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应征从军 1960年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举国上下都在千方百计奋力抗灾,力图摆脱自然灾害给全国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就在这时,台湾海峡顿时乌云密布,刮起了一阵反攻大陆“台风”。国内也有少数人遥相呼应。严酷的形势摆在全国人民的面前。 夏季,部队开始征兵了。征兵的标语口号贴在纸坊镇的大街小巷,地方各级政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入征兵动员。“一人当兵,全家光荣”,“保家卫国是每个青年应尽的义务”等宣传标语抬头可见。学校为了配合宣传,在应届毕业生中也进行了“适龄青年义务服兵役”的教育。一时间,应征入伍成为我们的主要话题。 解放军光荣,这在我的头脑里早已扎根。自从1949年夏天,我亲自目睹了解放军后,就再也没有见过。但是,解放军的光辉事迹确源源不断地进入我的脑海,早已在年青的心目中打下了深深的铬印。 1951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英勇作战,一举打败了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联合国军”。为中国人民争了气,从此中国人民共和国在世界上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与形象。同时,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争了光。当时农村的青年都涌跃地自愿报名参军的景况历历在目。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给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特别是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的事迹激励着我们,《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让我深刻地了解了人民军队在朝鲜战场英勇战斗的英雄事迹,加深了我对人民子弟兵的了解与热爱。 1960年的夏季,正是我们进入初中三年级的下学期,眼看就要初中毕业了。部队为了改善文化结构,决定从这年起在应届毕业生中征召“文化兵”。 学校根据征兵的要求,对我们毕业班进行了重点动员。从当时的形势到部队的需要,从国家的安危到政权的保卫,从胜利成果的捍卫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都进行了深刻的教育和宣传。毕业班的学生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然而,应征入伍是有条件的。除了身体条件必须合格之外,年龄必须合乎要求。当时规定:只有年满18周岁的青年才能应征入伍。就这一项在我们年级多数的同学都被淘汰了。只有那些年龄在18周岁以上的同学才能报名参军。我当时只有16岁,不符合入伍的标准,只好眼巴巴地看着那些符合年龄条件的同学去报名了。 他们报名后不到一周便进行了体检,然后进行政审。当时当兵的政治审查是非常严格的,一旦家庭成份或者是社会关系不符合要求,是绝对不能被送到部队的。即便是一时失察,到了部队审查出来也要退回到地方。 经过多方过关,参军同学的名单终于公布了。我们学校只有两名同学被正式录取到部队服役,其中也有我们班里的一个同学。而且这位同学还我们班唯一的孤儿。 三天后,他身着绿色军装,头戴绿色军帽满面春风地来到学校。回到班里,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跟他握手。询问他们报名入伍的过程,以及此时此刻的心情。大家七嘴八舌的,让他们两人无法回答。看着他们神气十足的样子,着实让我羡慕不已。假如有那么一天,我能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也会跟他们一样地神气吗? 当时在我们心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是最了不起的人。他们保卫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保卫人民的政权和安宁。没有他们就不会有社会主义新中国,也不会有劳苦大人当家作主。这一切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的成果。 不能当兵只有好好学习文化知识,把参军的热情转化为学习知识的动力。尽管当时我的家庭环境不是很好,但是为了能够完成学业,我必须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争取在学习上有所造就。 这次同学的入伍,进一步加深了我对人民解放军的敬仰之情。
138582138582 138582 [/img]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