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二师战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战友网
查看: 10|回复: 0

《退役兵的天云梦》第四部(革故鼎新)08章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梁庚森 发表于 2025-6-20 17:5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08章 追悼会 规模史空前  纪念堂 巨著映初心  
            五句头:毛主席-纪念堂,
天安门-广场上,
党中央-大决策,
透明棺-躺遗像,
供世人-永瞻仰。
第1节 岸青携妻
学院领导事先预约,一大早就去毛主席纪念堂,瞻仰伟人遗容。进入纪念堂正门的北大厅是举行纪念活动的地方, 大厅中央是3.45米高的汉白玉雕刻的毛泽东坐像,面含微笑,端庄安详。坐像背后的墙上,悬挂着一幅大型绒绣——“祖国大地”。整个大厅可容纳700多人。纪念堂的核心部分是瞻仰厅。大厅正中的水晶棺内,安放着毛主席的遗体,身着灰色中山装,覆盖着鲜红色的党旗。水晶棺的棺床是用黑色花岗石制成的,周围鲜花烂漫。大厅正面的白色大理石墙壁上镶嵌着17个鎏金大字“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永垂不朽”。东西各厅是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先辈的革命业绩纪念室。通过室内展出的了大批文物、文献、图片、书信,反映了开国领导人在创建中国共产党、缔造人民军队、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的丰功伟绩。瞻仰着毛主席的遗体,蓝天波思索万千,不由想起1976年的9月9日下午,他正在北京老岳父家,听到邻居老大娘突然失声痛哭:原来是毛主席逝世了。
当时,全国人民,特别是北京对毛主席的悼念、吊唁和瞻仰活动达到了高潮。从9月11日至17日,包括全国和首都各界代表以及各驻华使节、来华外宾在内,总共30多万人前往吊唁,瞻仰毛泽东遗容。新华社记者报道,吊唁人群“从毛主席遗体两侧缓缓走过,瞻仰最敬爱的领袖的遗容时,都抑制不住心头的极大悲哀,失声痛哭,许多人高喊着:‘毛主席呀毛主席,我们永远怀念您。’”最后一天,“恸哭之声整日不绝。人们在毛主席的遗体前,一步一呼‘毛主席呀毛主席’,泪水沾满衣襟,久久不忍离去 ”。
    第一天,主要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中直机关、中央国家机关的部长、副部长,解放军的高级将领吊唁。华国锋等人吊唁后,即站立在毛泽东遗体旁守灵。
吊唁组的傅学正看到了许世友,“他面目严肃,穿一身褪了色的军装,足登一双白线编织的有眼儿的便鞋,鞋的前尖上系着一撮紫色的缨子。他东瞅瞅,西看看,好像在观察人们的动静。在休息室里,他拍拍腰中的手枪对工作人员说:今天谁捣乱,我就对他不客气”。
第二天,毛岸青带着妻子邵华、儿子毛新宇来了。
1965年底就被打倒的罗瑞卿是第三天来的,坐着轮椅,痛哭不止,非要站起来鞠躬。傅学正和罗宇架着他站起来,他“连续向毛主席鞠躬五六次之多”。
参加守灵的浩然记述:“我跟几位守灵者站列一排,被这千万人同一的悲哀所震撼,也都陪着流泪。”“在哭泣的人流中,我认出了大寨的郭凤莲。她被人架着,哭着不肯离开,几乎被人抬出灵堂。我还看到了毛主席的两个女儿李敏和李讷。她们倒能够掌握住自己,眼泪枯竭,神情呆滞。她们默默地站到灵床边,深深地鞠躬过后,就默默地凝视她们的父亲,片刻过后,又默默地离去了。”
14日下午参加吊唁的叶圣陶记述,他“走近毛主席遗体,怅惘之甚,未能伫立瞻仰。记于一九四九年三月间初次见到,今日为最后一见矣”。
16日下午5时30分,中央政治局成员再一次集体吊唁,并在毛泽东遗体旁守灵,直至6时整,吊唁活动结束。
郭沫若抱病瞻仰了毛泽东遗容,又勉力参加了守灵。
伍修权在瞻仰毛泽东遗容并向其遗体告别时,他看到许多年过花甲甚至古稀的老同志,都孩子似的痛哭起来:“几十年来,不论什么危难情况和险恶环境,只要得到毛主席的指示甚至仅仅想到他,我们就有了战胜一切的力量和勇气,有他在,我们就有胜利,就有希望,就有光明。现在一下失去了他,我们真像忽然都成了‘孤儿’……”
高智在毛泽东的遗体前站了许久,他的眼泪不断地往下流:“难以压抑住自己的悲痛,有千言万语要向他老人家说,主席,您安息吧!我永远会记着您。”
1968年曾被打倒的傅崇碧回忆:“我们只被允许列队看看,给毛主席守灵都不让我们去。许世友司令对‘四人帮’非常恼火,责问他们为什么不让我们跟随毛主席的老同志去给主席守灵。”
青年女工于向真边走边流泪,走出大会堂后号啕大哭,同事们纷纷劝解。其实,她是想起了三个月前,在新华社工作的父母出差越南前的嘱托:“据可靠消息,毛主席健康已经非常脆弱,万一他老人家离去,国内局势有可能失控。……爸爸妈妈把他们设想好的两套特别方案秘授给我,以便万一发生严重动乱或打起内战,我好按此计划先救助家中老辈人,再带着妹妹逃难避祸。”
规模空前的追悼大会——“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追悼大会”主会场设在天安门广场。披着黑纱的毛泽东巨幅遗像,悬挂在城楼中央。城楼前面,筑起了红色高台,上面陈放着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江青敬献的花圈。东西两侧陈放着党政军各部门和29个省、市、自治区敬献的花圈。天安门广场庄严肃穆。
首都百万群众很早就来到天安门广场和东、西长安街,一直延伸到东单、西单。他们臂戴黑纱,胸佩白花,列队肃立。9月18日下午2时30分,治丧委员会全体成员以及工农兵代表陆续登上高台。台上的江青全身黑装,黑纱包头,只露面部。她献的花圈署名是“您的学生和亲密战友小青” (在吊唁大厅,江青送的花圈上写着“沉痛悼念崇敬的伟大导师毛泽东主席”;“您的学生、战友江青暨毛岸青、李敏、李讷、毛远志、毛远新”)。
负责实况转播的杨正泉在即将播音前,紧张得“喘不过气来,腿在瑟瑟抖动”。他回忆说:“广场上静极了,北京静极了,只是听到啜泣,听到自己的心脏的怦怦跳动声。”“2点50分,我打手势告诉方明‘开始’!他打开了话筒的开关,停了一会儿,像是有意镇静了一下,长长地吸了一口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这声音立即传遍北京,传遍全中国,传遍全世界!”
新华社报道说:“下午三时整,中共中央副主席王洪文同志宣布追悼大会开始。全场肃立,百万人默哀三分钟,由500人组成的军乐团奏起悲壮的哀乐。大会实况通过广播和电视传送到千家万户。悲壮的哀乐声传到祖国城乡,传到高山大川,传到辽阔的边疆,传到全国每一个角落。伟大祖国在静默,八亿人民含着眼泪,肃立志哀……”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华国锋致悼词。
华国锋说:毛主席的逝世,对我党我军和我国各族人民,对国际无产阶级和各国革命人民,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化悲痛为力量,继承毛主席的遗志,要搞马克思主义,不要搞修正主义;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将毛主席开创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军乐团成员王爱国回忆:“大约讲到三分之二处时,也许是过度悲伤,也许是过度劳累,华国锋身体向前一歪差一点失去了平衡,勉强坚持将悼词念完。”
罗瑞卿、傅崇碧、王震、张爱萍、韩先楚等人参加了大会。罗瑞卿下了轮椅,拄着双拐,坚持肃立。
在上海居住的贺子珍派侄女贺海峰、外甥女贺小平,代表她到北京奔丧。在秦城监狱被关押多年的中央党校原校长林枫,此时在病房里,请妻子郭明秋搀扶,面向天安门的方向静默、三鞠躬。哲学家冯友兰在追悼大会上,作了一首挽诗:“纪念碑前众如林,无声哀于动地音。城楼华表依然在,不见当年带路人。”大会半小时就结束了。
梁漱溟没有出席追悼大会,早些时候单位就通知他在家,别出去。当天他是在街道革委会看电视实况的。

第2节  宏伟巨著
一篇映照初心的作文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离世。1976年9月14日,中国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组织了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辽宁、江苏、广东、陕西共八个省市的建筑和美术工作者代表四十余人为毛主席遗体安置的选址和建筑开始进行方案设计。1976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建立毛主席纪念堂。10月9日,中共中央公布了《关于建立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纪念堂的决定》。
1976年9月14日,中国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组织了八个省市的建筑和美术工作者为毛主席遗体安置的选址和建筑开始进行方案设计。而此时中央尚未作出建立毛主席纪念堂的决定,代表们的工作重点是选址及总图布置。共做了30个方案,地点的确定以纪念碑南最多,天安门北、香山等地也有提案,大多设计成了陵墓的形式,国务院有关负责人指出:应当设计一个既庄严肃穆,又开朗亲切的纪念堂。9月下旬,代表们又增加了对个体建筑的考虑。在这个阶段,代表们详细分析了纪念碑南、天安门北(拆除端门)、香山和景山四个选址地点的优缺点,考虑了各选址地点的布局设计方案。
最终决定在首都北京建立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纪念堂。在纪念堂建成后,将把安放毛泽东主席遗体的水晶棺移入堂内。[8]并指出要以“ 让世世代代人民群众能够亲眼瞻仰毛主席的遗容,缅怀毛主席的丰功伟绩,重温毛主席的教导,激励他们的革命斗志”这四句话,作为设计纪念堂的中心指导思想。且缩小了选址范围,只选择保留了纪念碑南和天安门北两处的选址和设计方案。选址方案,几经论证 ——以华国锋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对建造毛主席纪念堂的各项工作极为重视。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9月14日,国家计委开始组织来自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辽宁、江苏、广东和陕西八个省市的优秀建筑师及美术工作者代表等四十余人会聚北京,为毛主席遗体安置的选址和建筑设计方案会谈商讨。随后,为了筹划毛主席纪念堂建设,中央专门从全国各地挑选、抽调了一批顶尖的建筑师和美术大师,组建成立了“毛主席纪念堂设计组”,让这些专业人士一起前往北京,一起出谋划策,进行毛主席纪念堂的选址和设计等工作。最初,纪念堂的选址共有四个地点,分别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南侧、天安门北、香山以及景山公园。设计组进行了多套方案的选择、论证和评估工作。在纪念堂的设计初期,曾经有多个方案,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水上日出”、“山顶红星”和“安卧在人民群众中”三大设计理念。
正当大家冥思苦想又一筹莫展的时候,设计工作组负责人顾明突然想起了毛主席1957年5月写的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这首诗词中的一句“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让顾明觉得无论是江河湖海还是三山五岳,都承载不起我们毛主席的伟大身躯,只有在人民群众中安卧才是最合适的选择。于是,顾明建议把毛主席纪念堂建在天安门广场上。“安卧在人民群众中”方案的设计理念是,天安门广场是我国人民进行政治活动的中心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这里亲手升起了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政治意义深远。而且交通便利,方便全国各地群众前来参观。同时,纪念堂建成之后,可以与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建筑形成整体互为呼应,组成气势磅礴的广场建筑群,成为整个建筑群的主体。这样,每当天安门广场举行重大活动时,人民群众围绕在纪念堂四周,真正反映和体现出毛主席永远安卧在人民群众之中,毛主席永远和人民在一起,毛主席永远活在人民心中。因此,“安卧在人民群众中”的方案,政治意义深远,交通优势明显,施工条件优越,建筑布局和谐,建筑风格协调。通过层层筛选,最终中央决定选择了“安卧在人民群众中”的方案,将毛主席纪念堂建在天安门广场南端。这个决策不仅体现了纪念堂的政治意义,更在建筑布局上形成了和谐的整体。
枣红色花岗岩砌成,座上矗立着17.5米高的44根花岗岩石柱环抱外廊,雄伟挺拔,庄严肃穆,承托着熠熠生辉的金黄琉璃重檐屋顶,具有庄严朴素、雄浑大气的民族风格。纪念堂正门上方的汉白玉匾额上,镶嵌、镌刻着时任中共中央主席、国务院总理、中央军委主席华国锋同志亲自题写的“毛主席纪念堂”六个镏金大字。大门南北两侧各有两组8米多高的群雕,分别展示中国人民在毛主席领导下的革命历程。
经历了三轮上报方案之后,设计组通过座谈会、个别征求意见等方式,通过反复讨论,逐步达成一致,为做总结方案打下了思想基础。 11月6日晚,政治局在听取了纪念堂建设工作的汇报,查阅了设计组的总图和个体建筑方案后,对纪念堂的建设包括选址、指导思想、防护标准、建设工期、瞻仰人数等问题作了重要指示,并通过了党中央的批准。指示确定了选址地点: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南。决定了建设工期,即在1977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周年纪念日前,纪念堂必须建成、开放。1976年11月24日下午,在纪念堂奠基典礼之前,政治局批准了采用的综合的立面方案。
毛主席纪念堂是建设史上的奇迹:全国上下共建伟人纪念的砥砺担当——1976年11月,毛主席纪念堂正式开工,而这个震撼人心的建筑工程只用了短短的6个月时间就竣工。这其中,来自全国各地的建筑工人、技术人员和解放军指战员共计78万人次,他们以饱满的干劲和高度的责任心,共同营造了这个宏伟工程。纪念堂雕琢精致细密,具有丰富深厚的建筑文化内涵。
毛主席纪念堂奠基仪式—— 经过反复探讨和多方论证,毛主席纪念堂的选址、主体建筑等方案最终确定下来。1976年11月9日,毛主席纪念堂工程现场指挥部成立,时任北京市建委副主任李瑞环担任总指挥。1976年11月24日,毛泽东主席纪念堂奠基仪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庄严举行。纪念堂工地上竖立着毛主席的巨幅彩色画像,画像对面挂着巨型横幅──“热烈拥护中央关于建立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纪念堂奠基!”下午4时30分,仪式正式开始,时任中共中央主席、国务院总理、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华国锋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并亲自为纪念堂基石执锹培土。纪念堂基石埋在台基下,基石周围砌着来自珠穆朗玛峰的石头,四周浇灌了来自台湾海峡的水。华国锋同志的讲话,主题鲜明,内涵丰富,重点突出,语言朴实,简明扼要,简短有力。这篇讲话,虽然只有短短的600多字,但内涵十分丰富。一是开门见山,点明了主旨,阐明了建立毛泽东主席纪念堂的伟大意义;二是向参加这项庄严的建筑工程的工人、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解放军指战员,提出了要求,希望他们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胜利完成这一光荣任务;三是表达了毛泽东主席逝世以后,党中央继承毛主席的遗志,把毛主席开创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坚定信念;四是简要概述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五是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继承毛主席的遗志,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再接再厉,乘胜前进,夺取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胜利。
奠基仪式结束后,各工程队伍陆续进场,这个备受关注的工程项目正式开工。在建设过程中,所有参加施工建设的工人和技术人员热情高涨,干劲冲天,精心组织,精心施工,全国人民大力支持,各地直接参与建设的单位有50多个,78万人次切身参与到了建设中来,数以万计的人民群众自发到工地参加劳动。建造工程所需的优质材料和设备来自全国四面八方,其中有从大兴安岭采伐的优质木材、珠穆朗玛峰采取的岩石标本,有延安乡亲送来的青松、四川人民精选的枣红色花岗石,有海外赤子敬献的台湾大理石、山东运来的青花岗石。这些大批优质的原材料,都是由各地精心准备并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加工的。因此,这项宏伟巨大、意义深远的工程,组织严密,进展顺利,仅用6个月的时间就高水平、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这一宏伟建筑。1977年5月4日,毛主席纪念堂主体建筑正式竣工;8月18日,水晶棺移入纪念堂;8月20日,毛主席遗体进入纪念堂。
毛主席纪念堂落成典礼——毛主席纪念堂建设速度快,建筑质量高,是一座庄严雄伟,具有我国民族风格的纪念性建筑。毛主席纪念堂是党和国家的最高纪念堂。1977年9月9日,隆重纪念毛泽东主席逝世一周年及毛主席纪念堂落成典礼大会在毛主席纪念堂北门前广场举行。大会由中共中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召开。华国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来自全国各界的代表,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加了落成典礼大会。叶剑英副主席主持大会,华国锋主席作了重要讲话。华国锋同志在讲话中指出,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抓纲治国,继续革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这就是党的十一大路线。他在讲话中再次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继承毛主席的遗志,沿着党的十一大路线,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
毛主席纪念堂:光辉历史的永恒见证。红色巨星,永垂不朽!来此参观、缅怀、瞻仰的人民群众一定会特别分享关于建立毛主席纪念堂的细节与探索这座寄托着无数人敬仰的建筑的背后故事。
1976年11月9日,毛主席纪念堂工程现场指挥部成立,时任北京市建委副主任的李瑞环担任指挥部党委书记兼总指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负责纪念堂建设的领导工作。1976年11月24日正式开工建设,各界群众代表为毛主席纪念堂奠石培土。1977年5月24日主体建筑完工。1977年9月9日,时值毛主席逝世一周年,举行了毛主席纪念堂落成典礼并开放瞻仰。
毛主席纪念堂地处北京天安门中轴线南部,中心点北距人民英雄纪念碑第一层平台南边线、南距正阳门北边线各200米,与周围建筑形成紧凑而风格协调的布局效果,又保持了其独立的建筑位置。场馆由北京市建筑设计院主持设计,集中了全国8个省市的建筑师、美术家代表的力量。[纪念堂总占地5.72公顷,高33.60米,共三层。建筑主体为正方形,四面为浅灰色花岗岩柱廊,每面11开间,柱距按中国古建筑明、次、梢间做法分别为8.7米、6.6米、6米,每面宽75米,柱高17.5米,顶部为重檐玻璃平顶,基座为双层红色花岗岩石,镶有汉白玉栏杆,高4米,长宽均为105.50米。整体建筑形式上并没有遵循中国古典传统的大屋顶形式和现代简约的造型,而是采用了一种“新而中”的折中式设计。总平面采用正方形形式,保证了从天安门广场的任何一个角度看纪念堂都是完整的感觉。纪念堂主体建筑北门前有以中国革命历程为主题的东、西两组泥塑,东组展现的是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西组则展示的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南门的两组泥塑则是以继承毛主席遗志的各族人民为主题。四组泥塑共有62个人物,由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100多名雕塑家完成。南门外的30面红旗。代表的是中国当时的30个省市自治区。毛主席纪念堂的设计和建设,是对改革开放以前官方领导的重大项目的最后总结,设计过程中体现了集体创作的高度协调性。纪念堂是在特定政治条件下的建筑现象,成为天安门广场政治建筑群中最后的一座建筑。
纪念堂内部分为三层,其中地上两层,地下一层,首层以瞻仰厅为核心,另设北大厅、南大厅。北大厅是瞻仰参观入口和举行纪念仪式的地方,宽34.60米,纵深19.30米,高8.50米,可容纳600~700人举行纪念活动。大厅正中是高4.50米的毛主席坐姿汉白玉雕像,背后墙面悬挂着巨幅绒线壁毯“祖国大地”,寓意毛泽东同志与祖国锦绣山河永远同在。厅内由4根大理石面的方柱支撑,顶棚为米黄色,绘有卷草纹万年青,内排110盏葵花灯。
北大厅是瞻仰参观入口和举行纪念仪式的地方,采用了色泽和纹理都很醒目的金丝楠木制作,突出了瞻仰厅的入口。瞻仰厅正面南墙为汉白玉墙面,镶有“伟大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永垂不朽”16个银胎镏金大字,其余墙面为木质装修。大厅中央为安放着毛泽东主席遗体的水晶棺,毛泽东同志身着灰色中山装,安卧在水晶棺里,身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水晶棺的黑色花岗岩基座上镶嵌着党徽、国徽和军徽。大厅正中是一尊汉白玉毛主席坐像,坐像背后是巨幅绒绣壁毯《祖国大地》,寓意毛泽东同志与祖国锦绣山河永远同在。南大厅是瞻仰参观出口大厅,宽21.40米,纵深9.80米,高7米,北侧汉白玉墙面上镶嵌着银胎镏金的毛泽东同志手迹《满江红·和郭沫若》。银胎镏金、气势磅礴,抒发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反对霸权主义的坚定豪迈。
二层各纪念室按照时间顺序和分专题的方式,以大量珍贵的照片、文献、文物完整展现了6位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和崇高风范。宣教厅用以开展主题宣讲,放映文献纪录片《千秋伟业》,生动展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教育引导广大党员群众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藏品陈列室陈列着全国人民敬献的珍贵物品,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党、对党中央、对党的领袖的深厚感情。
南大厅出口的毛泽东手迹《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纪念堂二层设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和陈云的革命业绩纪念室。二层各纪念室按照时间顺序和分专题的方式,以照片、文献、文物展现了6位老一辈革命家的功绩和风范。宣教厅用以开展主题宣讲,放映文献纪录片《千秋伟业》。藏品陈列室则陈列着全国人民敬献的物品。
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8月1日,朱德参加领导南昌起义,起义军主力南下潮汕失利后,朱德领导起义军余部进行整顿冲破艰难险阻,为人民军队保存了革命火种。随后,朱德和陈毅又领导发动湘南起义,并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和湘南农军奔赴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陈云作为中纪委第一书记时,指出中纪委的基本任务是维护党规党法,整顿党风,并在中纪委召开的第三次贯彻《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原则》的座谈会期间的谈话中提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为保证最好的瞻仰体验,毛主席纪念堂每年都会进行例行的设备维护和修缮工作,也有“一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的说法,修缮工作开始之前毛主席纪念堂管理局会向公众发布公告。
党中央对毛主席纪念堂高度重视。在毛泽东同志诞辰90周年、100周年、110周年、120周年之际,邓小平、江**、胡**、习近平同志带领中央领导集体来到纪念堂瞻仰,表达对毛泽东同志的深切缅怀。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带领党和国家领导人到纪念堂瞻仰,表达对共和国主要缔造者的崇高敬意,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从1977年开放至今,毛主席纪念堂累计接待瞻仰群众近2.4亿人次,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190多位。来自五湖四海、世界各地的瞻仰群众,在天安门广场上形成一条“思念的河”。这条“河”永不干涸、永不停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汇聚着万众一心、拼搏奋进的磅礴力量,涌进一代伟人安息的神圣殿堂,涌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未来!
毛主席纪念堂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革命领袖集体的纪念堂,是瞻仰缅怀、参观学习领袖思想与业绩,感悟领袖人生风采和人格魅力的重要场所。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纪念日,让我们走进毛主席纪念堂聆听领袖的故事,通过一系列存放于毛泽东革命业绩纪念室中珍贵翔实的文物文献,共同学习领袖的光辉思想和崇高风范,汲取建功新时代的强大精神力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战友网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怀念战友|小黑屋|手机版|陆二师战友网 ( 京ICP备14052381-2号 )

GMT+8, 2025-7-1 14:02 , Processed in 0.06534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