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鸡头 一路上刚刚欣赏完雪景,正在交谈自己的感受。突然,火车停下来了。带兵的排长告诫我们不要下车,这是临时停车。通常临时停车是没有准确的时间的,下车就容易掉车。 打开车窗,窗外好生热闹,原来这是漯河车站。听说火车在这里要更换车头。那时的火车是以烧煤为动力的蒸汽机车,当火车携带的煤燃烧完了就要更换火车头。于是,就规定了火车每个班次的运行区间。跑完这个区间后,火车头与开车的司机一并更换。同时,是客车还要补充车上的用水。 火车刚停,站台上许多人拿着东西围着车窗前叫卖。只见一群中青年妇女,身着粗布棉衣、棉裤,裤脚用线绳捆着显得裤腿特大。脚上穿着自己缝制的土布棉鞋。头上扎着花色方巾,只有脸的小部分露在外面。手上提着用柳条编织的篮子(北方叫筐)里面装着食品,都是一些当地的土产品,有鸡蛋、包谷、红薯、花生之类的食品,还有烧鸡。那年头的年青人别说是吃烧鸡,见都没有见过。只是带兵的告诉我们,漯河烧鸡还小有名气,味道也是不错的。 其实这些叫卖东西的妇女就是车站附近的农民,冬季没有农活,把家里的食物煮熟了拿到车站来卖。也算是给家里增加点收入,缓解家庭生活的困境。看着她们老实巴交的样子,在这天寒地冻的时候出来做买卖,着实让人同情。 开始,尽管她们在车窗前使劲地叫卖,没有人理会,大家的购买欲望并不高。慢慢有人从车窗里打听价格。其实也是问价的多,购买者少。不是大家没有食欲,主要是我们都是从农村来的,很少有人在外面购买吃的东西,二是大家都是农村的青年,没有几个人身上有钱。即使是有钱也不是很多。我自己也是上车的时候父亲塞给我10元钱和5斤粮票。这10元钱应该是我们以后将近两个月的津贴,再说到部队后还有一些生活用品必须购买,所以大家也不舍得花钱。当然也有个别人看到大家都不行动,自己也不好意思,他们是在等待时机。 时间对人的考验是最实际的。我们中间有个别人到底还是经不住烧鸡扑鼻而来的香味诱惑也想尝尝鲜,于是就看上了漯河的烧鸡。我人买来一吃味道果然不错。旁边也有人动心了。这就导演出了一个5元钱买只鸡脑袋的故事。 我同座位的新兵(暂且保密),看到别人买的烧鸡吃得津津有味,自己也按捺不住,于是决定买一只尝尝。烧鸡是2元钱一只,他没有零钱只有一张5元的。当他把钱刚递给卖鸡妇女手上的时候,火车鸣笛了,预示着火车即将发车。 这个妇女40开外,红黑相间的大格子方巾对折后包裹在头上,在下巴上打了个结,只露出了暗红色的脸。圆溜溜的脸蛋显示出农村劳作与家务操持的艰辛。眼角透着生活雕琢出来的燕尾纹清晰可见。俨然一个地地道道的家庭主妇的模样。 正当火车即将开车的关键时候,卖鸡的妇女装着找钱的样子,就是不把该找的钱往火车上递。这时火车也缓慢地启动了,买鸡的战友当即要她退钱。对方怎么舍得放下这笔生意,于是抓住一只鸡的双腿就往车窗送,而且是一边跑一边递,她跑的速度几乎与火车同步。看来她是存心不想把鸡递上来,鸡递出离新兵的手刚好只差10公分左右,车上的人就是拿不到。情急之下这位战友左手紧紧地抓住车窗,右手猛往前一伸,牢牢地抓住了鸡头。如果对方松手,鸡也就到手了。但是卖鸡的妇女也紧抓不放。战友趁势用劲一拉,只拉下了鸡的头。结果5元钱也给了,买回来一只鸡头。这个故事后来一直在部队中流传,直到这战友退伍前大家还不时作为笑料:“漯河的烧鸡真值钱,5元钱只能买个鸡脑袋。” 正因为有了这个故事,漯河车站在我的记忆里非常深刻。后来多次拉练经过此地,都会情不自禁地在场当初入伍经过这里的情景。至今久久不能忘怀。
[url] 彡 彡 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