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战友网 登录
陆二师战友网 返回首页

朱炳炎的个人空间 https://www.leszyw.com/?217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诚实交友,尊重友情。

日志

五六十年代的手艺人(十)两肩一担寻活路 五片四声觅知音

热度 7已有 365 次阅读2014-4-12 09:59 |个人分类:故乡情缘| 操作台, 半成品, 长方形, 知音, 布包

(十)

两肩一担寻活路 五片四声觅知音

铜板相互碰撞的响声已经过去了五十多年了,如今再提起来似乎还在我的耳边回响。

铜匠师傅挑一副挑子,早晨出门,走街串乡,手持由五块铜片串成的铜串子,到那乡村人烟集中处,手一抖,铜串子抖开了,一阵哗啦啦叮铃铃的响声便起;手再一抖,铜串子立马收成一叠铜片。那做派,仿佛唱戏的甩水袖一般,煞是有味。那铜串子既是游方铜匠的行当招牌,那叮铃铃的铜串声,也算是铜匠行当的特色吆喝。听到这铜串声,有那需要的,就招呼一声:换个脸盆吧!或者给铜瓢接个把啊!一般来说,游方铜匠,打制的多是居家过日子的小器皿,且以修修补补为主。

铜匠都有一副非常考究的担子,一般用上好的樟木或血榆制成。铜匠的担子实际就是两个长方形的木箱,前担的箱体上有两只长抽屉,里面放有工具和半成品坯件,箱体上面架着根木柄长锉,一般的小件锉削就在上面进就行。还有一个不大的铁块平台,其功能类似于钳工操作台。后面的担子上面也有只长抽屉,但是这个箱子是用布包过的,作为凳子使用,铜匠师傅坐在上面修补铜器。

五六十年代初,家里有铜器的人家是少数,随着条件慢慢地改善,铜器在农村的使用逐渐多了起来。家用铜器主要有用来洗脸的脸盆、舀水的铜瓢、舀汤的勺子、烧水的水壶、泡茶的茶壶、温酒的酒壶、暖手的暖壶和烘笼,还有吸烟用的水烟壶、铜锣、铜铲等。

有一次,邻居姜大婶见铜匠师傅来了,便拿出了一个脸盆请他修补。姜大婶说,这个脸盆是她的陪嫁的,已经用了20多年了。她非常爱惜这只脸盆,尽管使用时间长,但是她却把脸盆擦得铮光发亮。只是近来她发现脸盆突然有些漏水,仔细看才发现脸盆已经有了一个很小的沙眼。所以,她看请铜匠师傅把脸盆修补一下,一是可以继续使用,二是她不舍得把自己陪嫁的物品轻易丢掉。

铜匠师傅接过脸盆后仔细地端详起来。他说这是一只黄铜脸盆,至少也有25年以上了。但是这只盆质地很好,如果用得仔细,再用十年也不成问题。

说完后,他并没有直接用物料去填补沙眼,而是从箱子里取出了一个小钻,用小钻对着沙眼就钻起来。我很不理解自己又不好问师傅,只是静静地在旁边看着,想弄过究竟。

只见铜匠师傅直接把沙眼钻透了,再把脸盆对着天空能够看到亮光。这时他拿了块沙布在脸盆孔的两边都擦拭着,直到没有了铜沙粒,又用一块布仔细地擦着。一直擦到脸盆露出了本色,才放在工作台上。

他从箱子抽屉里拿出了一个东西,跟脸盆上孔眼一样大小的,类似铆钉形状的铜钉。把铜钉从脸盆的底部直接穿入脸盆的小孔之中。然后把脸盆放在工作台的铁砧上面,用小锤轻轻地敲打着铜钉的顶部。由于铜钉质地比较软,几经敲打后,铜钉慢慢地贴近脸盆底部,并且向小孔周边展开,而且紧紧地贴在铜盆的底部。铜匠师傅继续轻轻地锤打着铜钉紧贴的边缘,直到让贴上的部分与脸盆底部整合到一起。如果不是材质的颜色的差别,很难看出来是补痕,就是用手去摸也不会有太大的感觉。然后铜匠师傅把脸盆翻过来如法炮制,直到达到要求为止。

修补结束后,铜匠师傅并没有急着收费,而是让主人取出一些水,把水倒入盆中检验是否漏水。如此精细的修补自然不会有问题。一个漏水的脸盆,在铜匠师傅的精心处理后,恢复了本来的价值。

刚刚把脸盆修好,李大爹拿了个竹杆烟担(长烟斗)过来了。只见这个烟担大约尺许,是用竹杆的根部精心制作的。据说李大爹为了制作这个烟担可下了功夫了。他把竹杆的根部比较粗一些的部位挖成一个装旱烟的斗,然后用烧红的铁丝慢慢把竹根中间打通。他找铜匠师傅,希望能够把烟担两头用红铜包一下,这样烟担的烟斗不会烧坏,而且烟担也更加美观好看。

铜匠师傅开始并没有表态,接过烟担后仔细地观察了一下结构,才告诉李大爹这烟袋可以包。

接着他从抽屉里拿出了很薄的一块铜片,在烟担的头部比划了一下,然后在铜片的一端用小钻打了一个小孔。然后用一个圆头的斩子轻轻地把钢片的中间顶进烟斗之内,把铜片的小孔正好对准烟斗杆中间的小孔。直到铜片与烟斗完全密合后,再把烟担头包装好。最后在烟杆的另一端安装了一个铜嘴子,至此便大功告成了。看到铜匠师傅如此精湛的手艺佩服得五体投地。

二〇一四年四月九日

《五六十年代的手艺人》一文暂时就发到这里。感谢战(网)友的支持与关注!


路过

鸡蛋
7

鲜花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7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5 个评论)

回复 任深耀 2014-4-12 12:15
失传啰
回复 胡作凯 2014-4-12 12:42
我老家隔壁的上一房老爹就是铜匠,我还不知道他的实名,从小我就喊“铜匠爹”,全塆人都喊他"铜匠哥”、“铜匠叔”、“铜匠伯”、“铜匠爹”、“铜匠”的,他去逝得早,只在我的印象中。他有一弟在新洲做铜匠,也在六十年代去逝。他们的手艺就此终止,其子孙也沒传承。
回复 朱炳炎 2014-4-12 13:04
任深耀: 失传啰
正如所言,现在铜器少了,手艺也就失传了。
回复 朱炳炎 2014-4-12 13:05
胡作凯: 我老家隔壁的上一房老爹就是铜匠,我还不知道他的实名,从小我就喊“铜匠爹”,全塆人都喊他"铜匠哥”、“铜匠叔”、“铜匠伯”、“铜匠爹”、“铜匠”的 ...
有的手艺人不愿意自己的后人接班,主要是过去手艺人地位低下的原因。
回复 任深耀 2014-4-12 15:22
和现在器皿材质比起来;金属器皿重了许多;价格又贵,大多被塑料替代了,因此,这些手艺也就失传了
回复 张同林 2014-4-12 15:57
老朱连发十集,辛苦了!多保重!
回复 朱炳炎 2014-4-12 18:54
任深耀: 和现在器皿材质比起来;金属器皿重了许多;价格又贵,大多被塑料替代了,因此,这些手艺也就失传了
确实如此。现在器皿多元化,铜制品越来越少了。
回复 朱炳炎 2014-4-12 18:55
张同林: 老朱连发十集,辛苦了!多保重!
谢谢你的支持和关注!应该说这个话题还有说的,还是适可而止好。
回复 任深耀 2014-4-12 19:17
也有当时大炼钢铁毁了一些
回复 张五星 2014-4-12 20:20
矢传了.
回复 朱炳炎 2014-4-12 20:49
张五星: 矢传了.
许多从前的工艺都面临失传。
回复 张同林 2014-4-13 08:35
朱炳炎: 谢谢你的支持和关注!应该说这个话题还有说的,还是适可而止好。
话题虽然说的是手工业者,恰好与现代化工业成鲜明的对比,是改革开放的一面鏡子。
回复 朱炳炎 2014-4-13 09:02
张同林: 话题虽然说的是手工业者,恰好与现代化工业成鲜明的对比,是改革开放的一面鏡子。
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现在许多技术也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前进的。
回复 张志涛 2014-4-13 20:49
最近上网少,但您的连续剧我都看了,给我们回放了这代人耳闻目睹的历史经历。八零后的孩子基本上对此是陌生的。
回复 朱炳炎 2014-4-13 21:08
张志涛: 最近上网少,但您的连续剧我都看了,给我们回放了这代人耳闻目睹的历史经历。八零后的孩子基本上对此是陌生的。
谢谢你的关注!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战友网

站点统计|怀念战友|小黑屋|手机版|陆二师战友网 ( 京ICP备14052381-2号 )

GMT+8, 2024-5-2 17:02 , Processed in 0.03039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