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二师战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战友网
查看: 2036|回复: 4

四连几个小故事(1、2、3、4、5、6)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9:31
  • 签到天数: 297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彭本炎 发表于 2015-1-14 19:54: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彭本炎 于 2022-2-14 10:45 编辑

      

           {前言}四团四连在战争年代曾荣获《战斗模范连》、《猛打猛冲立头功》等光荣称号,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曾多次被军、师、团树立为先进典型,并出席武汉军区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份子代表大会。其中副指导员张国胜在建国20周年大庆时,曾代表陆一军上北京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观礼,并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笔者曾在这个集体中生活、战斗了多年,对四连怀有特殊的感情,每当回想起当年的那些人和事,都感到无比的眷念,挥之不去。尤其是那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更是难以忘怀。现特发几段小故事供战友们品尝。同时向元旦佳节献礼。

    {正文}

                一、    血       书
       
      一九六九年八月二十八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发布《八、二八命令》,对山西省文化大革命中的两派长期武斗不断,严重阻碍抓革命,促生产,采取断然措施。我四团二营奉命接替一师三团防务,到郑州铁路局担任军事管制,其中四连驻郑州铁路局新乡分局,管理着河南新乡至山西省长治北地区长达460里的铁路沿线,连部一分为二,一半驻新乡,一半驻长治北。二营其他四个连队驻郑州铁路局直属各单位。
         一九七O年二月底三月初,春节刚刚过完,四连即开展一年一度的老兵退伍工作,二机班战士A君(1968年3月入伍,湖北省大悟县人)被确定这次退伍。当他得知这一消息后,心里怎么也想不通,一百个不愿意。心想自己满腹才华,满腹抱负来到部队,很想在人生的道路上干点名堂出来,混他个出人头地,不想当兵两年未能如愿。看到自己同期入伍的战友,有的入了团、入了党、当了班长,还有的被提升为干部,自己不但颗粒无收,甚至连张党票也没捞到手,白白虚度了两年光阴。就这样光着身子来,光着身子回去,实在是心有不甘,也没面目回去见父老乡亲。为此,心里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一连好几天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于是,果断决定主动找连长、指导员谈心,汇服思想,坚决要求留队。连长樊守治(1959年入伍、河南鹿邑县人),指导员马鸿璋(1961年入伍、河南新安县人)。始终不松口,坚持非走不可。A君在先后分别找了两次无果后,遂逐渐失去耐心,只好极不情愿的接受现实,准备返乡。,
          实事求是的说,A君入伍以来从总体上看,表现还是不错的,一米七以上的个子,初中文化,肚子里有货,写得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平时为人老实,不多言、不多语,学习、工作、训练都不落后,基本上说得过去。由于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交际,跟战友们有时不大合群,虽说表现不是很突出,但也没发现什么问题。所以,当兵两年并不显山露水,进步幅度不大。
         四连这次老兵退伍是在远离团、营,的情况下单独进行的,所以,老兵离队也是单独走的。在正式离队这一天,先在长治北火车站乘火车到新乡,到达新乡后,四连全体退伍兵随即回铁路分局连队驻地吃告别饭,然后再到新乡火车站乘车返乡。就在火车快要起动,大家挥手告别那一瞬间,A君眼含热泪,将事先写好的一封信亲手交给前来送行的连长樊守治后,立即转身而去,回到车厢坐位上。
         火车刚刚驶出新乡火车站,樊连长迫不及待地拆开信封,想看看A君临走时到底是写的些什么内容,这不看倒也罢了,一看不觉大吃一惊。原来是一份血书,这份血书是三张方格稿纸写成的《求战书》上写的,《求战书》为正楷钢笔字,字迹流畅,刚劲有力足显一定功底。落款日期为:一九六九年三月十八日。也就是说,这份《求战书》,早在一九六九年三月二日,三月十五日中苏两国在我国北部边陲,珍宝岛地区两次交兵后,没几天就写好了,由于某种原因而没有上交。这次老兵退伍时,A君要求留队的愿望未达目的,思想抵触情绪较大,为表明心迹,在离队前夕咬破中指,用鲜血在求战书上书写而成。其内容是:“为革命用鲜血重画新图”10个大字,。信封的反面写有“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樊连长看了这封信以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非常自责,深感自己工作不细,处理问题欠妥,给A君造成巨大的精神创伤,感到非常内疚和不安。整天长吁短叹,后悔莫及。二天后专门在长治北召开了支委会,会议主题为: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举一反三,把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笔者此时已任三排长,自然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由指导员马鸿璋主持,樊守治连长首先向到会支委介绍情况,传阅了A君的血书内容,然后作了深刻的自我批评和检讨。并动情的说:“我入伍10多年来一直在四连,平时自认为对连队比较熟悉,对干部、战士的思想动态,不敢说了如指掌,至少大体上心中有数。干部,战士对我也很尊重,现在看来根本不是那回事,离大家的求还差得很远,这次血书的教训就是最好的证明,充分说明自己工作不细,作风不深入,对战士思想动态和脉博没有摸准。前天下午在分局大院吃晚饭时,我亲眼看到了A君手指包扎了,当时没有当回事,压根就没有往这方面想,谁知出了这档子事。希望各支部成员认真接受教训,在对待战士问题,不能光听汇报,不能凭印象办事,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到战士之间去,真正同战士打成一片,多交流,多勾通,以后再也不能出现这种事了。老马因刚从团军马所调来,对连队情况不熟悉,我是连队老人,此事应由我负主要责任”。樊连长讲完后,到会支委都发了言,均表示认真接受教训,坚决杜绝类似问题发生,把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

                                                         
                                   二、  《何老总调兵》

          进驻新乡铁路分局约半年后,连里对铁路沿线兵力布局作了部分调整。原驻山西长治北的二排调河南新乡,接替在新乡火车站执勤的三排,抽调一、三排到长治北执行军训。二排二机班进驻货场,四、五、六班进驻火车客运站。全部插到火车站工作人员之中,跟班作业,上下班时间跟车站工作人员一样,实行三班倒,每班12个小时。其主要职责:除维护车站治安秩序,工作秩序,旅客上下车秩序外,还要协助车站工作人员接车、检票、查票、打扫卫生,清理站内滞留人员和不准小商小贩在车站内卖东西等。也就是说凡是车站工作人员做的事当兵都做,工作人员不做的事当兵的也做。譬如协助车站派出所民警抓流氓、小偷、押送犯罪人,抓倒卖火车票的黄牛党等。实际上就是穿军衣的服务员。每天的工作异常紧张,几乎没有一点空闲时间,白班倒还无所谓,晚班通霄不能睡觉,尤其是下半夜,使人有些受不了,极不习惯。一个班次下来,个个都累得筋疲力尽,灰头土脸。
    一九七O年四月的某天下午二时许,安阳火车站电话通知新乡火车站说:有400身份不明的人在安阳火车站强行登车,要求前方车站拦截。这也是铁路系统多年来的惯例,一方有事请求另一方协助,另一方必须办理,不得拒绝。安阳至新乡火车站的距离,正好一个小时的车程,不一会就到了,十万火急!接电话的是六班老战士何从兴(1966年入伍、四川绵阳人)。他立即向副连长王殿基报告(1960年入伍、河南扶沟县人),王一听,觉得400身份不明的人仅靠一个步兵排如何对付得了?遂立即报告给铁路分局军管会,军管会领导一听,觉得王副连长讲的有道理,确实兵力不足。于是,连忙打电话给新乡军分区求援,请求派员协助。新乡军分区领导对此极为重视,二话不说,立即派出三个中队,跑步赶到新乡火车站,结果一查,全部是新乡铁路分局内部职工,弄得所有在场人目瞪口呆,哭笑不得。这也是铁路系统多年来的惯例,相当于现在的“潜规则”。据说铁路部门早有文件规定,凡是铁路系统的内部职工,只要出示工作证,可以坐车不买票,多年来也一直是按这个规定执行的。军管会领导连忙向军分区带队领导赔礼道歉,“对不起!对不起”!只好叫他们回去。事后,战友们对此事广为笑谈,普遍认为:一个普通战士简单几句话,就把军管会,军分区领导指挥得团团转,而且跑都跑不赢,真是笑话,戏称这是“何老总调兵”。



                                     


                                      三、    《兵丢了》

          B君一九六九年入伍,湖南常宁县人。个头不高,最多一米六,五短三粗,敦敦实实,充满青春活力,是干活的好把式。可惜没文化,大字一个不识的文盲,脑子和接受能力相对较差。刚入伍时因部队在开封支左,商丘营区只有一个班留守,由于上述原因,连队没有安排他到支左前线,直接把他分配到留守班,喂猪、种菜一年多,直到次年新兵入伍后才把他换了下来,放到三排八班锻炼。
           一九七一年五、六月间,四团二营和团直属队共10个连队到开封农场插秧,以连为单位分散住在土柏岗附近地区老百姓家中。半个月后农场的插秧任务大体上完成得差不多了。团首长为慰问生产部队,特地安排团电影组到开封农场放了一场电影,晚上10时许电影结束。当回到连队驻地正准备睡觉时,八班长宋天祥(1969年入伍、河北完县人),向我报告说:“B君看完电影后没有回来,可能走丢了”。我听后大吃一惊说:“一个大活人,又是集体行动,怎么会走丢了呢”?宋说:“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当发现他走丢了后,我立即返回放影场,找了一圈没有找着,不知他跑到哪里去了”。我说:“人丢了是问题,枪丢了同样是问题,他身上还背着一支自动步枪,不论是丢人还是丢枪都是大事,赶快派人去找”。因为当时团里有规定,部队凡是外出野营训练或其它活动,都应坚持做到人不离枪,枪不离身。尤其是分散住在老百姓家中时,更应不论走到哪里,枪都要随身带到哪里。因此,看电影时全团官兵均全部携带轻武器。当八班同志正准备出发时,B君突然回来了。谢天谢地,惊虚一场,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松下来。
           经询问才得知电影散场后,六连官兵回到驻地时,才发现多了一个兵,一问才知道是四连的,于是,六连连长戴理现(1958年入伍、四川人)立即指派两个兵把他给送了回来。
          次日上午,我当面问B君:“你昨晚怎么走到六连去了呢”?B君回答说:“当时看电影人蛮困,坐在地上打磕睡,迷迷糊糊的,电影散场后,我怕走丢了,还是扯着班长的衣裳角走的,不知是怎么搞的,还是走到六连去了:。说得在场人都笑了起来。



                                             四、叶剑英是谁的老婆?

            写这个题材可能有战友会说,老彭真会编故事,连小学生都懂得的道理却拿来说事,怎么可能呢?简直是天方夜谭!我可以负责任的说,绝不是胡编滥造,确有其事。持这种观点的人大有人在,不仅战士有,干部也有。不仅部队有,地方也有,而且为数还不少。
            B君由于没有文化,整天只知道干活,训练不怕苦、不怕累,舍得下力气,别人不愿意做的事他都抢着做,处处走在前面,表现突出,深得领导和同志们的喜爱。只是对政治学习不感兴趣,平时也不读书不看报。每当政治学习,让他讲认识、谈体会、讨论发言,简直比挑二百斤的担子还难。加上为人老实,不善言辞,不吭不哈,战友们总喜欢有事无事的欺负他,私下开玩笑喊他“活见鬼”,(因其本身姓何)。他也不予计较,总是一笑了之,从不发恼。久而久之,喊“活见鬼”的人逐渐多了起来,最后竟以浑名代替了芳名,战友们每次见面时都喊他“活见鬼”。因此,与大家相处,关系倒也还融洽。由于他接受能力较慢,训练有些跟不上去,连里只好把他由三排八班调整到四排四O火箭筒班,班长是吕斌(1969年入伍,河北阜平县人)。
          一九七一年林彪反革命集团《九、一三》事件爆发后,部队被全部拉到位于商丘南侧约70多里的郭村集地区紧急疏散,四连驻郭村集西侧约4华里的边庄,以班、排为单位分散住在老百姓家中,全部睡地舖。到达紧急疏散区约一个月后,这时林彪反革命事件在部队还没有公开,仍处于保密阶段。团里组织传达中共中央文件:“经毛泽东主席提议,撤销原中共中央军委办事组,成立中共中央军委办公会,由叶剑英同志负责主持军委办公会的领导工作和用《六个三》建设部队”。文件内容要求传达到每一个干部战士,不留死角,人人皆知。
            当晚九时许,正当全班准备熄灯就寢时,B君已经脱衣服正准备睡觉,一边掀起被子,一边往里钻。这时,徒然想起白天传达文件的事,不解的问班长吕斌:“班长、班长,叶剑英是谁的老婆”?吕班一听,心想,B君怎么提出这么个缺乏常识的问题?然后,没好气的回答说:“是活见鬼的老婆”!立即引起全班同志一阵轰堂大笑。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事很快传遍全连,人人皆知。次日,有战友故意跟B君开玩笑说:“活见鬼,不简单啦!娶了个元帅当老婆,有福啊”!不用说又是一场哈哈大笑。
           一九七四年冬季长途野营拉练,部队在永城县一个中学宿营。闲暇无事时,我们司令部机关几个年轻干部在学校到处转悠,发现该校一个墙壁上有一大型墙报专栏,全部是用红、黑毛笔字写的,可能是为纪念《三、八妇女节》而出的专刊,墙报的内容全部以妇女为主题。其中有一篇文章说:党和国家对妇女工作如何如花何重视,妇女地位较之过去如何如何提高,妇女代表在各级委员会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等。还举例说明,譬如:中共中央五个常委,其中就有一个是女的。当时党的十大刚开过不久,中央五个常委分别为:毛泽东、周恩来、康生、叶剑英、李德生。这里所说的中央五个常委其中就有一个是女的,显然是指的叶剑英。事实充分说明,叶剑英元帅到底是男人还是女人,这所中学根本上就没搞清楚。而且也说明不知道叶剑英是男是女的人还为数不少,否则,绝对不会这样写。就算那些中、小学生年幼无知,对政治时事了解不够,难道说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的校长、老师和教职员工都不懂?他们在当地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竟犯如此低级错误,闹出这种政治笑话,真是令人匪夷所思。笔者认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教书育人的中等学府尚且如此,一个文盲战士犯如此低级错误,也就不难理解了。




                       五、   手绢捆出的优秀

             C君一九七一年入伍,河南唐河人,时年17岁,身高一米六八。由于父母死得早,是跟着哥嫂长大的,因为小时家里穷,仅读一年书,实则跟文盲差不多。虽说C君胸中文墨不多,但性格还较开朗,懂礼貌,明事理,积极肯干,训练也舍得下力气,深得领导和同志们的喜爱。只是由于从小缺乏良好教育,自由自在惯了,刚到部队时很长一段时间不太不适应,随着时间的推移才逐步好转,进步很大。
            同年五月,连队组织夜间步枪射击训练时,为掌握战士们的射击技术状况,作到心中有数,我拿着检查镜依次对全排同志逐个检查,发现C君的枪口根本就没有沾靶,不觉大吃一惊,连忙问C君:“你是怎么训练的,枪口没有对准目标呀”?C君说:“跟平时训练一样呀,我看到灯光了”。我说:“是从瞄准基线里看到的吗?那你的枪口为什么会不沾靶呢”?我把夜间射击的动作要领给他讲了一遍后,让他重新瞄准给我看看,结果一查,还是看不到。这时C君一边瞄准,一边对我说:“排长,瞅不着,排长,瞅不着……”心里越急,脑袋越晃,越晃越瞄不准。我抬头一看,心里就明白了,怪不得你的枪口不沾靶。原来他在瞄准时贴腮根本就没有固定,眼睛虽说看见灯光了,但不是从瞄准基线里看到的,脑袋象柬埔寨国家亲王宾努首相那样不停的抖动(医学上称帕森金病),这种现象以前多年都没遇见过,他可能算是个特例。于是,我又把夜间射击的基本动作和要领重新给他讲了一遍,并一边讲解一边示范说:“夜间射击跟白天射击原理是一致的,要做到三固定,即:据枪固定,贴腮固定,瞄准基线固定。缺口、准星、灯光三点一线对准持平后,呼吸调整,枪口微微上下移动,在瞄准后的瞬间击发”。谁知他还是不得要领,脑袋仍然不停的抖动,我手把手的纠正了好几次,均依然故我,未能如愿。考虑几天以后就要打实弹射击考核,如果不抓紧时间解决这一问题,肯定影响连队训练成绩,说不定连队还要打我的屁股。据此,我决定对C君因人施教,解决这一固癖动作。用手绢把他的脑袋和枪托绑在一起,使其贴腮固定,不再抖动,然后让他重新练习,在实践中摸索体验三固定,这才使他慢慢学会并掌握了这门技术,攻克了训练难关。连队在正式考核前,两次组织试打,C君都打得不错,说明他的射击技术已经基本过关,正式考核时又一次取得优秀成绩。
           一天晚饭后,排里几个战士在一块闲聊、侃大山、相互吹牛,C君说:“哎,人倒霉喝口凉水也塞牙,平时训练时总有人说我这不行、那不行,结果实弹射击考核时,训练不好的人打了优秀,训练好的人命中率还没有我高……”。另一个战士不肖的说:“哼,你自己心里也没有个数,虽说你打了优秀,那是排长用手绢捆出来的”。一席话说得在场人哈哈大笑。这事很快就给传开了,全连干部战士都知道。
           不久,武汉军区《战斗报》社两个记者下部队调查,召开坐谈会,了解部队学习、训练情况。连里几个战士就把这件事给捅了出去,是作为正面典型汇报的。谁知,《战斗报》社两个记者却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这是部队基层干部管理失当,态度粗暴,方法简单,是对战士训练中的虐待行为。临走之前,特地把这件事反馈给团领导。正好那天团里首长们都在会议室开会,记者当着大家的面讲了这事。并明确表示说:“一,这事要带回去,二、此事要见报,要作为反面教材通报全军部队”。团政治处主任孙洪庭(1956年入伍、山东人)首先表态说:“这个排长一惯表现不错,在排级干部中还是比较拔尖的,此事作法虽说有些欠妥,但出发点还是好的,这一点还是应当肯定。请记者同志不要把这事带回去了,更不要见报,下面的工作由我们来做”。其他几个团的领导也随声附和,都为我说了话。
            次日下午,团长李庆东(1946年入伍,河北唐山人)亲自到四连找C君谈话,问C君对此事的态度和意见。C君当即明确表态说:“没意见,反正我打了个优秀,排长也是为我好,如果说不是采用这个办法,我可能还不及格哩”。李团长见他这样说,也就无话可说了,简单安慰几句就让他走了。实事求是的说,C君这个表态不象个没文化人说的话,比想象中的成熟,说明C君为人豁达,聪明伶俐,还是比较通情达理。
            随后,李团长又亲自找我谈话,把两个记者的意见和在团会议室的情况当面告诉我,这才知道原委。李团长要求我带兵要爱兵,工作中既要大胆管理,又要注意工作方法,把他们当作亲兄弟,再不要做这种稀塘事了。事后,孙主任也找我谈了话,这事就这样不了了之,从此后再也没有人提及过。



                                          六、书记来到炊事班

          战士常殿玉一九七一年入伍,河南唐河县人,时年19岁,初中文化,一米七O个子,身材魁梧,脸膛白里透红,一副机灵相,是个人见人爱的大帅哥。入伍前是大队党支部副书记。由于他从小就向往部队生活,很想到部队锻炼,寻求更高层次发展,遂辞官不做,如愿穿上绿军装,来到四团四连。新兵训练结束后被分到一排三班,一个月后被调到炊事班,当了一名伙头军。据说一九七一年入伍的这批新兵中的共产党员,全团仅他一人,如果说算上职务的话,恐怕咱二师不右其二。
           按理说象这样聪明伶俐,有文化、有理想、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党员,一般应放在战斗班锻炼。也许是连里有意考验他,故意锤炼一下他的战斗意志,才将其放到炊事班。一个管理千人的村官,眨眼间成为服侍人的连队炊事员,这个落差不是谁都可以承受的,好在他为人还不错,性格也较开朗,对伙头军并不是特别介意,更没觉得做饭就低人一等。一到炊事班就扑下身子,挽起袖子,说干就干,泼泼辣辣,不怕苦累,重活脏活抢着干,加上脑子活泛,嘴巴甜,深得同志们的喜爱,每次都被评为好同志。四连炊事班多年来一直是师、团后勤领导机关抓的典型,其小作坊:生豆芽、磨豆腐、做红薯粉条等在全师小有名气,后勤部门经常组织相关人员到四连参观学习,开现场会,因此,炊事班并不寂静,也算是热闹繁华之地,象常殿玉这样的人才正好派上用场。
             一九七一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多事之秋的一年。最重要的还是林彪反革命事件。这一年四团仅大的军事行动就有三次。一是到开封农场插秧,来回都是以行军拉练的形式进行的,各走五天;二是夜袭芒砀山;三是《九、一三事件》后部队紧急疏散。时间最长的为三个月,最短的一星期。凡是行过军的同志都知道,部队外出野营训练,一般比在营区的工作量要大得多,艰苦得多,而步兵连比机炮连和团直分队更为辛苦,全靠两条腿,一步不拉的走完全程。炊事班又比战斗班更加辛苦,他们在行军不仅要走完同样的路程、同样的行军速度,携带同样的战备物资。而且工作量,负荷量,劳动强度则比战斗班要大得多。他们除了按规定携带的各自的战备物资外,还要携带锅瓢碗盏、油盐酹醋和做饭用的各种炊具,推着独轮小车跟部队一样行郓,如果说遇到落雪下雨,沟沟坎坎,则更是困难重重,苦不勘言。到达宿营地后,战斗班安好家后就可以休息,而炊事班则不但不能休息,一放下背包首先要忙着筹柴买菜,埋锅做饭。待全连同志把饭吃完了后,还要刷锅洗碗,收拾炊具,烧开水给战友们烫脚,将所有这些工作全部忙完了后,再才上床睡觉。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炊事班的同志没有任何怨言,总是默默无闻地积极工作,无私奉献,日复一日,天天如此,为连队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四连当时一直是团树立的先进典型,各项工作走在前面,这与炊事班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也是分不开的。常殿玉同志也是一样,从没见过他发过牢骚,讲过一句怪话。一天到晚总是乐呵呵的,忙碌不停,浑身上下总象有使不完的劲,充分体现出共产党员朝气蓬勃的革命精神。同志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受到全连同志的交口称赞。年终评比时,理所当然评他为优秀士兵。
           为表彰炊事班和常殿玉同志的先进事迹,连里以本文标题为主旨,专门为他出了一期黑板报,是连长汪祥盛、指导员马鸿璋的点子,由文书李时亮(1970年入伍,河南淇县人)执笔的,还作了一首打油诗,这首诗写得很长,可惜由于时间久远已经记不得了,只记得其中几句,其大意是:
                   书记来到炊事班,再苦再累也心甘。
                   革命工作无贵贱,哪里需要哪里搬。
                   人家拿枪我拿铲,都是埋葬帝修反。
                   苦练烹调硬本领,伙房也有红与专。

           当时在四连蹲点的保卫干事熊耀勇(1965年入伍、武汉市新州区人)看到这个题材后觉得不错,认为事迹蛮突出的,主张向报社投稿,做正面宣传。私下对笔者说,这个题目很新鲜,切中要害,保证一投即中。由于当时工作太忙,确实没有精力顾及此事。再说我当时只是个排长,这也不是我管的事,所以压根就没放在心上,只不过是说说而已。然而,时隔40年后想起此事来,觉得还是蛮有意思的,故有今天这篇文章。遗憾的是这样一个好苗子,可惜没有用上。据悉四连七一年入伍的这批兵提干好几个,七三、七四、七五年度都有提干的,不知为何没有他?由于笔者七三年春已调离四连到机关工作,个中原由不得而知,这不能说不是个憾事。
    {后记}各位战友,笔者在四连五年,当排长三年,确有很多素材可写,由于有些不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就不打算写了,加上离开连队时间太长,很多事已经想不起来了,搜肠刮肚将较为典型的几个小故事写了六集,以驳大家笑。拜拜!

                                                      2015年元月14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2-13 08:26
  • 签到天数: 281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胡良海 发表于 2015-1-15 09: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典型的先进人物怎么无声息?只有那个年代才有那种精神,要是现代可当`代表`,实在是埋沒了人才,老汪太不够意思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2-13 08:26
  • 签到天数: 281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胡良海 发表于 2015-1-15 09: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胡良海 发表于 2015-1-15 09:12
    这典型的先进人物怎么无声息?只有那个年代才有那种精神,要是现代可当`代表`,实在是埋沒了人才,老汪太 ...

    还是想看下篇,否则我们会老年痴呆的,顶樑柱还要人当,沒你战友网热闹不起来,继续写吧!如有一天网站关闭或是过几年老了更少有人上网,有的人已经`拜`了,紧迫啊!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9:31
  • 签到天数: 297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彭本炎 发表于 2015-1-15 10:27:18 | 显示全部楼层
    胡良海 发表于 2015-1-15 09:12
    这典型的先进人物怎么无声息?只有那个年代才有那种精神,要是现代可当`代表`,实在是埋沒了人才,老汪太 ...

    老汪跟我一样也调出来了,73年5月老中青三结合由指导员直接提为团副政委。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9:31
  • 签到天数: 297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彭本炎 发表于 2015-1-15 10:29:25 | 显示全部楼层
    胡良海 发表于 2015-1-15 09:19
    还是想看下篇,否则我们会老年痴呆的,顶樑柱还要人当,沒你战友网热闹不起来,继续写吧!如有一天网站关 ...

    谢老哥鼓励,我这是献丑,滥竽充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战友网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怀念战友|小黑屋|手机版|陆二师战友网 ( 京ICP备14052381-2号 )

    GMT+8, 2024-6-1 10:23 , Processed in 0.05723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