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战友网 登录
陆二师战友网 返回首页

朱炳炎的个人空间 https://www.leszyw.com/?217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诚实交友,尊重友情。

日志

五六十年代的手艺人——写在前面

热度 7已有 137 次阅读2014-3-19 14:14 |个人分类:故乡情缘| 新中国成立, 学手艺, 国家, 承担, 而且

五六十年代的手艺人

写在前面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处于百废待兴的恢复时期。农民尽管在政治上翻了身,分得了土地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但是生活水平依然比较低下,日子过得非常清苦。为了改善家人的生活,提高全家的生活水平,他们有的发挥自身的一技之长,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从事各式各样的谋生之道,把自己毕生所学的手艺尽情地施展出来,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当年农村有一种说法:“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许多农民只要稍有条件就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孩子送出去学一门手艺。那时学手艺的孩子只有十五六岁,通常是三年出师。在学徒期间师傅只管饭不付工钱,而且师傅的许多家务让徒弟承担。有的师傅严厉,对徒弟出现的大凡小事不是耐心说服,而是动不动就非打即骂,当徒弟只得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好容易待到三年,有人就说出师的徒弟是“进门的媳妇熬成了婆”。但是徒弟还要有悟性,用家乡的话说是“看事做事”,而且必须看师傅的脸色行事,否则师傅也不会把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徒弟。许多师傅只做不说,窍门都在他的手上,只有用心琢磨的徒弟才能学到技艺。许多带徒弟的师傅在教徒弟时都要有所保留,害怕应了那句古话:“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害怕徒弟夺了师傅的饭碗。致使有些民间的技艺如同鲁迅先生笔下的“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

家乡的手艺人有的是本乡本土土生土长的,也有的从外地来到家乡,他们风餐露宿走村串户游走于乡间寻找活路,为农民提供周到的服务。通过这些手艺人的辛劳,解决家家户户的生活与生产所需。尽管他们从事的工作五花八门,但是为农村的广大农民服务却是共同的。

今天,我想借《我的家乡》这个平台,还原一些近六十年前在农村里发生的一些已经快要被人们淡忘了的事情,让现在的年轻人也了解一些过去农村的情况。让他们了解自己的父辈和祖辈当年的生活。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是当年在农村从事手艺的行当到底有多少,我也说不准。有的行当我连名称都弄不明白。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题目,我一个人不可能完成。希望从那个年代过来的战友们一齐来回忆,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事情都表述出来,尽可能全面地把当年手艺人的风貌展示出来。

这就是我的愿望。

二〇一四年三月十八日


路过

鸡蛋
3

鲜花
3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6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回复 李晓侯 2014-3-20 00:08
这个题材很有意思啊
回复 张同林 2014-3-20 08:32
老朱又推陈出新,静候佳文。
回复 朱炳炎 2014-3-20 08:40
李晓侯: 这个题材很有意思啊
回顾一下过去,整理一些记忆碎片。
回复 朱炳炎 2014-3-20 08:41
张同林: 老朱又推陈出新,静候佳文。
不是静候,而是邀请你参与。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战友网

站点统计|怀念战友|小黑屋|手机版|陆二师战友网 ( 京ICP备14052381-2号 )

GMT+8, 2024-5-17 14:54 , Processed in 0.02863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