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二师战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战友网
查看: 19|回复: 2

轩辕故里枣香飘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梁庚森 发表于 2025-4-16 17:3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轩辕故里枣香飘
       *
我循着轩辕雕像走过了两行高大的枣树林,来到了新郑枣的故乡——孟庄镇。
远房侄儿就住在镇最边缘枣林旁,二层单面小楼坐北面南,正对着自家的枣林。在清新的空气里,在明亮的阳光下,枣树、庄稼、房舍、花草——是那样的鲜明,就像过一个隆重的节日一样在欢迎我的到来。一排排枣树低矮不高,唯独对着正门的一棵鹤立鸡群,比其它枣树高出一半,像把巨伞撑开,透过树隙叶缝,地面上洒着点点金亮的光斑。枣树上挂满成熟了的大枣,似香链珍珠在阳光下闪烁,不时地炫耀着我的眼睛。微风吹过,枣香飘来,甜香浸透了我的心扉,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让我赞不绝口,于是就对侄儿说:“今年定是个丰收年,恁就发啦!”我才坐下,侄媳妇一手端着一小盆清水,一手端着一盘大小匀称、香气袭人、熟透了的大红枣,搁在我跟前,连声招呼我快吃。
我拿起最上面的一个,正要张口,侄媳妇忙说:“大伯!这虽是一大早摘下的露水枣,最新鲜不过,也过了水。但你们大城市的文化人,喜欢干净,我还是准备了这盆洁净水,你就一个一个再洗涮洗涮,甩甩水吃吧!”听侄媳妇这么一说,我拿着红枣,竞不知说什么才好。心想:“我原来与侄儿和侄媳妇还拉着一段距离呢!”为了贴近,消除隔阂,拿枣要去洗涮的手连忙缩回来,张口就啃,一边嚼一边解释,咀嚼音与说话声混杂,虽不大利索,但听得清楚。先借用两句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归,乡音不改鬓发衰啊”开头,接着道“我高中毕业刚18岁,就离家外出闯荡几十年,现在操的仍是家乡音,说的依然老家话,没改多少生活习惯,哪有那么多洁癖……”说着,一个又一个往嘴里塞,一连吃了五六个。侄儿说:“大伯的牙口还真好,六十多岁的人了,还满口好牙。”“是呀,你大奶奶九十多岁去世,临终没掉一颗牙,我的牙口是老母亲的遗传啊!”说到这里,我嘴唇转动转动,舌头在上牙槽来回舔了一舔,吐出了一小片枣皮继续道:“……她老人家常叨唠,城里人天天漱口刷牙,不老就坏牙拔牙镶牙,我一辈子没刷过牙,硬是没掉一颗牙,这是常吃大红枣的好哇,更是托黄帝老祖的福气哇!”“是呀,是呀,那大伯就多吃几个。”侄媳妇说着,就要端起枣盘递过来,我急忙摆手制止:“好了,吃够啦!”侄儿又接下话茬说:“大伯刚才吃得快了,狼吞虎咽是吃不出味来,只有细嚼烂咽,才吃得出咱轩辕故里、新郑孟庄大枣故乡——枣的真味儿呢!”我调侃的回应:“狼吞虎咽是联系咱两辈的感情呀,下一次再回来,侄媳妇只给甜香大红枣吃就行,千万不要再端来一盆水了。”两辈仨人哈哈大笑。
有声有色、香香甜甜饱餐了一顿家乡大红枣,侄儿又带我到枣林里转悠。大枣丰收了,孟庄镇周围的村落枣农们热闹得如同过节。不少骑车挂斗、挑筐背篼的外乡人,乐悠悠在一家家枣林里出出进进,几乎每一家的枣树下,都坐着站着三三两两的人,边摘边吃,边嚼边说,大声笑着逗乐。孟庄镇周围的乡亲们都热情好客,只要是碰上来参观,来旅游的团队或个人,都会划出一两棵结的稠密,又甜又大的好枣树请大伙吃个够。谁要是想买,花去比市场上便宜得多的钱,便能满载而归。
我们在绿踪翠影,水花飞溅的枣林潭边,碰到了几个靓丽的枣乡姑娘,她们像是刚刚梳理打扮完毕,一个个光彩照人,窈窕的腰肢,洁净的衣着,黑黝黝的发髻上别着似枣叶、如枣花样式的饰品,脖颈上带着枣核般串起的彩色珍珠项链,乌溜溜的大眼睛直扑闪,极其秀美可爱。看到我,都笑吟吟地打量着。冷不防都从随身带的镶着枣树图案的小细麦莛编制的提篮里,掏出一个个光洁红透、甜香扑鼻的大枣直往我手里、明显的衣兜里塞。这是她们招待朋友的最好礼物呢,侄儿笑嘻嘻地告诉我,她们的大枣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要留给她们意中的小伙子吃呢。侄儿大声对姑娘说:“晚上躲到枣树下面吃吧,甜甜的,不要把牙甜掉呀!”侄儿自己先呵呵笑了,姑娘们则羞得像受惊的花蝴蝶,转眼竟藏到枣树林深处去了。
兴致勃勃的侄儿,满面笑容指着枣果累累的枣林对我说:“这些枣树真奇怪,也看人的眼色生长,更随人气的兴旺也茂盛起来。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自咱新郑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开始,这项活动先后升格到郑州市、再升级为河南省主办后,声势越来越大,效果越来越好。黄帝拜祖祭典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球华人寻根拜祖的一大盛事。借此东风,咱这儿人的日子越来越红火啦,它们也像悄悄憋足了劲似的,枣花一年比一年开的茂盛,枣果一年比一年结得多,一年比一年结得大。
“八月十五到,遍地红玛瑙”。每年七、八月是大枣收获的季节。恰逢其时,我来到枣乡,来到侄儿的枣林,踏着软绵绵的沙土地,看到那绿遍原野的枣林,面对满树清脆欲滴的颗颗鲜枣,心灵在不知不觉中陶醉至极,仿佛置身于大自然怀抱,融入在翠绿的枣树海洋中。在这里,在邻近村落,我见到有帮枣乡人打大枣,拔花生的场面;有吃完枣农饭、喝足乡土茶,继续悠闲自在,三三两两搭伴,一男一女挽手,穿越枣林的嘻嘻耍闹的情节;有臂抱枣树,肩靠枝干,腿跨弯处,脚蹬根部,手扶枣叶,欲摘红枣姿势的各式各样留影;有余兴未尽,隔夜不归,留住枣农家,同乐共欢的亲密景况;吆西(日),哈喽(英),呵啦苏(俄),好得很,好极了!听到这些海内外华人及不同国籍游客祝福道好的声音。啊!一派丰收的喜悦,一副和谐优美的田园风光,一个轻松愉快的绿色假日梦景,我在尽情地体验着、享受着。
不远处的小沟边,有一大片用玉米杆围起的场地。侄儿硬要我去细看,还神秘地说:“你猜猜这里要建什么?告诉你,我自己要建实验基地哩。要知道咱新郑地处中原大地,气候四季分明,沙性土壤,不但非常适宜枣树生长,还可以种花生、芝麻呢。再过几年,咱这里会更香更甜喽!哎,趁着天气好,时间还早,路途也不远,走,走,咱们到新郑黄帝古枣园去看看,取取经,你帮侄子参考参考,规划规划咱自己的基地远景。”他拽着我跑起来,直奔到园前的说明招牌前。古色古香,映入眼眸的是——园区位于新郑市孟庄镇栗元史村西南方,面积约680多亩,相传为轩辕黄帝带领群臣栽植枣树的地方。至今仍有树龄在500年以上枣树有568棵,均为明朝初年栽培。其中一株胸围3.1米,树龄600多年,且枝叶茂盛,硕果累累,被国家林业部专家测定为目前全国最古老的枣树,被誉“枣树王”,这样的古树园在国内实属罕见。被列入保护的还有“枣树二王”、“八仙树”、“将军树”、“合欢树”、“公主伞”、“二仙亭”、“黄帝观枣台”……等等景点置入脑海,第一印象就是甚佳,第一感觉古朴典雅。
几十年没回故乡来,难得侄子巧安排;大枣甜,黄帝拜,翻天覆地变化快。侄儿领到那,我就看到那,一切都感到新颖好奇,美不胜收。侄儿是旧地重游,但又像是初来乍到,旧景新感,神气着呢,头高高扬起,颇有些得意地讲述着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要在他那一亩三分地里建一个微缩了的根文化与枣文化基地。黄帝故里 中华枣乡,咱这种枣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8000多年的裴李岗文化时期,裴李岗文化遗址,发现有8000年前的碳化枣核。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轩辕黄帝5000年前在这里出生、创业、建都,铸造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成为亿万炎黄子孙心目中的圣地。传说,黄帝带领大臣、卫士在征战中,发现了枣林,吃到了味道鲜美的大枣,很是过隐,称为仙果,拉开了枣文化序幕。 “枣乡美景关不住,引得玉皇下凡来”。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春秋时郑国都城内外街道两旁已是枣树成行。汉代人们已经认识到红枣的药用价值,民间发现的汉代铜镜上刻有“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礼泉饥食枣”的诗句。南北朝的《齐民要术》对新郑大枣的管理方法有详细的记载。明代枣树种植已形成相当规模,就留下了“霜天有枣收几斛,剥食可当江南粳”的赞誉诗句。咱这是大枣的故乡,大枣是咱这的象征。“新郑红枣甜似蜜”。它皮薄、肉厚、核小、味甜,备受人们喜爱。新郑鸡心枣和灰枣更是驰名中外, 枣花蜜美誉不凡,获奖项目颇多等等,这些都是未来微缩基地的素材与标本。
说道这里,侄儿话锋一转,忽然提到了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他老人家说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咱这大枣,好就是很好,但不能绝对化了。好,也很容易被追赶上。曾有说法新郑红枣被内黄红枣打败了!“ 荥阳柿子孟津梨,新郑红枣甜似蜜。” 好赞美的诗句。但古语道:“事者难成易败,名者难立易废。” “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 由于一些枣农总是使用高毒和违禁农药,咱这里枣的品质一度在下降。有人对咱这里枣的辉煌背后满怀忧虑。专家表示,如今中国的枣产业已经明显呈现出了五分天下的格局:河南的新郑市、内黄县、河北的临城县、山西的临县和新疆。这其中新郑枣产业发展得最好、最完善,但有大不如昔之嫌。新疆枣很厉害。所以,我设想在自己未来的根、枣文化基地明显处竖起一个警示牌,提醒咱这里的人们要时刻注意市场的走向和变化,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多国交战”的格局下,继续开拓创新,突兀崛起,使咱新郑枣业仍将“独领风骚”。
侄儿滔滔不绝,溜溜下水,引经据典,讲得活灵活现,想不到这小子还有如此的水平。年轻人哪,雄心勃勃,抱负远大。此刻,他的理想好像已经实现了似的,竟高兴得不知怎么才好,带领着我,跑着,看着,旋转着,指点着,盘算着,对憧憬似乎已经把握,胸有成竹……
我的心,也在一片醇厚如酒,芳洌甘甜的大枣香中,深深地,深深沉醉了!蓦地,涌起一股激情,好似一个漫不经心的孩子,突然发现自己的母亲是这样的美,一种古朴庄严的美。根在中原,根地枣林茂,枣树枣香甜,是这样的富有魅力;情系中原,中原有着宽广博大的胸怀,置身于根文化的土地,面对着枣文化的现实。耳闻目睹年轻人的言谈与朝气。我不由得深深被感动了,从心底里迸发出一句赞叹:中原啊!您——真——美!轩辕故里的根亲祖地文化资源优势,提升着具有中原特质的文化内涵,增强了对海内外华人的凝聚力;新郑枣文化的明天光辉灿烂,给中原的根文化锦上添花,使中原经济区更加色彩斑斓,香溢四海。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无限美好的未来,我仿佛听到了他的脚步声!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7-14 00:47
  • 签到天数: 6 天

    [LV.2]偶尔看看I

    李晓侯 发表于 2025-4-16 22:3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此篇对中原的枣加深了了解。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40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朱炳炎 发表于 2025-4-17 08: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1966年在新郑打坑道时品尝过新郑大枣,确实不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战友网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怀念战友|小黑屋|手机版|陆二师战友网 ( 京ICP备14052381-2号 )

    GMT+8, 2025-5-12 14:15 , Processed in 0.06186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