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9章 古鲁阳 山训四棵树 摩天岭 跑线风雨夜
五句头:美国挑衅北部湾,
援越抗美架设连,
相似地形选山林,
闷箱火车乘夜间,
商丘直达伏牛山。
第1节 历史沧桑
蓝天波“团长”要对团员和青年讲的是什么?他咳嗽一下,润润嗓子,唱了《军营的早晨》
嘹亮的军号滴滴嗒嗒
军营的早晨布满朝霞
绿色的激流冲开了房门
操场像大海扬起浪花
雄壮的口号声震天涯
战士的英姿威武挺拔
飞扬的激情感动着**
闪亮的露珠飞上脸颊
树上的小鸟叽叽喳喳
军营的早晨如诗如画
整齐的歌声飘过了山谷
鲜红的国旗升起在哨卡
青春的年华清晨更美丽
共和国士兵理想远大
问一声祖国早上安好
看一轮红日正在喷发
然后开腔了:当年为“抗美援越”,部队到与越南地形相似的伏牛山区鲁山县境内去野营训练。鲁山县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地处伏牛山东麓,北依洛阳,南临南阳,东接平顶山。鲁山县地势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环山,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鲁山县历史悠久,古称鲁阳,自汉置县,唐始名鲁山。这里孕育出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墨子、唐代文学家元结、宋代抗金名将牛皋、现代诗人徐玉诺等历史文化名人。鲁山县境内有中国最古老的楚长城遗址,以及郑尧、二广两条高速公路和焦枝铁路等交通要道。此外,还有311、207两条国道及3条省道贯穿县境。
鲁山县西南部的四棵树乡平沟村,秋日的文殊寺风景如画。文殊寺建于高山之上,其山名俺窟沱山,海拔达到1112米。文殊寺中的至宝是五株老银杏树,号称世界树王,皆高达三四十米,胸围可达五六米,树龄接近三千年,生命力依然旺盛。五棵2800岁的古银杏树,前三后二,三雌二雄,缀连成片,犹如撑开的一把巨伞,成为文殊寺一道特别的风景,这几棵树可以说比文殊寺还要有名。站在文殊寺山门前的广场上,抬眼望去,就是青石栏杆护卫下的文殊寺山门和飞檐走兽的灰瓦屋顶上,“冒”出的是参天的银杏树的枝丫与湛蓝湛蓝的天。海拔1000多米的大山之巅,群峰耸立,拱卫着这座古刹;10多亩大小的古寺,被遮天庇荫的5株2800多岁的银杏树覆盖去一大半。踏着满地金黄,走近饱经沧桑、惯着秋月春风的古树,仿佛仰望膜拜神圣,仿佛翻阅无字史书,山巅树下,人渺小得犹如蚂蚁,而山风荡来,梵音徐起,历史沧沧桑。
记住历史、留住乡愁——鲁山古树有“话”说:《树说鲁山》鲁山县境内现存100年以上、有代表性的古树40余棵。这些古树分布在鲁山县26个乡镇办事处,其中西部山区乡镇数量占了大多数。
古树逢春又开花——古树以圆柏、皂角、国槐、黄连木、乌桕、白皮松、青檀、柿树、栓皮栎为主,除了当地人熟知的四棵树乡文殊寺内树龄高达2800年之久的银杏、团城乡花园沟村1000年树龄的辛夷树外,还有下汤镇松垛沟村500年树龄的白皮松、背孜乡井河口村800年树龄的栓皮栎等平时不为人所知的深山古木。据初步了解,40余棵古树每一棵都有其独特的故事流传,涵盖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重大历史事件等。
鲁山古树成一景——“《树说鲁山》成书后,把它作为鲁山县乡土文化的一张名片大力推介,除了让更多的鲁山人记住历史、留住乡愁,也将让外地游客体验到鲁山县的独特乡土文化,进一步助推鲁山县的文旅融合发展。”
河南鲁山:千年银杏一片黄——文殊寺里几棵千年古银树一片金黄,流光溢彩。当你在拍摄的时候,看着一片片银杏叶随风飘落,就像天女散金一样,让你着迷,让你陶醉,让你流连忘返。此景也吸引着众多的人们前来观赏。文殊寺的银杏树系三雌两雄,树龄有说3000多年,有说2000多年,但所有说法都是千年以上,可见它们的古老。这些老寿星们虽历经千百年风云变幻,见证无数次酸辣苦甜。
鲁山县文殊寺位于鲁山县西南部的四棵树乡平沟村,由于该寺建在海拔1112米高的俺窟沱山,又名“俺窟沱寺”。清道光二十五年《重修文殊庵俺窟沱碑记》中,对文殊寺专门进行了描写,“鲁邑西南偏山坳之间,旧有文殊庵俺窟沱寺,白云为藩,青嶂为屏,绿竹映阶,银杏封宇,即古之丹邱殊林无以过之”。可见当年文殊寺风光的优美和寺院的兴盛。
关于文殊寺的诞生,有一个与佛家相关的故事。
据传,唐武宗会昌元年,即公元841年,日本高僧慧萼从山西五台山敬请了一尊观世音菩萨像,自浙江普陀乘船回国,由于行船触礁,水面现铁莲花,慧萼领悟到观世音菩萨不肯离开中国东渡日本,于是立即祈祷应允,在今浙江舟山建“不肯去观音院”,铁莲花旋即退去……
慧萼带观音菩萨像途经鲁山时,曾在今日文殊寺的银杏树下小憩。后人为纪念观音不肯去日本,就在银杏树下建起了文殊庵,并逐渐演化为今日的主殿供奉文殊、东殿供奉观音、西殿供奉鲁班的格局。
这是美丽的传说。至于文殊寺兴建的真正原因,并无史料记载。据寺内现存的两块石刻《碑记》所载,该寺建于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数百年沧桑巨变,文殊寺经历了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弘治丁巳年(公元1498年)、万历辛卯年(公元1591年)及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等数次大修。因当时人烟稀少,山道崎岖,据说建寺用的砖瓦全是由山羊驮上去的。上世纪40年代,寺院被毁,只剩下西偏殿几间低矮的房子。可喜的是,5棵银杏树历经千年风雨,依然保存了下来。我们今天看到的文殊寺,重修于1995年,由5间正殿、3间西殿、3间东殿等30间房屋和2个小亭子组成,占地10亩左右。山巅树下,人渺小得犹如蚂蚁,而山风荡来,梵音徐起,历史沧桑。
第2节 战前准备
记住美丽的传说,更不忘真实的故事:
1964年8月是美国于北部湾(又称东京湾)制造的战争挑衅事件。
这年7月底,美国海军军舰协同西贡海军执行“34A行动计划”,对越南北方进行海上袭击。8月1日,美第七舰队驱逐舰“马多克斯”号为收集情报,侵入越南民主共和国领海,次日与越南海军交火,击沉越南鱼雷艇。美国政府迅即发表声明,宣称美海军遭到挑衅。3日,美总统 L.B.约翰逊宣布美国舰只将继续在北部湾“巡逻”。4日,美国宣称美军舰只再次遭到越南民主共和国鱼雷艇袭击,即所谓“北部湾事件”,并以此为借口于5日出动空军轰炸越南北方义安、鸿基、清化等地区。7日,美国国会通过《东京湾决议案》,授权总统在东南亚使用武装力量。这一事件是美国在侵越战争中推行逐步升级战略,把战火扩大到越南北方的重要标志。
1964年8月2日,美国海军的马多克斯号驱逐舰正在北部湾执行“水文地理研究”任务,三艘不明国籍的鱼雷艇突然出现在海平线上,它们高速驶向“马多克斯”号,并施放鱼雷对美舰发起攻击。顿时,警报声响彻“马多克斯”号,舰长奥吉尔一边指挥躲避,一边下令立刻开火还击。由于双方火力相差悬殊,很快一艘鱼雷艇被美舰火炮击沉,另两艘受伤逃走。美舰在战斗中确认了鱼雷艇的身份,它们是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海军的舰只。8月4日晚,“马多克斯”号和另一艘驱逐舰“特纳·乔伊号”报告称,它们在同一海域再次遭到北越鱼雷艇的袭击,并用猛烈的火力击退了对手的攻击
这条消息立刻成了当时美国各大媒体的头条,迅速传遍全国。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公开发表电视演说,下令对北越政权采取报复性打击。随即,64架美军轰炸机进入北越领空,对义安、鸿基和清化等地进行了狂轰滥炸。
美军轰炸北越的第二天,美国总统约翰逊向美国国会提交了一份咨文,要求国会允许他动用美国武装部队反击北越的袭击行动,保护东南亚的“自由与和平”,保护南越和老挝。
1964年8月7日,美国国会通过《东京湾决议》(东京湾即北部湾),批准总统采取所有必要的措施抵抗任何针对美国军队的武装袭击。国会的决议为约翰逊总统下令全面介入越南战争开了绿灯,大量美军士兵和武器装备进入越南,越南战争全面爆发。
此后,美国全面介入越南战争,并对北越实施“饱和轰炸”和“焦土政策”……中国人民与全军将士忍无可忍,援越抗美的呼声越来越高。我们架设连组织了集体听广播:“……美国对越南民主共和国发动了武装侵略,制造东京湾事件,这更说明战争是开始了,而且正在步步紧迫!紧迫!……越南民主共和国是中国唇齿相依的邻邦,越南人民是中国人民亲如手足的兄弟,中国人民绝不会坐视不救。连日来,从珠穆朗玛峰到鸭绿江,从帕米尔高原到太平洋,全国城市乡村数以百计、千万计的各族人民,举行了大示威,怒潮澎湃,此起彼落;坚决支持兄弟的越南人民,坚决讨伐美帝的野蛮罪行。同仇敌忾的战斗气氛,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漫卷着整个中华河山。英雄的民兵和解放军三军指战员,热血沸腾,斗志昂扬,正磨刀擦枪,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听候命令,痛歼美国侵略者,保为祖国,保卫社会主义阵营,保卫亚洲和世界和平……”
很快,部队把入越作战作为训练目标后,开展了一系列的训练科目研究。特别是越南地形以山岳丛林、水网稻田为主。较之我军从朝鲜回国后地处豫东平原,对特殊地形作战缺乏足够的训练,部队不能适应越南战场的要求,必需加强未来战场的研究和训练。及时正确地应对千变万化的战场形势,提高部队的复杂情况下的作战能力和作战水平和野外生存能力,将部队从营区或者熟悉的环境拉出去,到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进行一系列的军事训练课目。尽管在当地商丘地区利用拉练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一些象征性的训练,但是离战斗中的要求仍然相去甚远。
记不得八月的那个晚上,又是像刚来当兵时那样,坐上封闭的“闷子箱”火车,哐当哐当了一夜在在一个火车站下车 ,全体官兵步行来到了据说鲁山县四棵树的地方驻了下来。此后才知道是师直的全体人员,包括司·政·后三大机关,通信营·工兵营·高炮营·警卫连·侦察连·防化连和舟桥连等单位。
第二天便开始了适应越南相似地形的战前准备——山地训练。这天,天公不做美,出发时天空下起了瓢泼大雨,走了一段时间后,雨渐渐地停了。但走在前面的车子看到了一起追尾事故,告诉我们要慢一些。终于在晚上7点多的时候到了鲁山县摩天岭山脚下。晚餐后 ,架设连的全体人员就要攀登摩天岭了。这里有悬崖有峭壁 山地训练登山是有惊险的,一不小心掉下去真的很不好说!我到旁边的隐蔽处来个小解,突然,一条大蛇扭着它的S腰在我的脚下滑行,我站在原地都不敢动了,还有一个战友不小心碰到了野蜜蜂窝,被20多只蜜蜂追着叮,腿上腰上起了红疱……当天晚上我连就在山上扎营,我们二排还要负责到摩天岭主峰“师部”指挥所架通一条指挥线路……几天后的一篇报告文学就是这个战斗夜晚的真实写照。
风雨夜,飞行摩天岭
一阵暴风雨般的掌声过后,架设连战士刘国喜被誉为全连的“硬骨头”这个光荣称号。提起刘国喜在这次穿林爬山训练中,沒有一个不翅起大拇指说“啧啧!人家真是有一个打不烂的身体,磨不破的脚板,吓不住的人心,挫不败的锐气呀!”特别是排长更是打心眼里佩服他呢!
从表面上看,刘国喜是个小力弱、瘦骨棱棱的人,颧骨突起,眼晴深遂,走起路来两条腿稍有点不自然的样子。这次山区训练,连排长首长都替他担心过,排长甚至还提出让他留守呢!可是偏偏与大家的看法相反,刘国喜却像一只小老虎一样,出没在宻林荆丛中,活跃在悬崖陡壁上。
架设连刚一宿营,淘气的秋雨就下个不停。恰在这时,临战前的演习开始了。该连奉命向摩天岭主峰架起三条线路,限三小时内完全畅通无阻。
摩天岭,早就听当地的人们这样传说:好个岭,不虚传。峰尖破云,巨石戳天。悬崖——呲牙裂嘴,深渊——看不见底。没有高艺和虎胆,要想上去难上难。真的,不说到跟前,就是一听,也使人毛骨悚然!
然而接受任务后的我连全体通讯战士,个个意气风发,人人斗志昂扬,一个目标,坚决完成架线任务,保证师首长下达作战指挥命令!
天,像一个大铁锅似的盖着大地。风狂吹,雨猛下,担任主线架设的二排战士们,揹着器材,顶风冒雨,踏看乱石污叶,穿越荆棘,手抓枝条,找准间隙爬行。每个战士都穿着夏天的单衣,从头到脚淋得湿漉漉的。秋夜的山风特刮寒冷,吹得人直打冷颤。在涉着湍急的涧溪时,就手拉手,相扶而过。
约摸架有一公里的样子,眼前突然出现一条深沟,挡住了架线的去路。排长李天成顺岸探索,说不出的急切和焦虑。最后,无奈地打亮一下手电灯,巡视大家一眼说:“咱们得想个办法。”
话刚落音,一个瘦小而轻巧的身影抡前一步,大声请求道:“排长,让我下去探探情况。”
虽然对面看不清人,但排长已听出是刘国喜的声音。刘国喜主动要求下沟侦察情况,这使排长打心眼里髙兴。干是便走近他的身旁问道:“有把握吗?”
“有!我从小就生长在山里,人家都叫我‘山猴’哩!”
“嗯,还有什么?”排长知道完成这样的任务,单一股子猛劲和攀登的本领是不夠的。
“还有……还有一颗为党为人民坚决保卫国防安全的心!”
排长拍着他的肩膀说:“好,下去吧!一定要探出个究竟来。”
刘国喜“咔”一下立正,答了声“是”。转身靠沟岸,往下探摸着。排长和战士们望着那骚动有声的地方,急切地等待着,等待着……
刘国喜本想一口气下去,探个究竟。但是刚下有百来米,突然两脚踏在一块光滑的石板上,“哧溜”一下直往下滑去。幸好沒多远处被石缝里长出的一棵小树档住,才算稳定住了。他觉得脸热辣辣的,用手一摸,粘糊糊的,鼻子上一闻,有点腥味,原来是血……当他爬起来再往下挪动几步,便是一排像围墙似的矮林。于是,他紧紧地抓住,探身往下看去,只是黑乎乎的一片,好傢伙!即使白天也未必看到底呢?偶而可听到小石子墮落的声音。他索性摸到一块较大的石头试着往下推去,只听咕噜咕噜……滚着,滚着……啊,想打这里架线通过不容易呀!
摸清了底细,刘国喜迅速爬上来向排长一一作了汇报。
“准确吗?”
“准确,排长同志!”接着他迫不及待地提出了一个建议:“绕道,才能确保线路的安全铺设。”
“行,绕道。”还是在刘国喜汇报的当儿,排长的脑子里就打上了一连串儿的“?”号?“地图与现场为什么悬殊这么大呢?”
“是呵,近几年来雨水增多,常常爆发山洪,何况地图给制多年了,难怪变化大呀!”因此,善于举一反三的排长也同样有绕道的这个想法。 此时,刘国喜的建议更坚定了排长的决心。于是,重新打伞罩住摊开的地图,推亮手灯,标划着路线。
然而,新的问题又出观:了,从左边的山沟绕过,要多出一半的路程,既费时间,又多耗材。並远运趁过了原带线材的包险系数。
怎么办呢?为了减少战士们的体力消耗,克服人多在狹道深沟施展不力的弊端,排长断然决定,一人放线通过,其余战士从较安全地带绕道。
“让谁去呢?”
站在旁边的全排战士,像是品透了排长意图似的,不约而同地垦求道:“我走!”“我去!”……
“还是让我去吧!我熟悉。”这声音是格外的干脆、响亮、坚定、有力,仿佛要盖过风雨的声音,划划漆黑的夜空似的。刘国喜,还是刘国喜的声音。这声音使刘国喜的美好形象和勇敢事迹在排长的脑海里一幕一暮地闪……
刘国喜这个瘦弱的战士,分配到架设连后,为苦练过硬的架线本领,不顾体力单簿,练得腰疼腿酸,不管关节炎对他的严童折磨,仍然坚持着苦练。上午高烧近4O度,下午就毅然参加了班架设。在党的培养下,孜孜上进。先后荣获各种奖励数次,並被接受为中国共产党后补党员。更使排感动的是在一个星期前的一个下午,刘国喜冒着生命危险,跳入水浪咆哮的河里,救出比自己粗壮髙大的落水的中年哑巴,受到当地群众的高度称赞。
为此,我还给他写了一篇“豆腐块” 似的表扬小故事,登在当时大军区的《战斗报》上。
啊,这一切的一切,使刘闺喜在排长的心日中实然又变得格外髙大了。刘国喜的那一种赤诚的心仿佛在黑暗中闪闪发光。这光芒好像映进排长的心眼里,排长怎么能不相信呢!又怎能不相信他会把放线任务完成得更好呢!
时间刻不容缓,排长顾不得再说什么,上前紧握住刘国喜的双手,激动地说:“对面山头会师,我相信你一定能完成放线任务!”
然后转过身来,大声命令道:“其余的跟我来,绕道,快速行动。”我这个扛三米长竹杆“悬线杆”的架线兵,野营训练期间不杠了,倒减轻了一些负重——
花开两朵,独表一枝。
且说刘国喜单枪匹马,二次下到沟里。这一次,是硬任务,无论如何也得通过。所以,他不顾一切,争分夺秒寻找路由。夜色浓重,他揹着线盘子,更是高一脚低一脚地弯着腰,几乎是滚趴着。风吹着,雨打着。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了,又爬起来。腿踫在石头上,起了疙瘩。跌在树权上,戳破了皮肤,就是在连翻几个跟头之后,也是拍一拍屁股,扶正线盘子,爬起身就走。最后简直是屁股着地,左手支撑身子,右手稳扶盘架,保持线盘转动,艰难地下到沟底。
几个小时携带器材的行军与架线放线任务,连续作战的疲劳似乎集中在此一时刻,刘国喜只觉得四肢瘫痪无力,肚子咕咕直叫。被荆刺和石棱挂撕烂的衣服,一条一条沾在一道道渗出血的裂口上,稍一动弹,就是钻心似的疼痛,难受极了。
他掏出排长临出发前交给他的夜光怀去一看,离原定的时间只有40分了。但还要寻路找径,判定方位,待与排长会合,还要再架一公里,才能到达师首长指挥所呀!
多么暂短的40分钟哪!面对此情,真像实战中双方抢占制髙点一样,赢得时间就是胜利。
说时迟,那时快。刘国喜不知从哪儿来的劲头,夺路直往沟崖的另边冲上去。见石越石,逢棘穿棘,真像山猴一样,穿行自如。但是出乎意料,就在他要爬上对岸的最后一刹那,大概是用力过猛,一阵头晕,眼前像无数颗金星闪烁着,耳朵鸣鸣作响,身子不由自主地往下溜去,收放线架盘随着他的身体, 不时地发出哔啦——哗啦……之声。
狂风嘶叫着,凶暴地像要把他被血粘在皮肤上的烂衣布条扯下来似的。
一阵冰冷的雨点随风猛击在他的脸上,他清醒了。活动一下四肢,想翻一下身子,是那么地吃力。朦胧中他看到指导员正挥着手臂,声情並茂地讲述着目前的国内外形势。那爱增分明地读报声,铿锵有力的话语,清晰地响在耳边:
美国对越南民主共和国发动了武装侵略,制造北部湾事件,这更说明战争是开始了,而且正在步步紧迫!紧迫!……越南民主共和国是中国唇齿相依的邻邦,越南人民是中国人民亲如手足的兄弟,中国人民绝不会坐视不救。连日来,从珠穆朗玛峰到鸭绿江,从帕米尔高原到渤海湾,全国城市乡村数以百计、千万计的各族人民,举行了大示威,怒潮澎湃,此起彼落;坚决支持兄弟的越南人民,坚决讨伐美帝的野蛮罪行。同仇敌忾的战斗气氛,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漫卷着整个中华河山。英雄的民兵和解放军三军指战员,热血沸腾,斗志昂扬,正磨刀擦枪,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听候命令,痛歼美国侵略者,保卫祖国,保卫社会主义阵营,保卫亚洲和世界和平……”
霎时,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在他周身血液中加热与沸腾……
难道就这样躺下不动吗?
不能,坚决不能!
通讯联络是保障指挥的根本手段,是部队的神经系统……一条指挥线路关系着千军万马,要
对每个战士的宝贵生命负责呀!
想着想着,刘国喜猛地跃起身子,一股力道在推着他似的——往前冲啊!往前冲呵!此刻,他只有一个念头:“爬上去,坚决完成战斗任务,架通指挥线路。”
和排长“会师”了。
夜,好像有始以来从未有过的黑暗?雨,偏偏要赌气似的?风,如同一个怪物,又如同一把有无限力量的铁掃帚,仿佛要扫除这里的一切?给我们完成最后100米的架线冲刺——带来了最严峻的时刻。
接近摩天岭顶峰了,排长一马当先,开路——向前——山严笔陡,山路崎岖,稍微闪神,就有摔下深涧的危险。有时根本找不到可行之处,必须抓住荊棘或腾条往顶攀爬,又揹着放线架盘和单机,分秒必争,与风雨博斗,与疲劳宣战。树稍上沾带的雨水,从头顶滴进脖颈,或从袖筒灌进胸腑,冰冷冷的,击身太甚。但战士们都咬牙忍受着,亳不懈怠。依然抓呀,爬呀,蹬呀,累得呼哧呼哧,喘看粗气。
只有十分钟了,架线战斗已处于白热化程变——
“突击!”在排长的脑子里一闪而过,接着便是短促而有力地声音:“六班长,猛插直上,火速安置电话!”
但是,六班长的回答声还未落,就同时发出了另一个声音:“这摩天岭,这天气变化的脾气我已经摸透了,排长,最后的一下子还是我去吃掉它吧!”
排长被刘国喜又在这个节骨眼上的无畏气魄语言和毅然决然的举动,感动得心里热呼呼的。然而,作为一个战地指挥员来说,越是在这个时候,越是要关心战士。特别是他——刘国喜,一个瘦小体弱,一直是在打先锋的好战士,更应该关心才是。
正当排长欲要阻止时,刘国喜却像战场上杀红了眼的闯将,窜在六班长之前,直夺摩天岭主峰。
刘国喜,完成架线任务的心太迫切了。倔强的性格使他完全忘记了疲劳和浑身裂伤的疼痛。一片赤心使他在墨天黑地、风雨交夾的深山峻岭中,将任何的疲劳痛苦和个人得失完全置之度外了!
黎明,风止雨停。一轮红日喷薄欲出。二排全体通讯战士站在这巍峨的摩天岭上,望着他们夜间架线走过的山路,听着耳机里师首长下达命令的声音,每个人都贪婪地方吸收着清晨新鲜的空气。突然一阵嘹亮的歌声载着胜利后的愉快,荡漾在整个山头: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时,刘国喜看到不远处有一座小桥,触景生情,在嘹亮的《长征》完后,哼起了军歌《小桥》:
小桥家
荒草埋过小石板路
春园逃出一支桃花
谁在树下睡着咯
轻风偷走了他的酒
小桥还是呆呆的
听着小溪哗啦啦
然后她说
枯藤老树伴昏鸦
小桥流水无人家
荒草埋过小石板路
春园逃出一支桃花
谁在树下睡着咯
轻风偷走了他的酒
小桥还是呆呆的
听着小溪哗啦啦
小桥还是呆呆的
听着小溪哗啦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