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4章 十三陵 文化无字碑 颐和园 魅力古北京
五句头:京人怀古十三陵,
明帝归天寝此中,
飞来鲁班赵州桥,
远离喧闹颐和园,
万寿玉泉名山伴。
第1节 进入明陵
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部天寿山麓,是明朝13位皇帝的陵寝所在地,明永乐皇帝定都北京后,出于政治和战略两方面考虑,开始在北京卜选陵址。这项极具战略意图的举措,对巩固政权和彻底消除蒙元的残余势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十三陵自明永乐七年(1409年)开始营建,及至清代顺治初年,前后长达230多年。先后建造了13座金碧辉煌的皇帝陵墓,依次建有成祖长陵、仁宗献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宪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光宗庆陵、熹宗德陵、毅宗思陵。陵区内共计葬有皇帝13人、皇后23人、皇贵妃1人,以及数十名殉葬贵妃。除皇帝陵外,陵区内还有明朝妃子园寝七座,太监墓一座,以及神宫监、祠祭署等若干附属建筑,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成为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帝王墓葬群。
十三陵陵域面积约为40平方千米。陵区三面环山,地域广阔,盆地内的各个山坡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这些帝王的陵墓,陵墓建筑群以长陵为中心,呈环绕之势,掩映在绿树丛林之中。陵区依山势筑有围墙,总长达12千米,是陵区重要的保护设施。
1957年,十三陵被列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十三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2003年7月3日,十三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经联合国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十三陵自明永乐七年(1409年)开始营建,及至清代顺治初年,前后长达230多年。先后建造了13座金碧辉煌的皇帝陵墓,依次建有成祖长陵、仁宗献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宪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光宗庆陵、熹宗德陵、毅宗思陵。[8]
13座陵墓中,永乐帝的长陵、嘉靖帝的永陵和万历帝的定陵,均是生前所建,规模亦最大,其余陵墓则是死后才动工,大约会用半年修建。崇祯帝因为是亡国之君,并没有正式建陵,现时的陵墓是以其妃田氏的墓穴改建。
清政权清点明代帝王陵寝,并给予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从顺治到乾隆,也有不同程度的修缮。晚清随着政权衰微,陵墓区域修缮和保护逐渐废弛,但主体墓葬群冢均保存完好。
1955年,时任北京市副市长、明史学家吴晗经与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商议后,报请国务院挖掘十三陵中的长陵,经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批示同意发掘。同年,由吴晗、郭沫若、沈雁冰(茅盾)、邓拓、范文澜、张苏、夏鼐、郑振铎、王昆仑所组成的“长陵发掘委员会”成立。9月,十三陵地区由当时的昌平县改隶北京市园林局。
1956年,决定改为“试掘”定陵。1957年打开定陵地宫。1959年文化部文物局批准成立定陵博物馆。但由于技术和认识的落后,包括帝后棺椁在内的许多文物在出土后被损毁。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兴起“破四旧”运动,十三陵很快成为波及的一处区域。大量定陵出土文物被从北京城区前来“串联”的红卫兵毁坏。8月24日,万历皇帝和孝靖、孝端皇后的遗骸,被定陵博物馆的“造反派”团伙在定陵大红门前广场公开焚毁。
1967年,活动退潮后文物部门清点,十三陵的古建筑和附属文物有变更和损坏,多由于管理使用单位在破“四旧”中,自动破坏或迁移,各陵宝城、明楼砖石被拆走。
1972年底,定陵博物馆和十三陵管理处合并,划归北京市园林局。
1981年6月,北京十三陵特区办事处成立,定性为当时的昌平县人民政府派出机构,接管十三陵管理处职能。
1982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区为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
1995年12月,“明十三陵博物馆”成立。
目前,仅长陵、定陵、昭陵、神路和康陵可供游客参观,其余陵均未开放。
十三陵诸陵营建规模各不相同,凡是皇帝生前营建的,规模都比较大,例如长陵、永陵、定陵。死后营建的,规模就小,如献陵、景陵、康陵等。思陵,因明末崇祯皇帝是亡国之君,所用陵墓原是贵妃田氏的墓穴,因此,十三陵中数思陵规模最小。
十三陵陵区的最重要的建筑形制分为祭祀区、埋葬区、衙署机构、保护机构等几部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陵墓总体规划建筑格局。[8]
祭祀区主要指陵区各陵园的地上建筑和陵区的先导部分。地面建筑主要有神路、石牌坊、大红门、大碑楼、石像生、神桥和陵园等。[9]
埋葬区包括陵园和地宫,合称陵宫建筑,是各帝陵地面建筑的集中所在,也是祭祀活动的重要专用场所。各陵皆背山而建,陵与陵之间距离少至500米,多至8000米。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隔外,其余均呈扇形分列于长陵左右,方向,规模虽然不同,但地面建筑布局、形式基本一致,特别是主要建筑几乎完全相同。十三陵各陵宫建筑自成整体,祭祀在前,寝宫在后,门廊、殿堂,明楼、宝城,排列层次分明,严肃整齐,突出了陵基建筑的特点。建筑分布以中轴线为主体,两恻为附属建筑陷衬,建筑布局合理完整,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相吻合。随着地势的逐步升高,建筑高低错落有致。地宫是帝后棺椁的停放区域。地下建筑前面一般建有隧道和甬道,成为进入地宫的导引部分。地宫平面为“十”字形。石拱券结构,后殿拱券与中殿拱券呈正交,这种拱券当时称“丁”字大券,是专供帝王使用的建筑形式,公侯大臣墓葬是不允许建造成此种形式的。明代帝陵“十”字形建筑布局的地宫形制,是仿照皇帝生前居住的内宫建筑布局规划的,即所谓“九重法宫”,法宫即为皇宫中的内廷建筑,就是皇帝的寝宫。明代陵寝地宫属多室建筑布局,这种建筑布局虽然唐宋时期已经普遍采用,但是明代的陵寝地宫的建筑布局和建筑形制都超过了前朝。地宫的后殿放置帝后的棺木,左右配殿亦筑有棺床。中殿是梓宫奉安后,护葬官员举行祭祀礼仪活动和放置帝、后的石御座及琉璃五供等随葬物品的场所。[9]
十三陵衙署机构主要指负责保护、管理的有关行政管理机构。例如陵监、祠祭署、神马房、果园、榛厂等。明代的陵禁制度十分严格,为了保障陵区的安全与防范,明十三陵除思陵外,都有陵监等一整套功能不同的各种管理机构。这些附属建筑群,是各陵完整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北京文化:明十三陵的“无字碑”,它在北京昌平县北有座天寿山,这里山林优美、绿水长流,地下躺着明朝的十三位皇帝,合称明十三陵。天寿山原名黄土山,明成祖朱棣为了给自己选一块风水宝地当作长眠的寝宫,曾经不辞辛苦来到这里做了细致的实地考察,估计连一只苍蝇都没放过。经过一番严密的论证后,朱棣觉得自己万年之后躺在这里会比较舒服,所以改黄土山为天寿山,取“万年寿域”的意思,毕竟,皇帝的寝陵名字不能太“土”了。
作为怀古之地,十三陵的美景和遗迹自然很多,但让人称奇的却是除长陵外,所有陵门前的石碑上都空无一字。按照常理来讲,历代皇帝归天之后,不管他生前的政绩是好是坏,负责撰写碑文的文官们都要昧着本心写出洋洋洒洒的溢美之词,要不然,死去的老皇帝的在天之灵也会指挥嗣皇帝砍下文官们的脑袋做祭品。但是,事情总有不然。明太祖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战功显赫,政绩斐然,同时也是个嗜杀的皇帝,许多忠臣良将都死于他手。一天,他似乎突然对自己的行为有所忏悔,希望给子孙们留一个经验教训,便对身边的大臣们说:“皇陵碑记都是大臣们的粉饰之文,不能教育后代子孙。”言外之意,是希望自己在盖棺的时候,能有一个比较公正的说法。于是,翰林院的学士们就再不敢写皇帝的碑文了,皇家学者们个个心知肚明,这是个两头不讨好的差事,无论往不往先帝的脸上贴金,项上的人头都有搬家的危险。所以,学者们以太祖的“名训”作挡箭牌,将写碑文的任务,推给了嗣皇帝。所以,孝陵(太祖)碑文是明成祖朱棣撰写的,而长陵(成祖)的碑文则是明仁宗朱高炽写的。太祖的陵墓远在南京紫金山,所以,十三陵里只有长陵有碑文。
自明仁宗以后,为何嗣皇帝不写碑文了呢?原来从仁宗以后的皇帝,在陵门前都没有碑亭和碑,到了世宗(嘉靖)时才着手建造碑亭。碑亭落成之后,曾有大臣上书世宗皇帝请他为安眠在天寿山的七位皇帝撰写碑文。可惜这位嘉靖皇帝,一心迷恋仙术,整天想着如何升仙得道,个人生活也不检点,迷恋酒色不说,性情也喜怒无常,光是正宫皇后就册立过三位,整天忙着这些事情,哪里还有心思写那么多的碑文?
嘉靖的德行不光大臣们有意见,就连宫婢们都要谋杀他,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宫女案”。嘉靖帝有个叫曹氏的妃子,比较受宠爱,嘉靖常常跑到她那里去享受,曹氏自然是感激不尽,可她身边的宫婢们就倒了霉了。嘉靖生性暴虐,常常因些小失误,便对下人们鞭打虐待,很没有君王的风度。时间长了,宫女们个个怀恨在心。有一天,嘉靖熟睡在曹氏宫中,恰巧曹氏又到偏殿去了。几个宫女在一旁战战兢兢地伺候着,想着平日里这位君王的种种虐待和自己虎口求生的命运,不禁恶由心生,悄悄地拿了一根绳套住嘉靖的脖子,想把他勒死。出于慌乱,几个人七手八脚弄了半天也没送了嘉靖的命。其中一个宫女见事情不成,就想将功折罪,匆匆去报知皇后。等皇后慌忙带着一批太监宫女赶来,这场惊心动魄的谋杀案才算告终。
做皇帝做成这样,嘉靖也真够失败了,就算他有孝心为列祖列宗撰写碑文,地下的七个皇帝也会觉着丢脸,索性还是什么都没有的好。嘉靖以后的各陵,又因祖宗开了无字的先例,嗣皇帝们就更有理由让它们空着了。而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明朝中后期的皇帝们多数没什么出息,他们笃信方术,重用宦官,搞得京城上下乌烟瘴气。立一块无字碑,也许更能掩饰一位位帝王的腐败和无能,因而干脆不写了。十三陵各陵碑上虽然无字,却反映着明朝中期以后政治上的腐败。
还建个十三陵水库,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部温榆河支流东沙河上,水库紧邻明十三陵地区,因而得名。水库建于1958年,距北京城区约40千米,是一座以防洪、发电、灌溉、养鱼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坝高29米,坝长627米,底宽179米,顶宽7.5米,大坝外坡上有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十三陵水库”五个大字,总库容8100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5150万立方米。
十三陵水库已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08年北京残奥会后不再对外开放,最后一次举办活动是在2011年北京铁人三项世界锦标赛时,水库全域已被封闭。
第2节 鲁班造桥
在十三陵中,蓝天波与李老师听到一个美丽的传说,,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关于柴王爷和柴王奶奶的故事。很多人可能听过这个传说——在很久以前,木匠祖师鲁有四大发明——锯子:据说鲁班在一次上山砍树时不小心被树叶划伤,由此得到启示,创造出了锯子,极大地提升了木材加工的效率。曲尺(也称为“鲁班尺”):这是一种用于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最初并非仅仅用于测量,还被写满吉凶一,祸福的文字,用以指导人们在建造房屋时确定尺寸,后来这种尺的发展成为了现代的卷尺。刨子:鲁班观察到农民使用的耙子可以平整土地,因此得到了灵感,制造出了刨子,用于在木头上推压,使得木料的表面变得平整且光滑。石磨:在石磨出现前,人们通常会将粮食放入石臼中手工捣碎,这种方式既费时又费力。鲁班改良了这一过程,利用两块圆石之间凿出的浅槽以及人力或畜力驱动,实现了对粮食的加工,降低了劳作难度。
更重要的是鲁班曾经修了一座名叫赵州桥的石桥,不知什么原因惹来很多人的忌恨。八仙过海的主角之一张果老就曾想骑着毛驴在桥上走,打算把桥给踩塌了。可是,鲁班在桥底下托着呢,桥没踩塌。后来,柴王爷把四座大山和一个太阳、一个月亮装在小车的两边的竹篓里,推着小车,走过赵州桥,也打算把桥给压塌了。柴王爷推着小车过了赵州桥后,就把车子停在路边发起愁来。本来准备用这四座大山外加一日一月把鲁班的桥给压垮,谁成想鲁班的法力那么大,结果自己却不知如德何安置这四座大山和一日一月了。就这样几个时辰过去了,柴王奶奶见柴王爷还没有回家,就急忙赶来探问。只见柴王爷愁容满面地坐在路边直叹气,便靠上前问:“今儿个不是和鲁班斗法去了吗,怎么着,输了啊”柴王爷垂头丧气地点了点头“输了就输了呗,愁也没用,还是赶紧回家吧!”“我也想回家啊,现在我愁的不是输不输的事,我愁的是怎么安置这四座大山和一日一月!反正是不能把小车再推过赵州桥去了。”“哦,那怎么办呢?”柴王奶奶想了想,到底是她心细,想出办法来了。她对柴王爷说:“这四座大山是不能随便乱放的,这么着,你推着小车一直往北走,我给你拉小绊儿,哪儿合适咱们就把它们放到哪儿。
赵州桥在河北赵县,赵县的梅花调俗称“鼓碰弦”,是流传在赵县一带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唱词通俗易懂,唱腔音域较宽,既能说唱小段,又能说唱大书,是比较盛行的曲艺形式。范庄龙牌会
位于石家庄东南约65公里处河北省赵县范庄村的龙牌会历史悠久,村民一直认为自己是远古共工之子勾龙的传人,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到初四举行声势浩大的龙牌会,祭祀木制龙牌和所有天神地祇,龙牌正中下方刻有“天地三界十方真宰龙之神位”12个字,逐渐形成了组织严密、独具特色、传承弥久的民间信仰会社组织“范庄龙牌会”。赵县五道古火会是流传于河北省赵县赵州镇南杨家庄村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已经相传了2000多年,在全省绝无仅有,古火会从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下午开始一直延续到深夜。它将祭祀活动和元宵节焰火会两者之间做了有机结合;更重要的是,古火会除了具有观赏性外还通过组织活动起到凝聚人心、保护传承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在2011年赵县的五道古火会已经被收入在省非物质遗产当中。
赵州桥又称安济桥(宋哲宗赐名,意为“安渡济民”),位于河北省石家庄东南约四十多公里赵县城南2.6公里处,它横跨洨水南北两岸,建于隋朝大业元年至十一年(605——616),由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因桥体全部用石料建成,俗称“大石桥”。时隔约1397年(也有些资料为大约700年),欧洲才建成类似的石拱桥。
赵州桥的传说是流传在河北省赵县一带的民间故事。它靠口头传承,脍炙人口,历久弥新。在赵州桥的传说中,处处描绘着仙人与桥的故事,为赵州桥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增添了一份梦幻般的色彩。“赵州桥来什么人修,玉石栏杆什么人留,什么人骑驴桥上走,什么人推车轧了一道沟。赵州桥来鲁班修,玉石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这首民间小调《小放牛》就是因赵州桥的传说故事而形成的,赵州桥的传说也借着歌谣而流传更为广泛。赵州桥的传说已深深扎根赵州大地,几乎每个人都会如数家珍地讲述它的传说,并随口吟唱几句众人耳熟能详的美丽传说故事,表达老百姓对赵州桥的赞颂和对建桥者的崇拜。赵州桥的传说是对民众生活的一种艺术化概括,其叙事遵循三段式的创作手法,运用虚构、夸张、想象等传奇化的创作方法,同时借助赵州桥本身的影响力以及鲁班故事,形成了以赵州桥为中心的立体传说圈。按内容初步分为洨河的传说、建造传说、灵异传说和历史人物传说四个方面,其中洨河的传说是赵州桥建造缘起的一种传说,建造传说包括建桥传说、仙人试桥传说、维护传说等内容,灵异传说包括宝物幻想传说和信仰传说等,历史人物传说则包括了与赵州桥产生过关系的历史人物的传说。早在唐代,赵州桥在民众心目中已经具有了传奇色彩。而真正的设计建造者——隋匠李春,由于官方记载的缺失,成为赵州桥传说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赵州桥的传说历史源远流长,远在北宋时期(大约公元1100年)对赵州桥第二次修缮以后就广为流传。
赵州桥的传说真实地反映了民众的思想情感和历史观念,是民众对自我力量的一种歌颂,不但对弘扬和彰显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对指导后人保护修缮赵州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借鉴作用。驴蹄印和车道沟在大桥的东侧,而东侧正是洪水冲撞大桥容易倒塌的地方,它告诉过往车辆和行人,在仙迹的西面行走比较安全;而鲁班托桥的手印,则告诉后人,大桥一旦出了故障,手印就是应支撑和加固的要害部位。古人为了保护大桥,在口耳相传中逐渐形成了这些既优美又科学的传说故事。赵州桥的传说作为口头文化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日渐趋微,但因其独特的价值仍受到民众的喜爱,也引起民俗界对其文化价值研究的高度重视,同时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民间文学同样起到传播流传的作用,使赵州桥传说更为广泛地流传。历经千年,不管时代如何变换,赵州桥这个美丽的传说仍在民间文学传承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向前。
建于公元605年距今1400多年,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特别是1966年3月8日邢台发生7.6级地震,赵州桥距离震中只有40多公里,都没有被破坏,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先不管桥的内部结构,仅就它能够存在1400多年就说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灾大水淹到桥拱的龙嘴处,据当地的老人说,站在桥上都能感觉桥身很大的晃动。据记载,赵州桥自建成共修缮9次。
佛香阁
熙和园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是一座历史悠久、景色秀美的皇家园林。熙和园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70多年的历史。它曾作为清朝帝陵的附属园林,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走进熙和园您将发现这里绿树成荫、花香四溢,充满了诗意田园的气息。园内拥有众多古建筑、亭台楼阁,最著名的当属"熙和园四十景",每一景都有着独特的故事和美丽的传说。此外熙和园还设有各类博物馆和艺术馆,可以让您深入了解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
佛香阁,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内万寿山前山台基上,南俯昆明湖、排云殿,北靠佛教建筑“智慧海”,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后毁于英法联军,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完成重建]。
佛香阁高36米,坐落在高21米的台基上;共有三层、八角、四重檐,为攒尖顶,阁内有八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内部建筑结构复杂[3]。佛香阁内供奉有铜铸金裹千手观世音菩萨站像,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慈禧太后每月都会来到佛香阁烧香礼佛[3]。
1961年3月4日,包括佛香阁在内的颐和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包括佛香阁在内的“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苏州街是乾隆时在后湖两岸仿江南水镇而建的买卖街,是专供清代帝后逛市游览的一条水街。清漪园时期岸上有各式店铺,如玉器古玩店、绸缎店、点心铺、茶楼、金银首饰楼等。店铺中的店员都是太监、宫女妆扮。皇帝游幸时开始“营业”。后湖岸边的数十处店铺1860年被列强焚毁。1986年重建。是中国古代“宫市”的唯一孤本。
智慧海(又称为无梁殿),是颐和园最高处的一座无梁佛殿,由纵横相间的拱券结构组成。建筑外层全部用精美的黄、绿两色琉璃瓦装饰,上部用少量紫色、蓝色的琉璃瓦盖顶,整座建筑显得色彩鲜艳,富丽堂皇。尤以嵌于殿外壁面的千余尊琉璃佛更富特色。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计划在瓮山(后改名万寿山)上建设高九层的大报恩延寿塔,为他母亲庆祝60岁生日。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大报恩延寿塔建设至第八层[10]。后遭遇雷击,佛塔倒塌,乾隆帝认为北京西郊不宜建高塔,遂下旨暂停工程,改“塔”为“阁”,改九层为三层,建成阁楼,阁高41米,初称八方阁,后定名佛香阁。清咸丰十年(1860年),佛香阁被入侵北京的英法联军摧毁。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清廷花费78万两银子,在原址重建佛香阁,重建后的佛香阁高36米。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佛香阁重建完成,并在其中供奉佛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为佛香阁上加装了避雷针。1953年至1954年间,佛香阁景区古建筑群进行大修工程,耗资20多万元。2005年3月31日,佛香阁景区进行大修工程,耗资5000万元。佛香阁仿杭州的六和塔建造,阁下石基高20米,阁高36.4米,为八面三层四重檐,第一檐高10.225米,第二檐高7.555米,第三檐高5.975米,第四檐高12.660米。佛香阁正面宽约11米,高约36米,正面深度约13米。内有八根铁梨木大柱,直贯顶部,下有20米高的石台基。佛香阁将东边的圆明园、长春园,西边的静明园、静宜园以及万寿山周转十几里以内的风景提携于周围,把当时的“三山五园”加成一体,使之成为一个大型皇家园林风景区,是颐和园中最大的工程项目。
登上佛香阁时,周围数十里的景色都可尽收眼底。佛香阁建于万寿山前山的巨大石造台基上,这座台基,包山而筑。把佛香阁高高托举出山脊之上。仰视有高出云表之概。阁上层榜曰“式延风教”,中层榜曰“气象昭回”,下层榜曰“云外天香”。内供接引佛。晚清之时,每月望朔,慈禧太后都会来到佛香阁烧香礼佛。佛香阁内供奉有铜铸金裹千手观世音菩萨站像。像高五米,重万斤,为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所造,美妙庄严,熠熠生辉,有较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因无法转移到文物库房,颐和园管理处只能在佛香阁内部就地封存进行保护。清人吴振棫曾著《养吉斋丛录》,其中记载了佛香阁得建设过程:“清漪园,在圆明园西,约五里,即万寿山,旧名瓮山,前临昆明湖。乾隆辛未(1751年)皇太后六旬圣寿,就山阳建大报恩延寿寺。易山名曰万寿。寿后初仿浙之六和塔,建宰堵波(塔),未成而圯。因考《春明梦余录》,谓市师西北隅不宜建塔,遂罢更筑之议”。
第4节 石舫木纹
颐和园——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全园占地3.009平方公里(其中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区面积为2.97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崇庆皇太后动用448万两白银把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在熙和园里还可以品尝到地道的北京美食,如炸酱面、豆汁、羊蝎子等,感受地道的北京风味。此外熙和园还有许多民俗活动等着您来参加,如中秋赏月、庙会等,让您充分感受浓厚的民俗风情。
熙和园远离喧嚣、亲近自然、了解历史的好去处,感受古都北京的无限魅力!颐和园里的昆明湖可以划船,一说到船,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呢?有人会想到现代的货船豪华游轮以及军舰等等,过去由于技术的局限性,在清朝以前很多船都是木质结构的,普通的老百姓怎么都不会想到用石材建造船,因为连小孩子都知道石头建造的船根本无法漂浮在水面上,也就起不了载人载货的用途,可是这艘船确实是用石头建造的,它不但装修豪华而且永远不会沉没,那它到底是什么样的船呢?那就是位于颐和园昆明湖的西北部,万寿山的西麓岸边的大石舫又名清晏舫,建造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当初乾隆皇帝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为何要建造一艘石头船呢?原来是乾隆为母亲孝圣宪皇太后祝寿而建,为了供其母亲在舫内游玩宴饮,观赏周围的湖光山色。“舫”是中国传统园林中最独特的一种水上建筑,它的建筑外形和内部结构都与舟船极为相似,并不是真正的舟船,故被人们称为“舫”。
这种舫式建筑可以丰富园林中的景致,乾隆年间每到中秋节的晚上,乾隆皇帝都会陪同其母亲圣宪皇太后在此处游玩赏月,期间还有亲近的王公大臣们陪同一起观看明月,偶尔乾隆皇帝还会和王公大臣们一起宴饮,可以想象,能有幸陪同乾隆皇帝和其母亲赏月宴饮是何等的荣耀啊,简直可以光宗耀祖,无比尊荣。乾隆年间的大石坊上面的建筑并不是现在的西洋式建筑,而是两层中式建筑,令人非常遗憾的是,这艘大船建成还不到一百年的时间,1860年在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时候被英法联军的炮火焚毁,船上的陈设和精美器具被抢劫一空,只留下纯石头建造的船底没有被损毁。光绪皇帝时期,慈禧太后为了自己的私欲动用海军军费重新修建颐和园,大石坊按照慈禧太后的意图,把船上原为中式建筑形式的舱楼改为了现在所看到的西式建筑风格,并取名清晏舫,寓意为海清河晏,江山太平永固的意思,从此以后,大石坊又成了慈禧太后观赏风景和赏月宴饮的地方。
现在看到的清晏舫上的建筑是石头材质呢?还是木头材质呢?其实从造型和外表上看,显然就是石头的,因为石坊的每根柱子上都有明显的石头纹路,肯定是石头制作的,不过据相关史料记载,当年慈禧重修颐和园时大清帝国已经是摇摇欲坠大厦将倾的时候,没有足够的资金,还由于当时英法联军破坏的特别严重,一时找不出来足够的石料来使用,工匠们想来想去只能用木头来代替石材来使用,不过工匠们很有办法,在木头上刷上石头纹的漆,没想到这真的起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以至于后来好多人都真认为坊上的建筑是石头做的。颐和园有胡、有船又有石舫,而它的旁边还有两座有名的山。
万寿山为燕山余脉,高58.59米,海拔108.94米,前临昆明湖。明弘治七年(1494)孝宗的乳母助圣夫人罗氏在山前建园静寺,清初,曾作宫廷养马的草料场。乾隆十五年(1750)为庆祝皇太后六十寿辰于园静寺旧址建大报恩延寿寺。次年将山改名为万寿山。并将开拓昆明湖的土方按照原布局的需要堆放在山上,使东西两坡舒缓而对称,成为全园的主体。建筑群依山而筑,现存的是英法联军烧毁后慈禧重新建造的。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今之万寿山,元朝名瓮山。传说有一位老人在山上掘出一装满宝物的石瓮而得名。山前有湖名瓮山泊。公元1292年(元朝至元二十九年),科学家郭守敬开挖通慧河,将昌平及西山一带泉水汇引湖内,注入宫墙,接济漕运,瓮山泊始成为调济京城用水的蓄水库。由此至明,环湖先后建有多座颇具影响的寺观,其中尤以湖西北岸的“大承天护圣寺”规模最大。万寿山楼宇恢弘,汉白玉钓台延入湖中,元朝皇帝常至此泛舟游幸,捕鱼垂钓。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山山麓的玉泉山,在颐和园西侧。山势为西北走向,状如马鞍,纵深1300米,东西最宽处约450米,主峰海拔100米。玉泉山得名于其泉水,“水清而碧,澄洁似玉”,由于玉泉山依山面水,所以自辽金起,就有帝王在此修建行宫消夏避暑。依金朝行宫的遗迹,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在玉泉山设置离宫,名为澄心园,后改名为静明园。静明园是清代北京西郊的“三山五园”之一,园在玉泉山之阳。玉泉山主要景点有妙高塔、双石牌坊、圣缘寺琉璃塔、玉宸宝殿、华严寺、玉峰塔、华藏塔、垂虹桥等景点。
正是:名苑颐和放眼宽,连峰抱水对蓝天。
佛香金碧辉晴日,万寿葱茏压众山。
十里长廊千画雅,一湖琼液七霓悬,
身登石舫随波逝,已是飘飘云外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