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二师战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战友网
查看: 15|回复: 0

《军鹰》46章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梁庚森 发表于 2025-6-8 17: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46章  村史志 记录新篇章  退役人 主笔动心脑
诗曰:土固山下东梁营,
营造文化底蕴浓,
浓缩村民颗颗心,
心心相印团结风。
风正气盛求正道,
道纯德厚梁结情。
情系创新续村谱,
谱写一曲未来红。
在部队称“军鹰”,到地方当“鸿雁”的我——难忘诞生养育的家乡呀,这里有清澈的河流,肥沃的土地。青山绿水呵白云红霞……土固山,大王山,小界山,熬山,南岗坡,山坡上芳草青青,果树茂盛;原野中冬小麦,夏玉米,豆类等丰产丰收;东沟,西溪,北流,南水,常年流水潺潺,鱼虾游泳繁殖,美味可餐。啊!这就是东梁营,又称杏花村,柔和在我的心坎上,脑海里,不得不记录下来。正好村民们都希望有一本村史,经弟弟的推荐,我这个退役军人就担任史志的主编。本章记述和描绘了村里的基本概况,具体到各家各户的人员状况予以忽略。编印成书本后已发至每户一册,并赠送给有关单位与人员。

一、青山绿水聚宝盆
东梁营,周围是山。东边的土固山,又名覆釜山,吐雾山,系豫、鄂、陕三省交界处伏牛山余脉;又处于镇平、邓州、内乡三县交界处,是儒、释、道文化交融地。
土固山主峰海拔352米,周围有鏊峰山、踢脚山、二郎山、火焰山。山山有传说,岭岭皆典故。土固山的土釜禅林是古邓州八景之一,《魏书.地形志》称覆釜山腰有五龙、济源、雅祖等泉。土固山有伏羲、女娲、黄帝、炎帝、三苗祭祖的传说,有夸父追日,二郎担山赶太阳、八仙、白马扑云、太阳、月亮、织妇奔月民间传说,有汉风涅阳文化,郦穰文化,生态山水休闲文化,有舜、禹、竺法兰、王维、钱起、元好问、玛拉僧、刘伯温、张三丰、慧澄禅师,自在禅师留下的足迹、珍贵墨宝。土固山是魏晋时期,魏华存(道)和道安法脉(佛)的早期传播地,历史上有老子庙,太公庙、三清宫、玉虚宫、先主庙、清禅寺、罗汉寺、宝泉寺等寺观。土固山是古时炎民,三苗、邓民祭祀之地,是南阳的朝拜、观光圣地,有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厚的文化遗存,并有宗教景观、佛教胜境、天池、龙泉、佛国风情。儒、道、佛长存不衰,是因为都弃恶扬善,有道德的根基——
靠山吃山的东梁营,就得济于她东边巍峨矗立的土固山,紫气东来也!
土固山,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草木浓郁,土石聚气,山势自东向西,带着紫气,一漫斜着,止西数里,亲姆山,大王山、界山和雅祖洞。迎上拥抱,四山围聚,形成了一个小盆地。东梁营就在这盆中间。蕴藏着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土固山主峰北边的大肚子山,据说内里蓄水,夜深人静,能隐隐约约听到肚子里波浪翻滚的细微声……大肚里蓄水丰富,暗河涌动,从地下潜流至东梁营东边,浸出地面,沼泽地形成,小潭小坑星罗棋布,真是一派南国风光和水乡之村。丰富的水源,外溢内潜,向下流去,形成一道道小溪,再汇成一条小河,像一条飘带一样——自东向西从南沟和西沟绕过营的身旁。肾潭,东、西鱼池坑,老鳖潭等,得名两沟中。亲姆山延伸至西沟的一块地段,像一个老鳖头似趴伏在沟里,把沟朝北顶了个弯弓状,水从它的嘴唇流过,此头又是一景观,把西沟装点。尤其是村中心通往南岗的南沟大石桥,由一块块方石做墩基,一块块条石铺桥面,下面是一个个石涵洞。风和日丽的时候,孩童们在涵洞中踏水玩耍嬉戏,钻来钻去。三伏炎日下,有的大人们弄一块长木板,放在涵洞中躺下避暑。雨季可就不得了,瓢泼大雨,山洪从土固山上下来,冲击着南沟大石桥。滔滔洪水,滚滚而来,在桥上任意作祟。上下翻滚的波涛,碰在石块上,飞溅起一朵朵水花,既惊人又好看。有顺口溜传:      
        六月大雨似泼汤,               
沟满坑平水汪汪。
南沟巨龙腾跃起,
眼看要吞东梁乡。
男女老少齐上阵,
冒着生死缚龙忙。
保证石桥度汛期,
年年都要打水仗。
可见东梁营当年的水力资源多么的丰富。平时,南沟和西沟清清小溪水,潺潺流水声,小鱼游浅底,隨波游入马岗水库,库区积水,又沉积了东梁营的地下水资源。南、西沟的水流在库区里稍事休息,就迈步走默河、过湍河,达丹江,入汉水,汇长江,形成东梁营的长江水系红土地;东梁营处于黄河流域河南境内,又沾染着黄土层质,就自然成了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汇聚之地。靠水吃水。东梁营又得到了南江北河水质的熏陶,再贮藏起现代文化底蕴。
滔滔黄河天上来,滚滚长江流不尽。东梁营的小溪沟渠与黄河有一丝牵,与长江有一线连。金丝线,银针穿,串起梁氏家族一串串。东梁营百分之九九的梁氏姓与张王李于武董娄七姓氏,手扣手,肩并肩,八姓团结如一人,从而融入了全国乃至全球梁姓族群的大家庭里面。青的山,绿的水,花花世界……东梁营靠山水吃山水傲立在聚宝盆里。盆中聚人气,凝内力,形成了硬如磐石的的团结村文化,致使东梁营能在本地繁衍生息近280 余载,延续16多代(见2016年七月“修编”册)。梁姓在宋朝的百家姓中排列128位,在新百家姓中排列22位。人口众多,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的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八四。

二、梁姓起源有六说
1、据《元和姓纂》所载,出自嬴姓伯益之后裔,以国为氏。得姓始祖:伯益。相传颛顼帝有一孙女名女修,因偶拾燕子蛋食后生了大业,大业娶少典氏之女为妻,生下伯益。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嬴姓,伯益便为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西周时,因其后裔中秦仲父子征讨西戎有功,公元前821年周宣王7年封秦仲次子康在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附近),建立梁国,立为国君,称梁康伯 。公元前641年,秦穆公攻灭梁国,梁伯 的后代遂以国为氏,称梁姓,伯益也就成为梁姓的得姓始祖。
2、据《路史》所载,出自姬姓。周平王之子唐被封于南梁,南梁被楚所灭后,其子孙以“梁”为氏。
3、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出自地名。春秋时晋国有解梁城、高梁、曲梁之地,则梁益耳、梁弘、梁由靡之姓便依所居之地而来。
4、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战国时,“韩、赵、魏三家分晋”后,魏国迁都于大梁,亦称梁国,后有人以“梁”为姓。
5、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孝文帝迁洛后,改拔列兰氏为梁姓。
6、 其他源流。满族有良佳氏,苗族有郎你氏改姓梁者。另外,壮族、台湾土著、仫佬、侗等众多少数民族均有此姓。

三、杏花村的东梁营
梁氏家训十则中的第一条“奉祖先”:“水源木本,理不可忘。但思身所自来, 则由吾父而吾祖,一一追溯,虽十世、百世固不得以为远也。奉先思孝,古训昭垂,帝王且然,况大夫、士庶哉。 吾家自远祖以来所立家规:凡先世考妣生日、忌辰,家中必当设祭之礼岁首、岁除、端午、中秋亦如之。 新岁暨清明,必相率扫墓,古人所谓上冢也。各家无论老幼,必当亲诣墓前,行三叩首礼。 虽大风雨雪,不得惮劳。此乡族所同,子孙宜永永循守。庶几因时感慕,不至忘春露、秋霜、之恩乎。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但有心知,亦可共明此理也。”  
杜牧的《清明》这首诗,给世人提供了在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节,阳历四月五日前后,为纪念先人开展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诗中的杏花村,是杏花深处的村庄,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凤台山一带。无独有偶,在伏牛山也有个被称之为的杏花村。提村必先说山,所谓伏牛山就是它的山体形貌像一头健牛伏卧在大地上而得名。伏牛山蜿蜒豫、陕八百里,面南背北,趴在豫西南重镇南阳市内乡县境内的灵山——是牛头;牛尾摆到陕西省华阴县境内的华山旁。因此豫、陕人常说:“灵山头,华山尾,曲曲弯弯到陕西。”“伏牛山呵伏牛山,一头青牛卧豫陕。”
杏花村就在牛头灵山余脉——土固山的山脚下,这杏花村就是东梁营。为什么称为杏花村?是因为春暖花开,清明节时分,村里村外一颗颗一排排的杏花树上,一簇簇、一堆堆的杏花爬满枝头。走近看着,那开得灿烂的杏花,花瓣就像一把把小扇子围在一起,白里透红的颜色让人感到很温暖;那清淡的花香招引来许多彩蝶,好像来和杏花比美,但看到杏花那样的婀娜多姿,只好红着脸悄然而去。这又是杏花的朴素和高雅。杏花的性格——能给人带来温暖,又朴素且高雅,更使人感到醇厚。人人喜爱观赏,更兼杏肉酸甜可口,杏仁能入药或做露汁饮料。一举三得。那时候有一个文化人,懂些诗词,更喜欢种草栽花培育果树。就应诗人杜牧《清明》诗话之意,正合梁氏家训十则中“奉祖先”“……新岁暨清明,必相率扫墓,古人所谓上冢也。”及以下,更是最具体的行动。诗意与家训一脉相承,都在清明节前后,为纪念先人开展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于是,就在他的杏树园里给后人说:“杏花村是杏花深处的村庄,东梁营是杏树满村有,杏花开在清明前后,簇簇堆堆好可爱呀!咱村再有个‘杏花村’的雅名,‘就会雅俗共赏也!’”此后,秉承先人的意愿,一代代后人都喜欢上了杏花,扩大了杏树园的种植面积。杏园里修剪,施肥,给来吃杏的读《清明》,讲《清明》。代代后人从懂事开始就熟背^《清明》,记得文人子孙有一个小学生就写了一篇作文《我爱杏花》:“……杏花呀杏花,我爱你,我要在村里栽很多杏树,让它们开很多很多的杏花……我长大了也要学写诗,要当杜牧那样的一个大诗人……”上中学了,上大学了,到参加工作了,就在他的作品中记载了,说了,传了,人们知道了杏花村的东梁营——
这杏花村据说就是牛头上的“左眼”,眼的周围被伏牛山的余脉——长满荆棘灌木的小岭低岗所包围,被称为眼帘和眼睫毛。发源于土固山,自东向西流经杏花村南边的南沟和西沟,一年四季清清水、潺潺流,恰似黑眼珠周围动神的白眼球。荆棘丛生,灌木浓密,庄稼丰产,生态优美,溪沟流水,井满池平。水是生命之源,酒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礼仪,无酒不成宴……杏花村不造“杏花酒”,专造一种老黄酒。酒文化也时兴在杏花村的东梁营。土固山又名覆釜山,“釜” 表示古代一种器物,是现代锅的前身,也作 ”酒器“釜”。顾名思义,所谓覆釜山,就像古代的两个锅重叠在一起的山体形状。也有差强人意者,把“釜”当作“斧”, 覆釜山是覆斧山,像梁山泊黑旋风李逵的两把板斧上下交错复叠在一起一样。李逵爱喝酒,为纪念这个嫉恶如仇,生性刚直的梁山好汉黑旋风,村里人造酒和喝酒的风气就盛起来了。不过老黄酒是一种营养和保健的酒品。它是一种叫“小米孪生弟”的“酒小米”酿造而成。大概与大米的同类糯米酿成的“米酒”相似。但小米比大米更加养人,正像村里孕妇产前产后老一辈喜爱给煮小米粥喝,为的是孕妇和腹中的胎儿营养跟得上。当然“酒小米”酿造出来的“老黄酒”比糯米酒强得多了。杏花村稍有名望的人家每年都要种这种米,都会酿这种酒,因为这种酒很神奇,老人们常说:
老黄酒,老黄酒,
酒劲不冲提神有;
男人常喝补肾亏,
女子常饮貌清秀。
老人早晚喝一杯,
管保能活九十九;
王莽追不上刘秀,
就因刘秀喝了酒。
相传当年“王莽撵刘秀”时,刘秀安营扎寨杏花村边,半夜造饭,五更行军,听说这种酒神奇,就盛小米饭半碗,再加兑上半碗老黄酒,连喝带吃三大碗,顿感精神劲儿大增。就令卫士带上几坛,蹬鞍策马,一口气跑了一百多里,把王莽远远甩在后面。从此每天早行军前就冲兑老黄酒,几坛酒喝完后,王莽就再也撵不上刘秀了。使得刘秀在南阳郡休养生息,培养和聚集了“二十八宿”大将,兵精粮足,终于大举反攻,击败了王莽,中兴了大汉基业,建立了东汉王朝。这一消息传开,使得‘伏牛的左眼’更加明亮,老黄酒的美名流传至今,老黄酒的酒糟子做成饲料喂牛,牛更爱吃草,长的个大身强膘肥肉壮,南阳“老黄牛”的牛种至今也驰名中外。后来又有说法:“眼一跳,就有闹”“左眼跳财,右眼跳挨。”这只左眼一跳,东梁营不是出官,就是降财神。什么时间跳动?每隔五至十年的正月十五与八月十五或三月三与九月九跳动一次。什么样子算是跳动?前者应兆后面的:
“八月十五雨蒙蒙,正月十五雪打灯”,就是说八月十五下雨,正月十五降雪。后者应兆前面的:
“三月三,华春暖;九月九,好花秋”——也就是说三月三日这一天春意盎然,暖风拂面;九月九这一天必是秋高气爽,秋花盛开,秋果秋实……
……
杏花村,老黄酒——不是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而是“花村万担酒,共饮团结亲”……团结是东梁营的核心文化,只有团结一致,共同奋斗,才能无往而不胜。2016年七月“修编”册子上的“五九保卫”验证了团结文化的魅力。在那动乱的岁月,在山头林立年代,东梁营的各个姓氏,没有群众组织,没有恶斗,唯有团结一致,保卫了全村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而且非梁姓的姓群也是出力不小!开拓,奋进,创业,创新,是努力的方向,是前进的动力,是东梁营兴旺发达的保证。

四、芝麻香油之命运
芝麻花,节节高,小学生比学习好。
芝麻油,喷喷香,点到元宵灯盏上。
芝麻开花节节高,这是形容学生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意思,是表示村民们要求生活不断提高的愿望。芝麻油点到元宵灯盏上,就是东梁营老一代的风俗习惯,每年的元宵佳节家家户户都蒸些又硬又瓷实的豌豆面馍,呈圆柱或方柱形,上面留一个坑洼,到元宵节那天晚上放到每个屋的桌子上,每个房间门框两边门墩上,插上由棉花裹着头的小木棒,再倒上芝麻香油点着火,一直到焾烧完油着干,馍坑周围留下一圈糊干巴为止。
有五句头唱吟:
元宵佳节乐淘淘,
芝麻香油灯盏照,
亮了满院满屋后,
再等正月二三到,
熘透家家吃个饱……
芝麻香油当时不但作为庆祝元宵佳节点馍灯用,还有点灯燃烧更多的地方呢!记得上世纪50年代建国初期,人们向往的美满幸福生活是“种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那时候在村里上小学,在昏暗的短把铁铸勺形油灯下看书写字,不时挑拨着浸透香油的棉花线焾,企望散发着香味的燃油灯光再亮一些。爷爷说灯油是他用芝麻打压很挤,好不容易出来的香油。那时候,看着节节高的芝麻花,就有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感觉;过不了多久,再看到一地一地熟透了的节节芝麻壳,有时偷偷钻到芝麻地里,一手扶着芝麻茎秆,一手撇歪张着嘴的芝麻壳囊,歪着头、用口对过去、呼呼吸着饱满的籽粒,够小半嘴时,嚼着、品味着,香透心肺,高兴极了。到芝麻全部熟透了,收拔在场,待茎秆干透以后,磕腾出来的一袋子一袋子的原粒芝麻籽,堆放在场里,任人手抓一把随便咀嚼吃下;挤压出来的一大缸一大缸香喷喷的油放在偏房的角落里,随便吃、滔、点燃,啥东西一多就不希罕了。
上面说过,一个暑假,爷爷带着我到四五里外的罗庄街卖自己编制的手工艺品。在闹市旁的一个绿色大门上面,横写着“邮电局”三个字,当时还没有推广简体字,“邮”是繁体字,左边是个“垂(chui)”字。根据识字不识字,抠住半边字的“窍门”,好奇的我问爷爷:“‘邮(chui )’电局是弄啥的?”爷爷上过学,被称晚清“秀才”,马上纠正说:“那不是垂(chui),是邮(you)电局,是往老远老远送信的,邮寄包裹的”。
我说:“要是‘油’电局就好了,把爷爷挤出来的香油“邮”到好多好多地方,换好多好多的钱,咱就不在这里卖这些不赚钱的小玩意,也不把好香好香的油,点灯烧了”。爷爷拍拍孙子的头笑了一笑,爷孙俩就又去吆喝了:“马儿跑,狗儿跳,小羊咩,小鸡叫,买个小猴子,会对你笑笑……”。
这一笑,后来的芝麻油,金贵了,价格贵得真够可以,与所有的油一比较是最高。城里的人叫“小磨油”,当成礼品送。物极必反,高到一定程度就下来了,现在什么油都买得到,要吃拣的是最好最好,芝麻香油小磨油也不热卖热买热送了。慢慢地用上了“洋油灯”,也就是煤油灯,马灯、汽灯和电灯。种地不用牛不用说了。楼上楼下实现了,家家有电话到人人有手机,模拟的到智能的。快“互联网”了……
还有铁扁豆,之所以“铁”,就是从收割到储藏起来,不生虫,不发霉,再放的时间长也不会坏。
五、砥砺举步三十年
穿越时空的未来,时间来到了改革开放的年月——
改革开放以前,东梁营是一个贫瘠的穷山村,丘陵荒岗沙坡土地薄,男子汉大丈夫,好多找不来老婆,老一辈的妇女不少是东乡黄泛区逃荒要饭来的。曾流传着一句话:东梁营心不平,圆圈都富当中穷——
改革开放以后,东梁营的劣势变优势,地广人稀土地薄反倒成了好事,人少平均有地多,人勤施肥地肥沃,庄稼长好打粮多,万元户就有好几个,好闺女都愿嫁到东梁红土沙坡……那句话变成了:东梁营心平衡,圆圈不胜正当中——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圆圈的村庄也都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杏花村的东梁营是更上一层楼——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改革开放三十年过去了,三十年不过是历史长河中沧海一粟,然而就是这三十年间,杏花村的东梁营与我国广大农村一样面貌大变,奇迹万千。首先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便一目了然:
一是花枝招展姑嫂们——从带补丁的粗布衣到追求名牌与时尚服,穿得跟城市里不相上下,就连发型,也是月月新变化,年年换新容。
二是追求绿色食品 ——从吃窝头、喝稀饭、就咸菜到大鱼大虾摆上桌,再到返璞归真为素食青菜渐增多。为的是讲求吃得健康绿色,少得“三高”老年病。曾有说法:年纪大的说过去吃的很不好,冬天的主食是红薯,年青的说是真幸福。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说: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解决百姓的温饱一直是中国几千年来不断需要去解决的问题。民不聊生,王者何以为天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最让村民人民感觉真切的就是菜篮子和米袋子的变化,那里都不愁吃不愁喝,衣食无忧好快活。但主要是没调节好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生活,仅有点带有赌博性质的扑克牌玩乐……
三是住得宽敞又明亮——从泥糊沙土脱坯所盖草房到大砖瓦房。 新房一排排,铝合金门玻璃窗代替了木门纸糊的窗。
四是出行电动电气化——从前的土路,一下雨一出门走几步老布鞋就被泥粘掉鞋后跟,一掉一提,不一会就着了急,一生气就脱了鞋赤着脚,夏天还好,冬天那个滋味都会知道的。泥泞中用绳子绑在双脚上的木屐,一走一带塔拉塔拉声声响;还有像现在拖鞋似的撒屐,底下置得高一些,不绑脚后跟,全凭脚面的带动力一步一挪向前进。真是耗费腿力和脚力,要是在如今,不失为一道风景线呢。后来的自行车,泥瓦被粘得走不动,走走剜剜才能行进。现在的穿村水泥道路一直延伸到村外,一出门开着电动车飞也似的前进。面包车、小轿车也来上集“赶会”, 突突响,冒黑烟的手扶拖拉机和农用三轮车也没了踪迹;
五是家庭用具煤气、电气化——回想前几十年前,冬天洗衣服手冻得通红,洗的衣服好几天晒不干,夏天的肉、菜总因温度高不便储存,妇女们整天围着锅台转——到现在的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家家户户的彩电、冰箱、洗衣机、电锅、热水器等应有尽有。
六是提一下“三农”事儿——不交税赋种着国家集体的地,还有补贴人民币!年轻人不会知道也没记忆,上岁数的人真是好羡慕呀!播种机代替了手摇耧,收割机代替了镰刀割麦子,没了打麦场地,看不到碾麦的滚子,不再等呀盼呀风的到来,才能用木锨扬出麦粒,连锄地薅草的活儿也不再干了?真有高科技,能把庄稼地里生长害草除死?!
七是村里医疗保险体系不断完善,减轻了病顾之忧……
八是国家对九年义务教育实行了“两免一补”,学生念小学初中的学费和书本费全部免除,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
如今,杏花村的东梁营啊,缤纷的彩云像花朵,五彩的鲜花似彩云……已经离开母亲怀抱的人,都愿意用北宋大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这首诗来表达一下对她的思念和眷恋: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30年——绳锯木断,30年——水滴石穿;30年——杏花盛绽,30年——东梁向前;
30年——孔雀屏展,30年——凤凰涅槃;30年——成就斐然,30年——千秋颂传;30年——翁去妪捐,30年——娃生女添……无不跳动着村民的颗颗心,都有着村民的汗血浸染。      

五、绵绵乡愁游丝丝
三十多年来,杏花村的东梁营发生了很大变化,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但这是否表明十全十美,没有什么问题呢?也不尽然,也有《乡愁》在里头——
首先的愁——是水源和水质问题:曾几何时?打几米深的井就能喝到甜滋滋的水,走在山间的小道上,渴了,双手捧点小沟的水就能喝,趴在小泉边舌头撩水能进肚。前几年的乡村里,几眼老井的水又苦又涩,只能勉强洗衣服?要是新打水井,越打越深才能出水。而且打出三眼井,有两眼能喝,就谢天谢地了!
其次的愁——是乡村公路:小面包车、小轿车行在乡间的小公路,走一路车喇叭得不停鸣响。两辆小车相遇就躲不开,碰上两轮摩托或电动车走过也很勉强。几乎是擦肩而过,得慢慢小心开,小轿车一不注意就被划一道痕迹、也不得不留在车边上。既然小公路修到村,大钱都已经花了,何不再稍稍花一点点小钱、让惠农小公路再宽半尺、不说大车、能使两辆5座小车顺利通过、自由自在地来来往往该多好哇!
大中国繁荣富强,人类敬仰;新家园如花似锦,光辉灿烂。饮水思源,不久的将来,饮用之水一定会清澈甜润。要致富先修路,宽阔的大路正通向无限美好的未来;我仿佛已看到她的梦影,听到她的脚步声音。编纂续修史、志、谱——正是在为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做一些奠基!
正是:国史方志和族谱,
历史大厦三支柱。
别看村家分子小,
乡土文化称为母。
村是家庭大家宅,
家村一体兴有余。
小河有水大河满,
村旺家兴国基固。

以上记述和描绘了村里的基本概况,具体到各家各户的人员状况予以忽略。编印成书本后已发至每户一册,并赠送给有关单位与人员,也算是我这个退役军人为盛世修史志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说起退役军人,不由得使我想到了刘少奇之子上将刘源的一段言语,耐人深思:……再一个就是怎么对待“兵”的问题,特别是复转军人!还包括一些参加过作战的人员。对他们怎么看?现在有些地方把他们看作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维稳”动不动就是冲着这些人来。老实说,真要打江山、保江山,还得靠这伙人,绝对是铁杆儿,绝对忠诚。现在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已经不多了,即便他们13岁、14岁参军,也已进入暮年,来日不多了。我们应该给他们一些待遇、一些荣誉。我们国家现在出得起这笔钱。哪怕是从贪官污吏手上没收的钱拿点出来,也够这些老兵用的。这是在传承一种民族精神。把复转军人和抗美援朝老兵等参战人员安排好点,安抚人心,顶雄师百万。
能够为共产党上战场的这些人,你不依靠他,把他边缘化了,这怎么行?有些地方一天到晚防着复转军人,生怕他们聚会、闹事,这是出现了方向性的大问题。根本不必担心他们聚会,他们长期受党的教育,大多数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是有觉悟、识大局、听招呼的。他们在一些红色纪念日聚会,绝对是聚集正能量,应该支持。我们联系群众,首先要联系他们。当然,还应该包括“学”和“商”,也就是爱国知识分子和爱国企业家。他们团结在一起,才是人巨群众的主体和大多数。所以我认为,人心向背的问题、依靠对象的问题,这才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我虽没摊上到战场,但在台湾的老蒋反攻大陆那年月与抗美援越中差一丁点儿就到了前线。当时为适应越南的地形在后方山地苦练杀敌本领,凉以继热,深秋季节在水里长练游泳技能。致使胃得重病,不得已在医院做了胃及十二指肠被切除四分之三的手术。苦练致残虽没派上用场,但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而牺牲的本单位职工一家做了应有的贡献,为其待业子女安排了力所能及的工作。想起军旅生活,继承光荣传统,做一个合格的退役军人。如今仅以下面几首诗献给社会及广大退役军人。
《赞退伍军人》:
身披戎装志刚强,青春热血洒疆场。
退伍归来风采在,初心不改谱华章。
军中岁月铸荣光,卸甲归田意气扬。
奉献精神传后辈,家国永念记心房。

《颂军魂》:
往昔军旅展雄风,铁骨铮铮立战功。
今日解甲归故里,豪情依旧映苍穹。
军装虽脱军魂在,岁月难磨壮志雄。
家国情怀心底绕,老兵新传誉声隆。

《致退伍兵》:
曾经烽火照征程,卫国安邦热血倾。
退伍未忘肩上责,雄姿英发续豪情。
营盘铸就英雄胆,沙场归来赤子情。
岁月如歌风采显,再书华彩耀人生。

《咏退役军人》:
戎马生涯岁月长,保家卫国谱辉煌。
如今解甲豪情在,本色依然意气扬。
退伍不褪英雄色,转业常怀赤子肠。
砥砺前行心未改,新天阔步创荣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战友网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怀念战友|小黑屋|手机版|陆二师战友网 ( 京ICP备14052381-2号 )

GMT+8, 2025-7-1 18:10 , Processed in 0.06029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