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张健 于 2025-6-1 20:41 编辑
原标题:墨里藏真——探秘·马桥星悦荟书法家周本奎的笔底乾坤
前言:当人们漫步马桥星悦荟的熙攘街巷,为美食、潮玩驻足时,或许未曾留意在这家商圈的三楼“竹毅文化”培训机构,竟栖息着一位与笔墨为伴的隐世书法家——周本奎。当电子屏霓虹与宣纸上墨香在走廊相遇,潮流喧嚣与砚台清寂形成奇妙共振时,这位隐于商圈的“笔墨行者”正以独特方式续写传统艺术的当代传奇。近日,笔者走访踏入教培室,见砚池余墨未干,宣纸铺展,在茶香墨香中,聆听书法家在繁华深处守精神原乡的故事。
一、家学渊源 艺脉传承
周本奎1971年3月生于安徽霍邱书香教育世家,毕业于中央电大文史专业、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书法专业,国家高级书法家、人民艺术家、诗人,被评为“2021年优秀诗词家”。他身兼央视《水墨丹青》书画院成员、北京国艺书画院会员、中国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书画院及楹联学会理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等客座教授,兼任香港书协副主席、晋唐书画院院长及华铭萱艺术培训中心艺术总监,在艺术领域颇具影响力。
周本奎师从启功、欧阳中石、刘炳森、李传周、庄传林、顾祖英、苗志力、刘亦云等教授(先生)等书法名家与国学大师。其楷书从颜欧体入门,行书宗法二王,兼采米芾、庞及苏黄之长,上溯晋唐名家;草书师法张旭、怀素。他注重在生活中研学积累,于临摹中探索书艺,后通过网络研修提升:曾观摩南开大学田蕴章先生《每日一题每日一字》课程,学习中国书协名家在央视、中央电大的各类讲座,并常于今日头条聆听名家书法讲解,获益良多。
二、笔耕心悟墨香传远
“书法是笔尖上的修行。” 周本奎常以这句话阐释自己的艺术观。他反对机械临摹,主张“以心驭笔”,创作前必澄心静虑,让情感随锋流淌。观其《松风图》题跋,笔势随“松涛万壑”跌宕,似见山风穿林;写《心经》时,线条凝练如古寺铜钟,静穆中显禅意。他认为宣纸不仅是墨舞,更是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临摹经典重“破法”,创作融入当代审美,让甲骨文苍茫、简牍率性与现代建筑几何美感在笔墨间对话,形成独特艺术语言。
书法作品多次在全国大展中获奖,艺术简历入编《东方书画艺术家经典大全》《中华书画艺术百科全书》等,2023年入榜《大家查书法家作品值得收藏排行榜》。其作品被东方艺术研修中心等机构收藏,并获央视教育频道、今日头条、百度、雅昌、人民艺术收藏网等多家主流媒体专题报道。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委员会、中国艺术促进会、国际孔子文化研究院等文化机构亦对其艺术成就予以推介,彰显其在当代书坛的影响力与学术价值。
三、以心传艺育苗成林
目前,周本奎担任“竹毅文化”专职书法老师。每天,他要在教室里,俯身指导孩子学书法,以狼毫蘸淡墨喻笔法:“横如松鼠扫雪,轻而有痕;竖似竹节挺劲。”遇坐不住的孩子,便讲《书谱》典故。握笔时掌心虚握如卵,轻声提醒“笔是朋友,别攥疼”。见孩子写出歪扭却灵动的“笑”字,他用红笔圈点:“这一捺似燕子剪水,带着欢喜!”他视每个孩子为未干墨痕,以耐心润开,让童真与墨香在横竖撇捺间埋下传统文化种子。
周本奎在书法教育领域成果斐然,连续三年获关工委、文明委等联合授予的“优秀书法指导教师”称号,指导学生在县、市、省及国家级赛事中屡获佳绩。作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他定期开设《晋唐笔法与教学实践》讲座并参与高校教材编写,同时系统研习南开大学田蕴章课程,在央视、今日头条等平台观摩名家讲座,形成“传统技法+现代美育”体系,被业界称为“贯通传统与当代的教育摆渡人”。
四、诗墨交融情韵悠长
笔者见周本奎砚台边放着一些诗稿,泛黄纸页上,墨迹与修改痕迹交织成独特的艺术图谱。他的诗歌创作深植于生活沃土,既有对书法艺术的哲思,亦有对教育事业的感怀,更不乏对社会万象的观照。每当研磨挥毫之余,他常于案头沉吟推敲,让书法的气韵融入诗行,又以诗心滋养笔墨精神。其诗风兼具古典雅致与时代温度,或如行书洒脱不羁,或似楷书端庄含蓄,字里行间流淌着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守望,亦彰显着一位艺术家的精神追求。
周本奎出版的《向阳诗集》收录了近200首诗歌,题材横跨“书法、教育、音乐、美术、社会维稳、期盼统一”等多元领域。书中既有《墨舞琴歌》般对艺术交融的诗意阐释,亦有《盼归》中“一湾海峡千帆月,两岸乡心万缕牵”的家国情怀。其诗作语言凝练含蓄,意境深远开阔,既延续古典诗词的格律之美,又注入当代生活的鲜活气息,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这部诗集,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提供了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范本。
结语:和周本奎交流结束时,他和笔者说:“书法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帖是继承传统的重要方式,能让学习者了解书法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脉络,与古人进行跨越时空的艺术交流,将书法艺术不断传承和发扬下去。书法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必须不断临摹研学,方可有效提升。”笔者望着窗外,商圈喧嚣与室内静境,在他身上达成奇妙平衡——他是传统艺术的守护者,却非封闭守旧者;是都市商圈的隐者,又以开放姿态拥抱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