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战友聚会有感 (一) 回复毛海根《致歉信》 从嵩山回汉已经三天了,我至今尚未发出相关信息。也许是有些疲惫,连日来一直处于战友久别相见的兴奋之中,特别是一些长达三、四十年没有谋面的领导和战友相逢,唤起了无尽追思与回忆。军旅岁月锻造出深厚的战友情谊,多年的的思念之情在这短短的三天之内运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出来,把困倦与疲惫抛到了九霄云外,除了兴奋依然是兴奋,除了高兴仍然是高兴,除了开心依旧是开心。 也许是嵩山的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风光吸引了我,在尽情欣赏嵩山山色和少林文化的同时,忘记了浏览观光后的疲劳。 也许是周到的活动安排和热情的接待让我们流连忘返,更感觉不到丝毫的连日的辛劳。接待安排环环相扣井井有条,而且提前预告按时行动。既让我们体会到军营生活的严谨与守时,又恰到好处地关照了年老一些战友的特殊生理条件。 一旦回归到家里后,一面是战友相逢时景象的“回放”,一面是觉得周身的疲惫,几次坐在电脑前面都觉得无从下笔。当我看到毛海根战友的《致歉信》时,本该当即跟帖。但是我觉得三言两语也说明不了多少问题,于是我想到用我嵩山之行的些许感受作为回复,或许更能表达我此行的收获与感激之情。 五月九日至十一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嵩山举办的《陆一军二师四团暨特务连警通连中岳嵩山“聚天地之中,叙战友情谊”联谊活动》,此次活动在临时组委会的精心组织下获得圆满的成功。 此次活动中以毛海根战友为首的组委会进行了周密的组织与安排,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给与会战友提供较好的服务和舒适的条件。我作为一名参与者与大家一起对于每个活动的细节都非常关注,对于活动组织中的难处感同身受。我也参与过战友活动的组织,也深知能够成功组织一次如此规模的活动实属不易。因此,我利用战友网这个平台,对这次活动的组织者表示由衷的感谢,同时对参与组织活动的人员致以深切的谢意! 这次聚会可以用“大”和“细”两个字来概括。 所谓“大”,首先是涉及到地域大。参与活动的战友可以说是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大家兴致勃勃地从全国各地汇聚在中洲大地,集合在嵩山脚下。有来自 湖南、湖北、河南、河北、陕西、浙江、广东和江苏等省。在这样广泛的范围内能够把大家集中起来,仅仅是通信联络这一项就花费了组织者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其次是战友们入伍年限跨度大。与会的战友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长达近三十年之久。有的战友刚刚入伍时,有的战友早已离开了部队。尽管他们之间可能从未谋面素不相识,但是大家同在一个连队服役就是缘分,就有了那份难以言表深情。把这样大入伍年限跨度的战友召集到一起谈何容易,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千方百计寻找那些曾经熟悉而又失去联系的战友,四处打听不放过任何与战友相关的信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再次是战友们的年龄差别大。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出生到如今的80后,年龄相差40多岁。而且这些战友之间身体条件各有差异,部份战友已是古稀之年。把这些不同年龄且身体状况有别的战友集中起来,组委会的战友们承担了极大的风险。由于他们工作到位,确保了活动的安全与平安。 最后是气候变化大。由于天气的突然变化,让战友们有些措手不及。我们到登封那天是艳阳高照晴空万里,气候超过三十度,到了第二天的下午突然大雨不期而至气温急剧下降。组委会不得不临时取消了部分活动,特别是夜间的活动组织更为困难。即使如此,战友们依然是兴致勃勃情绪很高。 “细”则是这次组织的一大特点。首先是组委会的计划安排细。组委会提前一个多月就上战友网上发出了活动的信息,继而又发出活动的具体计划与安排。从参与人员到活动时间、地点、日程、费用等都精准地发到网上,让参与者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是对外地战友参与活动考虑的细。我们从武汉到郑州,他们提前告诉我们如果在郑州东站下车,需要乘地铁到郑州站坐长途车到登封。当我们到达郑州时,他们已经联系好了郑州到登封的大巴,让我们直接找到大巴司机,让司机把我们直接送到下榻的酒店。返程时又专门给我们到郑州乘车的战友预定了大巴,省去了我们返程交通困难。 这仅仅是我个人参与这次活动中的一点感受,也只能是从他们众多繁杂的工作中举出个别事例。为此,我再次对这次参与活动组织的战友们表示真挚的谢意! 二〇一四年五月十四日
138891138891 138891 [/img]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