-5-10 09:48

      单从赏诗的水平而言,我还停留在启蒙阶段,南方有些有韵味有诗意的诗又略显高深,好象好吃的东西自已又消化不好!唉没口福啊!


李南方 发表于 2013-5-10 10:30

       我对诗的认识和写作实践特别突出个性化与独特性,这就带来一些问题,喜欢的是少的,因为不符合大家的口味。从一定意义说,诗是“小众”的,古今中外历来如此。李白、杜甫的诗有那么多高级的东西,但人们记得的多为“床前明月光”、“好雨知时节”这样一些小而通俗的篇章。这说明不能强加于人。所以我说,写不写是作者的问题,读不读是读者的问题,两者要完全合拍很难。


汪振全 发表于 2013-5-10 10:49

      曲高和寡啊!好的不一定都懂!这里有个故事:甲乙二人在公园散步,公园里鸟语花香空气怡人,甲说:那鸟叫得真好听,乙问:你听懂了吗?甲说:听不懂。乙说:好听的不-定都能懂!

李南方 发表于 2013-5-10 11:10
         曲高和寡与阳春白雪是同一个典故,是发生在楚国事情;相类似的还有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也发生在楚国。这两个以事实为证的道理古人早就明白,并为之感叹。你讲的这个故事中乙所说的话:“好听的不一定懂”也是普遍的道理。西方的古典音乐,俞伯牙的《高山》、《流水》、阿炳的《二泉映月》有谁真听“懂”了呢?但都觉得“好听”,这就行了。

彭本炎发于 2013-5-10 11:15

                阳春白雪应该是东汉时期南人李固的话“阳春白雪,和者盖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毛主席给江清的一封信中提到过。


李南方 发表于 2013-5-10 12:35

                是这样的:
韦丽丽 发表于 2013-5-9 23:20
       美的东西战友们都喜欢!最好加上一些解释,让大家更好地理解你的诗^_^

李南方 发表于 2013-5-10

      谢谢你的建议。一首的解释最好是把它改写散文。这样一来篇幅就大了,一本诗集可能变成三本散文集,也许还要多。西方现代派诗人的作品不少很难读,同一作品不同的解释很多,作者没有出来解释。原因是,诗是一种意象群,它给予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而阅读欣赏的过程本身又是读者的思维想象过程,甚至有自己的创造性,其乐趣和收益也发生在这个过程中;何况像自然景观那样形体固定的对象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这种高度个性化的艺术作品就更是一千人有一千人的解读,如果全加解释,有些只可意会的内容就可能会消减。所以我不主张作解。我的集子中有几首长诗,比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些短篇内容更繁复,阅读难度可能更大,但是如果读进去了,就会觉得不解释比解释好。


[url]  ⑽ ⑽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8-26 19:27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胡作凯 发表于 2013-5-10 23:3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此番对话很好,象是研讨,又似磋商,基本说清了问题。一般诗人哼诗,作者写诗,都是有感而发的,有一个主题。我读诗先看全诗的大意即主题,尔后逐段逐句分析,甚至字词意也要弄明白。南方友的诗,按格律的短诗容易懂些,散文诗长也好懂,有些抒情诗就要看诗人的表达方式和特色。如南方友无论写什么体裁和格式的诗,诗人想象思维和情感非常丰富和強烈,我读他的诗时也以想象来读。评诗是读者读后之感,并不是将诗注释,因读者各有各的理解,并不全靣,就是作者也不能把自已的诗解释得出来,诗并不是白话文,诗之所以有感染力就在而意会。

    138632"><link href="http://138632/8.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138632 [/img] ▽ ▽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李南方 发表于 2013-5-11 00: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此番对话很好,象是研讨,又似磋商,基本说清了问题。一般诗人哼诗,作者写诗,都是有感而发的,有一个主题 ...[/quote]
    感谢您的理解和解读!诗的确实非其他文学体裁所能比拟,所以它被定义为最高的文学形式;对于这个定义,只有放开眼界,阅读了一定数量的顶级诗篇之后才可能认可。对于写诗的人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为什有些所谓诗人一辈子都只会写低端作品而不自知呢,其中的一重要因素就是他们没见过高端作品。至于谈到诗的注释,在必要处加一些对阅读是有帮助的,但就我个人来说,我是不爱读除专用名名词(如地名、人名)之外的注释的,所以在回答韦丽丽时我那样写。

    [url]  р р р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5-24 06:05
  • 签到天数: 1139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汪振全 发表于 2013-5-11 04:5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诗是 "小众"的,那我就学着当"小众"吧!好吃的东西费牙我就慢慢嚼,好诗费思我就细细品!

    а а 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战友网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怀念战友|小黑屋|手机版|陆二师战友网 ( 京ICP备14052381-2号 )

    GMT+8, 2025-7-5 12:29 , Processed in 0.06346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