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看了448团战斗的总结。
448团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第一,150师指挥混乱,50军副军长关豁明和150师师长刘同声的指挥权限,权责不清晰。 当时50军是把各个师单独拆分给其它军作为辅助部队参战的。150师当时就拆给了41军,由41军发令指挥。而当时又流行让副军长,副师长等副职干部到下一级单位指挥协调的活动,150师因此在受41军指挥的同时,又要面临副军长关豁明的双重指导。 在这种情况下,性格强势,又有过在抗美援朝战争经历,在38军任职多年的关豁明便想要掌握指挥权。也正因为如此,他多次和150师师长刘同生发生矛盾,否决刘同生的建议,甚至在发给41军和军区的电报上也有分歧。 第二,150师底子薄,实战能力欠缺。 150师在60年代至1978年期间虽然是陆军师的编制,但实际上承担的军事职能较少。全师6000多人中只有一部分能经受军事训练,其余人马很多都从事屯垦,养猪,工建的事务。 直到1978年,为了准备对越战事,150师才突然被升级为甲种师,人员扩充到1.1万人以上,装备和人员也进行了调整。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基层指战员,军官没怎么提升水平,便突然官职生了一级,二级,对部队的磨合,协同作战,专业素养提升作用不大。 这也导致150师在前线部队中只能承担二线扫尾工作,不能担任主攻任务。 第三,关豁明严重低估了撤退任务的难度,轻视了越军可能发起的反击,而且还盲目选择了山路,小路。 要知道,中国和越南的边界地带是由一系列蔓延不断的低山和丘陵组成的,而且多喀斯特地貌,植被还很茂盛,非常有利于越军隐藏打伏击。而且当时越军有生力量并没有被大量歼灭,他们是完全有能力组织反扑的 在这种情况下,部队想要安全撤回国内,按理来说就该各部队交替掩护,走大路稳妥地回去。刘同生师长也是这么建议关豁明的,但关豁明并不愿意听。 要知道,当时41军已经做好了在大路上接应150师的准备,150师如果走大路,在有友军掩护的情况下,基本上不会有什么麻烦。但一走山路,就必须受地形限制分开走,且行军速度也会慢下来,对士兵体力的消耗也会增加。这显然也会给越军展开伏击制造机会。 此外,贪功心切,战术理念落后也是关豁明在此次事件中暴露的大问题。 这就导致关豁明在448团遇敌后产生了想打硬仗的想法。而且,关豁明错误判断了150师和越军的战斗力,觉得过去解放军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都能以少敌多,善打硬仗,那么此次2营即便遇到困难,自己扛住,自己解决问题也不是不可能。因此,他在448团2营被围后,总是不同意派援军增援。 甚至于,2营第二次与越军交锋后,他依然没有放弃不派援军,坚持“逼一把,让2营发挥潜力”的做法。为此,他多次下令,让448团“只要前进,不要后退”。对于部下打算把448团情况上报给41军指挥部的行为,他也总是说“不要一有事就向上级打报告”。 直到3月14日战事已经结束,在军区对于150师448团始终没有按时撤退的追问下,关豁明才给军区上报了损失情况,并带着剩余部队最终撤回了国内。 可见,448团遭受大损失,关豁明的主要问题并不是坊间流传的什么“怕死”,反而是他太激进了,太冒险,轻敌了这才犯了一系列错误。 150师回国后,成都军区立即对150师的事情进行了调查,许世友上将一度对此事非常愤怒。关豁明最终被撤除了副军长的职务,降级为正师级干部,此后,关豁明很快就在1983年5月离职退休,后于1998年去世。 被俘的150师士兵则在同一年5月经国际红十字会运作回到了中国境内。 等到1985年百万大裁军,50军,包括150师也在被裁撤的范围中,就此,这支部队结束了他的历史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