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二师战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战友网
查看: 2092|回复: 0

牢记的与淡忘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5-8-21 00:08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张吉明 发表于 2009-6-6 22:35: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牢记的与淡忘的
    张吉明
    应该牢记什么,淡忘什么,这是每个人自觉不自觉地总要遇到的不必回答,但却绕不开而有意无意地做出选择的人生课题。科学正确地选择,能博大人的襟怀,升华人的境界,完善人的品格,纯洁人的心灵,温馨人的生活,铸就人的伟岸。笔者以为:
    一是受恩于己的应该牢记,施恩于人的应该淡忘。知恩必报,是为人之美德,知恩,即记住他人的恩情,则是第一位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自然有恩于我们,父母有恩于我们,党、祖国、人民有恩于我们,单位、领导、同事有恩于我们,牢记这些,我们就总是感觉自己生活在被关爱的海洋里,就总是以一种感恩的心情敬仰自然,善待社会,孝敬父母,热爱党、祖国、人民,关心集体,尊敬领导,友爱同志,就能随时感到环境的优雅,精神的愉悦,情感的欣慰,工作的美好,生活的幸福,就能常修为政之德,用全部的真诚,终身的付出,持久的热情,不竭的力量,为党为人民努力工作,奉献自己的聪明智慧,在奋斗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工作能力,从而创造辉煌的业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不会成为现实生活中那种只顾自己私利,不记他人恩情,100件事都给他办好了,亦丝毫不知感恩,而一件事达不到满意就记恨恩人一辈子的“忘恩负义”的小人。而自己做了施恩于人的善事却要淡忘,这就是助人为乐的境界。自己能够帮助别人的过程和结果本身,就是终极目的,亦是快乐的依据,不求回报,永远快乐。倘若牢记施恩于人的功劳,就会时常有期望回报的烦恼,就在本是助人的高尚行为中掺进功利的不良因子,就降低了助人的品位。还是古人讲得好:“施人慎勿念,受恩慎勿忘”
    二是自己做错的事要牢记,做对了事的要淡忘。著名经济学家孙治方和著名舞蹈家资华筠都是全国第五届政协委员,经常在一起开会。一天孙治方得知资华筠是著名学者陈翰笙的学生,便主动告诉她:“你的老师是我的引路人。我是在他的影响下参加革命并且对经济问题发生了兴趣的,所以我很感谢他。”当资华筠把这事告诉陈翰笙时,翰老却说:“不记得了。”资华筠嗔怪他不该忘记是大经济学家的引路人,翰老认真地说:“我努力记住自己做过的错事——怕重犯。至于作对的事情,那是自然的应该的,记不住那么多了。”在这里,翰老为我们树立了牢记与淡忘的典范。做错了的事不利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应该牢记,防止重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聪明的人不是不犯错误,而是不重复自己犯过的错误。这就需要记住做错过的事,弄清原因,吸取教训,提高警觉,决不再犯。这是人格自我完善的理性自觉,是对党和人民事业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表现,是保证按照客观规律办好一切事情的科学思想方法论。这是对待自己错误问题上的一种大彻大悟,大聪明,大智慧,大胸怀。自己做错的事,作为人生旅途中的历史,记不记住都是客观存在,并对本人今后的人生产生影响。不把它作为深刻教训铭记在心,就难免在其他情况下重蹈覆辙,再栽跟头。爱耍小聪明的人,不仅不记自己做错的事,而且千方百计掩盖回避,采取不承认主义。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到头来,栽大跟头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而淡忘做对了的事情,认为那是自然的应该的,就会保持一个平静的心态,就避免产生因做对某事而津津乐道、四处炫耀的肤浅。当然这里的淡忘,是从不要把自己做对的事情当包袱背起来的意义上讲的,而如果为今后更好地做对事,从总结经验的角度上说,则另当别论。
    三是奉献的责任要牢记,个人的待遇要淡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竭诚尽力为社会奉献,是共产党人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处处事事都要牢记。记牢了自己奉献的责任,就能为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恪尽职守,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拼搏奋斗,做好工作。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能为人民的事业做出令人惊异的成就。个人的待遇要淡忘,就是不去斤斤计较自己的待遇的高低。有一个待遇上和自己低的比,越比越觉得自己更应该努力为社会奉献的科学态度,就会常怀律己之心,永远保持共产党人人民公仆的政治本色。
    此文曾发表在《保定日报》
    社科联
    2004.2.20

    138320138320 138320 [/img] f f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战友网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怀念战友|小黑屋|手机版|陆二师战友网 ( 京ICP备14052381-2号 )

    GMT+8, 2025-7-6 15:46 , Processed in 0.06044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