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心就像茶,茶就像心,心情啥样茶味就啥样,喝茶时也能修心,两者互相连通,从茶叶浮沉里能看见真心。
前言:昨晚一个人小酌,醺意漫上眉梢,朦胧间为自己泡了一盏茶。沸水倾注的刹那,蜷缩的茶叶在杯中舒展摇曳,恰似心事在浓稠的夜色里层层摊开。轻轻地呷一口,清苦在舌尖洇开,却在喉间漫回甘意,灵台忽而清明——原来世人说“心若茶,茶似心”,竟藏着这般禅意。茶烟袅袅中,看叶片浮沉如人生起落,苦涩回甘似心境更迭。今日偷得半日闲,将这夜饮茶时的恍惚与顿悟诉诸笔端,愿与诸君共品这一盏茶汤里的清欢与哲思。
人一走,茶就凉,是自然规律
前几天清晨去凉城公园晨练,偶遇熟人遛弯,同行时聊起“人走茶凉”。他说自己退休前,办公室的书法桌上常设上等宣纸与端砚,同事路过总要赞一句“科长字如其人”,甚至求墨宝装饰办公室。可退休不久,他回单位取物时,办公室同事仅礼貌点头,曾经门庭若市的书桌已蒙薄灰,砚台残墨干涸。唯有传达室老门卫,还记得他惯喝的茉莉花茶口味。话语间,恰似这世道里,热络随人走渐散,唯有真心如旧茶,在时光角落留存温意。
人没走,茶就凉,是世态炎凉
好多年了,曾经在一场商务聚会上见过这样的场景:主位上的贵客尚未离席,身边人的态度却已悄然转变。服务员续茶时,只对着贵客的杯子殷勤倾倒,同行者的茶杯早已见底,却无人问津。茶汤在杯里渐渐凉透,映着席间虚伪的笑脸,比茶水更冷的,是人心的温差。就像那株摆在玄关的迎客松,向阳处枝叶葱茏,背阴处却暗藏枯黄 —— 有些人的热情,不过是攀附的藤蔓,当你不再是那棵可以依靠的树,再热的茶汤也会迅速冷却。
一杯茶,佛门看到的是禅
那年在舟山群岛东南部桃花岛上筹建五星级酒店,一个人在岛上闲来无事,便去了附近一个寺院,见一位老尼泡茶。她取山泉水煮沸,温杯、投茶、出汤,每个动作都慢得像在数光阴。茶汤分入小盏时,她忽然说:“茶凉了便喝,心热了便静。”那一刻忽然懂得,佛门的禅意不在高深的经卷,而在这一杯茶的起落间。就像小沙弥每日清扫落叶,扫的不是枯枝,是执念;老尼冲泡的不是香茗,是当下 —— 茶烟袅袅里,连呼吸都成了修行。
一杯茶,道家看到的是气
中学暑假回泰山老家,表哥带着爬泰山,在南天门殿宇内见道士饮茶,表哥说,道士喝茶总带几分仙风道骨:晨起面倚云海,采撷露水泡茶,举杯先观汤色潋滟,再嗅茶香氤氲,最后轻啜慢饮,任茶汤在唇齿间流转,谓之气韵周游。下山见一位道长打太极,收势后饮茶,气息竟如茶汤般平顺悠然。原来道家之“气”,藏在茶叶舒展的纹路里,融于茶汤蒸腾的雾霭中,更沉在饮茶时那口入丹田的静气——茶与气,本就是天地与身心的对话。
一杯茶,儒家看到的是礼
记得那年去无锡参加全国大闸蟹评审会议,因我是去篆刻一枚《中国水产》印章,住在宾馆无聊溜达时,遇见一次茶宴,东道主从备器、奉茶,每一步都有章法。宾客接茶时需双手齐眉,饮茶后要赞茶致谢,连茶食的摆放都暗合 "中庸" 之道。席间,有一位老者说:“茶礼不是束缚,是让人在规矩中学会敬畏。”忽然想起孔子论“礼”,强调的正是“克己复礼为仁”—— 就像茶杯必须端平,茶汤才能不溢,人心必须端正,处世才能周全。
一杯茶,商家看到的是利
茶市热闹时,总有人在炒作“古树茶”“年份茶”。那年去外地旅游,地接社导游把我们带到了茶市场。邻座一个老伯说,茶商会将普通普洱包装成“百年老班章”,千万别买。大家来到茶室后,参观、听课、喝茶。喝了一口也品不出真假,只看得见标签上的数字。听老伯说现在有人囤积居奇,让好好的茶叶成了投资品。其实商家眼里的“利”,就像茶沫浮在水面,看似热闹,吹开后才见真章 —— 茶终究是要喝的,人心终究是要诚的。
结语:手指在键盘翻飞,竟忘了案头茶盏。待端起时,杯壁已凉透,却似有低语:“我本是杯水,你予怎样心境,我便报以怎样滋味。”茶始终是茶,变的是饮茶人的心——心浮时,茶味便喧嚣;心定处,茶汤自澄明。这一盏浮生,喝的不是茶,是自己与自己的和解。茶静默无言,却道尽人间事:你视它为苦涩,它便愁肠百转;你品它是回甘,它便沁人心脾。心即茶,茶即心,万般滋味皆由心生,不如以茶为镜,照见心底的波澜与清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