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二师战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战友网
查看: 13|回复: 0

《军鹰》33章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梁庚森 发表于 2025-6-4 17:58: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33章  菊谭园 新添纪念碑  湍河水 “洋”桥成古物
五句头:菊谭湍河老旧桥,
宛人没有不知晓,
可与县衙相比古,
尤为老桥称洋桥,
整修再建呼声高。
第1节 郭老题名
在经过菊潭公园,湍河和洋桥时我们三人又简单地走游一段时间,我与部长和二叔道别,他俩回家,我又到县文化馆与初高中两所母校去拜访初高中的相关老师与同学。
河南古县——内乡,菊潭这个名字和内乡县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呢?
内乡县县衙东边的菊潭公园,位于县城东关金银坡上,海拔一百六十九点三米。该园原系明嘉靖乙丑进士,安庆知府许评兴建的家庭花园---只园。明万历年间翰林院检讨,山东提学副使,内乡诗人李蔉退职隐居,又在“只园”附近兴建另一家庭花园--足园。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伪县政府在两古园址基础上扩建为公园。解放后,公园屡次增修,形成全县人民的游览胜地。因内乡县古称“菊潭”故名菊潭公园。
该园雄踞金银坡巅,占地面积二十余亩。东傍湍河,附扼湍河旧桥,直控南(阳)--(西)坪公路,南临环城公路,西靠县城,北瞩湍河二桥,为县城东关制高点。
该园坐东面西,园内主要建筑有大门两座,分置于东、西两侧。西大门有郭沫若先生题写的“菊潭公园”匾额,东门二凤把守,寓意吉祥。园中建有明柱回廊,五脊挑角的临湍阁一座;八棱明柱双挑角的烈士亭一座;供游人歇息览景的四角小亭一座。园内培育菊花三百余种,其他花卉一百余种,树木五十余种。游人入园,满眼苍翠,流连忘返。该园北侧,坡势陡峭,古有“顶水庵”,为县古八景之一的“湍河春涨”胜地。每值夏秋山洪暴发,临崖北眺,湍河水波涛汹涌,万马奔腾,呼啸南下,惊心动魄,煞是壮观。
菊潭公园内有宛西地方自治馆。该馆占地面积为9800平方米,分主展厅和东西两个展厅。厅内共展出各种图片160余幅,各种历史见证实物130件(包括真实枪支以及缴获日军的战利品)和蜡像一组,从时间到空间,客观真实地实现了三十年代自治时期的产生,发展和衰败的过程。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尤其是地处豫、陕、鄂交界的宛西一带更是因物产丰富,交通便利而成为土匪掠夺的对象。加上受孙中山先生自治思想的影响,在一九三零年九月二十七日这天,由镇平平彭禹廷(彭雪枫之叔父)召集内乡、淅川、邓县代表人物别廷芳、陈重华、宁洗古聚首内乡杨集商定联合自治,旨在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这就是著名的“杨集会议”。
为实现自治,四人制定了自治目标,明确了方向:自治初期达到:野无旷土、村无游民、人无不学、事无不举、家家有饭吃、人人有衣穿。高级阶段: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村村无讼、家家有余。并且自治首领对地方建设极为努力,办学校,筑水坝,修电站,扩道路俱有成效,
确确实实实现了自治目标,使宛西治安为之一变,且百姓生活水平大为提高。
遗憾的是,由于彭,宁先后被杀害,导致整个自治局势只有内乡别廷芳支撑,再加上别廷芳因帮助红军引起国民党不满而遭到训斥辱骂,于1940年含很离去,使得自治在历时十三年后彻底消亡(自治从1930--1943)。
宛西自治历时十三年间,曾受到蒋介石,李宗仁等的重视,也引起了中共领导人周恩来,刘少奇的关注。以此题材拍摄的电视剧《别廷芳传奇》已在全国播出。
菊潭公园内还矗立着“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十三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此碑由四块各为高2.2米,宽0.4米的石刻组合为一整体,共19行字,满行46个字,行草书,竖碑时间为中华民国二十八(1939)年八月十三日,碑文为时驻防内乡第十三军军长张雪中所撰书。碑体不知何时被何人打断。碑文记述了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十三军自1937年卢沟桥七七事变后的两年中,与日寇在南口、台儿庄、瑞西、鄂北等地所进行的战役。碑文称“为怀念先烈和死难同胞,爰于内乡军政举行双七节两周年纪念大会,并在县之东关菊潭公园建立本军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此纪念碑的碑文深刻揭露了日本侵华的暴行,表达了国民革命军对阵亡战士的缅怀之情和中华民族前赴后继,坚持抗战的决心,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是一个珍贵的文物史料。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碑文:有蒋介石的话语:“此次对日战争是我国家民族生死存亡之所系,历史绝继之所关,大家一定要必死的决心和抗战到底的沉毅精神,出死力来消灭倭寇,我们国家民族与我们个人才有光明的出路”。
当时全国民众,全体将士拿出死心和死力,来争取国家民族的光明生路。这样大好的时代和责任,我们应该要认识清楚,而且必须顶踵以赴的。概自芦沟桥事变以来双七节日足足有了两周年。敌寇的残暴,可说是亘古未有,举世罕见,然而结果之不过促成了我们全国军民的一致醒觉。不怕敌人的飞机那样狂暴,敌人的枪火那样猛烈;可是我们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以及坚强抵抗的决心和力量早已具备充分,而且事实上已成了一座血肉长城,当作了国家民族的屏障,维系今后大中华的光明生路。兹就本军经过之战役来讲,如南口、台庄、瑞西、鄂北都是我们十三军武装同志壮烈牺牲之所在,尤其.南口苦战,罗团殉职,台庄歼敌,奋不顾身,在先烈百折不挠之决心和沉毅奋斗之无畏精神,实足以昭曰月垂千世。我们又知道,革命最大目的在求国家民族自由平等,念诸先烈之血汗头颅,为欲达此目的而抗战而牺牲,创造了不少光荣战绩,勋荡了全世界大多数人的深切同情和赞助。他们的成就固有相当的伟大,我们后死者只有万众一心继以千百倍的努力,来向革命最大之目的再求迈进。要这样才算得尽了后死者的责任,来对得起已死诸先烈,国家民族才有光明的生路。
雪中忝长本军,率同转战,为怀念先烈和死难同胞,爰于内乡军政举行双七两周年纪念大会,并在县之东关菊潭公园建立本军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为之铭曰:
壮哉诸烈 百战倭奴 建勋南口 英勇楷模
台庄之捷 歼剿寇首 板垣矶谷 几作阶囚
转战鄂赣 屡挫敌锋 持危继绝 奋斗以终
怀我胞泽 七七双周 立笔纪念 景仰千秋
张雪中 撰书——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八月十三日
第2节 “洋桥”“洋来”
湍河,长江支流汉江支流唐白河支流白河的支流,古称湍水,水经注称淯水,因上游穿峡切割而下,水流湍急,故得“湍河”之名。发源于内乡县翼望山,自北向南流经内乡县、邓州市,至新野县城郊乡湍口村注入白河。因上游河道狭窄、水流湍急而得名。湍河发源于内乡翼望山,流经宝天曼蜿蜒南下,出内乡县进入邓州境内,至新野县境与白河交汇,携手共赴汉江。著名诗人李白、韩愈、柳宗元、范仲淹、元好问等均曾寄情湍河,留下华美诗章。
明清时期,湍河是豫西南一带主要的水运航道。每年夏秋时节,河水上涨,便可看到一艘艘挂着风帆的航船,从汉江进白河,再悠悠驶入湍河。这些航船将内乡、西峡、马山口的大枣、柿饼及邓州的烟叶、麻油等山货、粮食运往襄樊、汉口和上海,再把本地所需的生产生活用品运回来,完成着一次次原始的物物湍河,长江支流汉江支流唐白河支流白河的支流,古称湍水,水经注称淯水,因上游穿峡切割而下,水流湍急,故得“湍河”之名。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翼望山,自北向南流经南阳市内乡县、邓县,至新野县城郊乡湍口村注入白河。河道全长216 千米,流域面积4946 平方千米。
内乡历来为鄂、豫、陕三省交通要道,因湍河相隔,交通时而受阻。民国25年(1936年)由省财政厅拨款,天津大幸公司承包修建此桥。内乡湍河老桥,俗称“洋桥”,位于内乡县城东菊潭公园的高台之下东南侧约20米处。该桥由民国时期宛西民团司令别廷芳筹资,河南省建设厅资助,天津大幸公司承包修筑,于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11月25日动工,1937年7月建成通车。也完成着一次宛西与外界的贸易,交往和联系。
湍河老桥东西全长308.60米,宽4.10米,高5米,28孔,系钢筋混凝土式桥梁,特别是下部结构采用排桩式中墩,美观大方,雄壮有力,可载重汽车13吨,为当时河南省3座永久式大桥之一。 内乡湍河老桥是近代建筑史迹,它不但是我省当时罕见的公路大桥,也是我省引进西方建筑技术、建筑材料的先例。
民国34年(1945年)为堵截日军攻打内乡,国民党军队曾于3月28日,将该桥东端第2、3孔炸毁,同年5月13日又派飞机将该桥第13、22孔炸毁。日本投降后,用圆木修复,暂时通车。1948年内乡解放,县支前科又用木板修一次。1951年,南阳公路管理段协助内乡修复,恢复昔日原貌,1965年用沥青覆面。由于时代发展,该桥桥面狭窄已不能适应交通需要,1975年在老桥北边约1000米处新建湍河大桥(当地称为二桥)。2006年6月8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后来,湍河老桥禁止大型机动车辆通行,只作非机动车辆和行人之用。2010年夏,洪水将该桥西侧第3、4、5孔冲毁,桥头两端遂建起隔离砖墙。
湍河老桥承载的历史深沉而厚重,一座在风雨中屹立了80多年的湍河老桥,一座见证了内乡沧桑巨变的湍河老桥,是菊乡人记忆深处的风景,是最美的乡愁。尽管目前县城附近已建起7座湍河大桥,但不变的是内乡人对老桥的一腔情怀,年轻的称它为“一桥”,年长的仍亲切地称为“老洋桥”。这座桥曾是连接内乡县城湍河两岸的唯一通道,在相当长年代内是出入内乡的关卡,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发挥着真正意义上的桥梁作用。如今横卧湍水的老桥更不寂寞,以带头老大的身份观望着几位年轻的“兄弟”并肩承担内乡发展的大梁,奋力书写内乡高质量跨越发展新画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战友网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怀念战友|小黑屋|手机版|陆二师战友网 ( 京ICP备14052381-2号 )

GMT+8, 2025-7-2 02:41 , Processed in 0.06672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