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张健 于 2025-5-8 14:59 编辑
原标题:写在《散文:我在工会岁月里的“四度”缘分》作品获奖后的感受及心路历程
前言:昨日,由闵行区总工会携手区融媒体中心举办的中华全国总工会与上海总工会成立100周年“百年荣光 再启新程”征文比赛结果揭晓,我的作品《散文:我在工会岁月里的“四度”缘分》有幸荣获三等奖。得知消息时,惊喜与感动交织于心。这份荣誉不仅是对我四十年工会工作生涯的认可,更是对我笔耕不辍创作的莫大鼓励。在此,我想用“始终相信、始终坚守、始终传承”这三个“始终”,与大家分享获奖心迹和这份感悟。
一、始终相信,结缘是使命的召唤
四十年前,当厂工会主席和我说“工会需要懂法律的年轻人”时,我未曾想到,这个看似偶然的工作安排,竟会成为贯穿我职业生涯的精神主线。那时的我,虽在厂纪委岗位上恪尽职守,却在外滩市总咨询摊位前真正读懂了“为职工服务”的分量——那个攥着加班费欠条的农民工眼中的期盼,那些在国企改革中迷茫的职工握住我手时的温度,让我第一次明白:工会工作不是平时的“吹拉弹唱”,而是要成为职工的“承重墙”和“连心桥”。
记得九十年代,参加集团接管杨浦燃料公司后,送煤女工申秀英的一句话:“这是我该做的”让我忽然懂得工会工作者的使命,就是要让这些默默奉献的劳动者被看见、被尊重。当我为她撰写全国劳模申报材料时,不是在撰写一份文件,而是在为劳模精神搭建舞台,在为产业工人树起丰碑。这种使命的召唤,让我在2002年下岗再就业,以至即便跨越四个区应聘到闵行马桥私企,依然在公司工会改选时,毫不犹豫地接过了工会主席的担子。
二、始终坚守,深耕是最好的答卷 在马桥私企担任工会主席,是我与非公企业工会携手成长的珍贵记忆。当看到职工因缺乏活动场地而无奈时,我便打造属于他们的“职工之家”。从创刊《工会信息》搭建沟通桥梁,到举办首场职工乒乓球赛凝聚人心,每一项工作都倾注心血。最难忘的是,当女职工感慨“人生第一次有单位安排妇科体检”时,我深刻领悟到:工会工作的温度,正藏在奔波争取的行动里,写在雪中送炭的帮困申请中,更浸润于化解矛盾的每一次耐心谈话。
2017年退休成为工会劳动关系指导员,我编辑《工会干部法律知识手册——劳动法案例200例》走访马桥60%的企业。在指导员工讨薪时,老板的闭门羹,让我想起1984年第一次处理加班费纠纷的场景。不同的是,这次我们有了更完善的法律体系。当职工拿到拖欠工资时,一位员工说:“原来工会真的能帮我们说话!”这句话让我坚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工会工作者扎根基层、服务职工的初心不能变,深耕细作、破解难题的耐心不能丢。
三、始终传承,接力是永恒的主题
这次获奖的文章,我写了四次与工会结缘,其实每次结缘都是一次传承:第一次从工会主席手中接过法律顾问聘书,是专业素养的传承;第二次在企业改革中接过筹备工会的担子,是使命担当的传承;第三次在私企建立职代会制度,是理念创新的传承;第四次组建基层工会,是服务精神的传承。当我创建的“123工会组建法”获奖后,当看到餐饮行业工会、快递物流行业工会“建起来、转起来”时,我知道,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
我遇到一位00后工会干事,用短视频记录职工技能大赛,让传统工会工作焕发出青春活力。这让我想起1993年在物资集团为职工发放食品时,大家用麻袋扛回家的场景。时代在变,工会服务职工的方式在变,但“以职工为中心”的宗旨从未改变。正如征文主题“百年荣光再启新程”所言,我们这代人见证了工会在改革开放中破茧成蝶,更期待年轻一代在数字化浪潮中勇立潮头,让工会组织成为更具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的职工之家。
结语:四十年工会生涯,我从工会新人成为工会老兵,岁月流转间,始终温暖于心的,是职工那句亲切的“工会来了”,是前两天,仍有工会干部打电话咨询“工会改选报告怎么写”。这些平凡却滚烫的瞬间,早已成为我职业生涯最珍贵的勋章。今天手捧获奖证书,也是离不开马桥总工会和行业工会刘金城主席、胡登宝主席的帮助。站在工会百年的历史坐标上,我们愿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热忱,续写新时代发挥余热的辉煌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