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二师战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战友网
查看: 3|回复: 0

《退役兵的天云梦》第一部(军歌嘹亮)17章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梁庚森 发表于 昨天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17章 长津湖 一部冰血史  郑州局 百年邮电路
五句头:古有鸿雁传书来,
今有手机点情在。
无缝对接世人乐,
国强民富出英才,
但见春暖花又开。
第1节 战地电台
朝鲜战争时期的1950年10月19日黄昏,彭德怀乘坐吉普车在秋雨中驶过鸭绿江,一支通信分队乘大卡车紧随其后。
写到这里,本文的主人公蓝天波自然唱起了志愿军战歌《跨过鸭绿江》
雄赳赳,
气昂昂,
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
卫祖国,
就是保家乡。
中国好儿女,
齐心团结紧。
抗美援朝,
打败美帝野心狼!
雄赳赳,
气昂昂,
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
卫祖国,
就是保家乡。
中国好儿女,
齐心团结紧,
抗美援朝,
打败美帝野心狼!

这是彭德怀唯一的一台随行车辆,也是渡江志愿军的第一支队伍。
在这支通信分队带队人崔伦日后撰写的《忆抗美援朝战争的通信保障》文章里提到,志愿军入朝时总部机关只有9部短波电台,后来才增加到11部。
有线电通信最开始只有一个电话队,后来又建立了2个有线电通信营。
当时,敌方美军一个师就有电台1600部。
如果再算上飞机、大炮、舰艇、装甲车、坦克、汽车、物资补给,中美相比之下,志愿军“几乎什么都没有”。
装备的落后,技术人员的缺乏,让承担着信息联络任务的战地通信设备,在朝鲜战场上稀缺又艰巨地发挥了作用。
电影之外
第一批志愿军入朝时,战地通信设备远远不够营级别以下使用。
军号、哨子、信号弹甚至手电筒,是最原始的联络方式,这也导致美军在野战中印象最深刻刺耳的就是中国人尖厉的哨子。
手摇电话机,是初期有线通信中的主力。
在朝鲜战场1200余天战斗的日夜里,一个叫许光友的通信兵,主要任务就是背负着100多斤的电话线圈,胸挂三四斤重的手摇电话机。
如果要建立前沿阵地和指挥所之间的电话通信,就是由他和战友在敌人炮火中来回穿插,背着线圈一路从指挥部直接架线到前沿阵地,两头各接上一个电话机,实现有线通信。
这样的电话线当然非常脆弱,经常被敌方的炮火炸断,一旦炸断必须用最快最短的时间修通。
炸断,修复。炸断,修复。循环无数次。
如今已95岁高龄的许光友,回忆起当时所使用的战地通信设备很感慨。
现在的军用通讯技术已逐步过渡到无线通讯,在卫星技术支持下可以实现远程作战通讯,军队作战方式也逐步进入信息化体系,形成陆海空天电网作战指挥模式。
“我们当时不仅武器装备落后,制空权也被美帝控制,很多时候通讯所使用的设备是靠缴获的日军和国民党军队的通讯设备。电话线也主要依靠电话兵人工布线。”
人工布线,很多时候意味着豁出命。
在上甘岭战役中,牛保才在线路巡线过程中被敌人炸断了腿。
当时为了最快接通线路,牛保才全力爬到电线断线处,先是用牙齿咬住一根线头,再用手拽住另外一根线头,用自己竭力抻开的身体充当了缺失的那一段电话线,使得通讯线路在3分钟内实现打通,也为指挥所下达反击命令创造了最宝贵的时间。
但,这也是牛保才生命中最后的3分钟
现实之中
很多人看完《长津湖》电影后记忆犹新的是这一个片段:
无论多危险,最先被保护起来的就是无线电设备和编译员。
因为每一个关键命令的传达,都离不开这些设备和时刻守卫在无线电旁的人。
1950年11月26日早上10点,在长津湖战役前一天,志愿军第20军军部报话队1台台长吴昌业,在搜索9兵团无线电频率的时候突然收到一个电报,这让他立刻紧张了起来。来不及请示领导,他急忙把信息抄录下来。
用通讯密语翻译出来后,这个报文只有十几个字:
攻美陆一师战斗改为27日傍晚发起战斗
他第一时间把电报送到了报话队队长吴贺民手中,吴贺民看了电报的第一个反应是,事关重大,万分紧急。
吴贺民马上要求所有电台对准9兵团的频率核实电报的准确性。
因为无线电通讯受电离层影响,电离层随着日照和气候的变化,每日早晚都有不同程度的波动。在波动时间里,干扰信号最大。
在所有电台都努力搜寻9兵团的无线电信号时,怎么也捕捉不到了。
在各师团蓄势待发的关键时间段,这样的信息是万万不能出错的。
冬日里四面漏风的小防空洞里,吴昌业紧张的一头汗,恨不得把头“钻”到机器里,想再次找到可以确认的信号。终于,信号被再次搜索到,而且大家得到的信息都一样,吴昌业的电文终于得到了证实,并立即传达到了各部队。
当天晚上,吴贺民专门拿出了珍藏了多日的老酒,和吴昌业喝了几杯。他们感慨,这个信息如果没有及时传递出去,后果将不堪设想。
11月27日,长津湖战役打响前的这个白天。
第38军第113师以关闭无线电方式日夜兼程赶到70公里外的三所里,立即架起无线电报话机与志愿军司令部电台联络。
线路接通时,他们就向志愿军司令部发了3条暗语。
彭德怀看到后,断定截断敌退路是这次战役获胜的关键,于是采取了越级指挥的果断措施,要求第113师坚决截断敌退路。
随即,志愿军司令部与第38军军部通报了情况,并要求军主力迅速向第113师靠拢,通信联络也只用了几分钟。
后来,解方在总结这次战役经验时说:从指挥意义上讲,无线电信号通信(又叫无线电暗语通信)起了重要作用。
战地的无线通信,靠的是步谈机和天线。但当表面阵地被敌人占领时,天线的架设就非常困难。
抗美援朝战争打到第三年时,夏日某一天,第39军一个班的战斗人员被围困在坑道内,后面部队以为坑道内没有志愿军的人,不准备夺取该阵地。
但退守在坑道里的这个班有1部步谈机,正当大家情绪低落,丧失突围的信心时,步谈机员徐福才正在想办法与部队联络。
经过多次尝试,他将天线埋入地下,与外界恢复了联络。增援来的部队依托坑道与敌反复争夺8昼夜,最终夺回阵地,救出被困人员。
这个官兵自创的埋地天线,极大缓解了战地架设天线这一问题。
自发之强——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朝鲜前线人民志愿军对军用无线电通讯设备的需求十分紧急且紧迫,党中央积极调动全国国内12家军工电子企业以及4000多名技术员工不分昼夜地研制生产了几款适合朝鲜战场使用的通讯设备。
主要包括:——天津无线电厂生产的91型100瓦短波电台(装备到军师之间);
天津无线电厂生产的81型15瓦短波电台(装备到师团之间);
南京无线电厂生产的71型2瓦报话机(装备到团营之间);
天津无线电厂生产的702型超短波报话机(装备到营连之间)。
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背的就是由南京无线电厂生产的71型报话机。
这种报话机尽管照片上看起来又笨重又原始,但在抗美援朝期间,属于体积小、重量轻、功率大、使用方便的设备,深受前线部队的欢迎。
如果使用大型天波,或配以长度适当的偶极子天线、在传播条件良好时可进行更远距离的通信。通过组网技术和组织。可以在各大的距离和区域内互联互通。
最值得一提的是,71型两瓦报话机的所有电子元件,包括直流电子管和晶体振荡器,全部是我国自主研制、生产的。
前辈之光——1950年7月,一个叫陈敬熊的年轻人从上海交通大学电信研究所毕业。一个月后,他从华东邮电管理局被调往北京邮电部电信科学研究所,从事通讯天线设计。
就是这个年轻人,在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抗美援朝作战时,为了解决部队坑道战时通讯问题,与同事们一起承担了地表面波传播及架于贴近地面或埋入地下军用短波天线的研究工作。
为了验证理论推导的正确性,陈敬熊与同事一起进行了大量的实验验证。通过不懈的努力,他解决了战时天线的输入阻抗及传播常数的计算等一系列关键问题,并发表了论文《地面波的传播》。
抗美援朝战后,1957年陈敬熊和李桂生合作完成了《架于地面附近天线性能的研究》论文,这项成果从理论分析入手并经试验核实,进一步解决了通讯天线的关键问题。
他们推导出的创新性计算公式,为军用通讯天线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部队正确使用短波线天线提供了理论指导。
1950年,另一个年轻人从清华大学提前毕业分配到天津电工二厂,因生产抗美援朝军用电台需要派人去前线实时维修,这个年轻人以一个“意外方式”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
他就是ICT圈人人熟知的通信业前辈李进良。
在前线,与8个通信兵一起搭建的草棚子里,李进良总计一共维修了一千多部各种各样的电台,最多的是702步谈机,其次是2瓦短波电台,第三是15瓦收发报话机及其前身101、E29、E27,此外,还有零零星星的BC1000等美军电台。
他回忆说:“抗美援朝期间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无线电通讯设备,在通信效果上并不比美国差,属同一个量级,甚至702步谈机比美军同类电台BC-322还要好用。”
但因为数量少,第一批志愿军入朝时,营以上的还无法用上这些设备。
后来,国内的工厂很快开发生产提供了步谈机,而且通信兵部陈太一也发明了一个高招,把有线电话用的被覆线剪5、6米一段接到天线口,把线甩到坑道口外,竟能重新联络上,可以趁敌人来袭时用隐秘方式呼叫各坑道埋伏人员一起攻敌。
事实上,到1951年下半年,志愿军的通信短板也很快得到弥补。
在抗美援朝后期,中美战术通信水平都属调幅/调频电台这一同量级情况下,中国的步谈机、七一、八一与九一等系列战术电台从无到有,从有到批量生产,极大强化了志愿军的战地通信能力。
如今,援朝战地通信的英雄和幕后劳动者很多都已牺牲或者离世。在官方统计中,抗美援朝志愿军中通信兵涌现出三等功以上功臣3000余人,其中一等功以上英模78人。
其中很多人的名字被镌刻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那面由138块黑色花岗岩组成的“烈士英名墙”上。
一段援朝战,半部通信史。
唯有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世的人们:
和平靠实力,自强靠坚持。

第2节  百年邮电
古有鸿雁传书,
今有手机点情。
无缝对接世人,
国强民富俱兴!
军队领导信息电信,首先要知道邮电信息的发展史。谁都清楚,很久很久以前,我们并没有手机这样的无线通信技术,只能靠烽火台、鸿雁传书、飞鸽带信、驿站和绿衣使者进行通信。古装剧里面的八百里加急,大家肯定都看到。那时“信件”就是早期的通信手段,是人们跨越地域传递信息、联络感情的重要媒介。而负责送信的“驿站”,都不属于现代意义上的“邮政通信服务”,我国真正的邮政通信历史,起源于1876年,电报电话被发明,第一条电报线路,福州至马尾。1879年,福州南台(今台江)、马尾、长门设立省营官方电局,将原仅供军用的电报通讯对外公开营业。福州是中国最早开办民用电报业务的城市。1888年,福州第一条海底电缆,连接福建省连江县到台湾户尾。1895年电磁波无线通信被实现,但这些“高科技”都没有很快进入中国。1896年,也就是清光绪二十二年3月20日,由北洋政府总理大臣李鸿章奏章光绪皇帝批准,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华大清邮政”,由英国人督办。至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全国各地纷纷成立了邮政分局,初步形成全国性的邮政网络。直到1912年(民国元年),由丹麦人在中国天津至北京间架设单铁电报线路,首次使用莫尔斯人工报机拍发电报成功。1916年(民国五年),还是丹麦人,通过电报线路使用古老的磁石电话实现通话,才打通了我国的第一个电话。那个时候,我们的电信和邮政其实还属于不同的部门。邮政属于“中华邮政”,由国民政府直属。而电信,属于国民政府的交通部管辖。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1月1日,“邮电部”作为一个国家机构宣布正式成立。1951年9月25日,人民邮政和电信统一纳入邮电部,邮政、电信才实现了第一次合并。但是,邮电部命途多舛——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全国县以下邮电全部划归当地政府管理,归口交通运输。1967年,邮政与电信分家,邮政仍归口交通运输,而电信划归当地军分区领导。1969年6月,邮电部被撤销,分别成立邮政总局和电信总局,大搞微波、电缆通信工程。1973年6月,邮电部恢复。邮政和电信进行了第二次合并,又统一归国家邮电部。邮电铁路铁饭碗,铁会生锈也会漏,邮电又多了个橡皮碗的称呼——永不会烂漏。
70年时代变迁,70年风云变幻,70年,我们的通讯方式越来越便捷,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细细回味,每一次通讯方式的变革都伴随着科技的突破、文明的进步和生活方式的变迁。
上世纪70年代:主打书信和电报,有事写信——信件是人们跨越地域传递信息、联络感情的重要媒介。80—90年代:电话登场,有事打电话互相联系。由于我国的电信基础设施与管理都非常落后。安装电话要批条子、找关系、走后门,即使交了几千元甚至上万元安装费,往往也要等半年才能装上。此后,BP机和“大哥大”风靡全国,腰间别个BP机,手上拿个大哥大,那是非常有面子的事。21世纪:互动零距离,—随着技术的发展,效仿“英国邮政”脱离政府序列、组建“国家邮政公司”之后,中国也像世界各国一样,邮电领域开始了政企分开的大刀阔斧的改革开放。自1993年9月
2008年5月,又进行了第三次重组。信息产业部合并为工业和信息化部。简称“工信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公告:中国联通和中国网通合并,中国卫通的基础电信业务并入中国电信,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至此,六雄变成了三雄。即: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
穿越百年,再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郑州电信通信。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慈禧由西安回銮改道,为使其途中通信,由中原省地方官员筹资架设一条开封至洛阳单铁线,中经郑州,在钱塘里设电报房,专供军政通信,这是郑州最早的通信。
1906年,随着平汉铁路全线通车。郑州辟成埠,电报业务剧增,清政府邮传部核定郑州有电报房升为电报子局,电报业务开始为民众服务。
1921年,中华民国成立,交通部利用电报余利推广电话业务,在绿茵电报局内附设电话局,初装瑞士产100门磁石式人工交换机一部,安装机43户,这是郑州最早的电话通信。1924年电话总机迁至苑陵街。
1928年交通部组建全国无线短波电台通讯网络,在郑州兴隆街安装100瓦电台一套,初开办诬陷电报业务,后兼无线电话通信。从此郑州有了无线报、话通信。
郑州长途电话通信始于1922年,是中原省建设厅筹办,郑州设长途电话分局,通话地点仅限省境之内。1934年交通部筹建苏、浙、皖、赣、鲁、冀、豫、鄂、湘九省长途电话网路。1936年5月接通郑州,6月由郑州架线至西安,101日正式通话。从此,中原连接全国主要都市的长途电信网路在郑州形成汇接中心。到1938年绿茵已有省际省内电报电路23路,长途电话电路16路,市内电话交换机容量300门,装机176户,是郑州早期电信通信的兴旺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窃取了郑州的电信通信权,直到1949年9月民国政府交通部才开始了战后恢复与建设。旧中国,郑州电信业与其他行业相比虽出现时间较早,但其发展如同“蜗牛爬坡,步履艰难”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同时电话线与道路照明合用一杆,民众戏语“电灯不明,电话不灵”……
1948年10月22日郑州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郑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了郑州电信局与省办长途电话郑州分局等通信组织。接着成立了中原军区中州电信管理局,统一管理中原省电信业务。并以郑州为中心,疾速恢复平汉、陇海铁路沿线的电信通信机构,以便军政指挥,支愿大军南下。新中国成立后,中原军区中州电信管理局为中原省电信指挥局,兼办郑州电信业务。1951年1月,省、市局分设,绿茵电信局正式成立。从此,市局分设使郑州电信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1948年至1988年,郑州电信基本建设投资额为1.76亿元,占中原省邮电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47.5%,其中1980至1988年的九年投资是前三十年的1.5倍……有投入就有产出,固定资产,电信设备,装机容量等从一个小县城规模,跃居全国省会城市第19位。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郑州电信发展更加蓬勃——
1993年9月,我国第一个数字移动电话通信网在浙江省嘉兴市开通。1994年,原邮电部部长吴基传打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GSM电话。同年1月,由电子工业部发起吉通通信有限责任公司成立。7月经国务院批准,由电子工业部、电力部和铁道部共同组建的中国联合通讯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目的是想要获得基础电信业务特许经营权。   
1997年1月,邮电部做出在全国实施“邮电分营”的决策……就这样,自1998年3月到2008年5月信息电信企业,进行了第三次重组,最终形成了信息产业部: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
时光飞逝,真是令人感慨万千。百年邮电通信,涵盖了整个过去和现代的通信事业。命运多舛的电信通信,见证了时代的飞速发展,也见证了通信技术和行业的日新月异。中国通信技术目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先进的通信科技产品也走进了千家万户,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无数默默艰辛付出的邮电通信人的基础上的,

第3节  网络邮政
欢庆凯歌,迎风飘扬,一路走来,来到今天。邮政,百年激昂!看岁月,数今朝,我们风风雨雨;谋转型,促发展,我们日夜兼程。曾几何时,邮政亦是邮驿、烽火台;走入近代,邮政亦有驿站、商营民信;还看今朝,邮政已是全面、综合服务体。邮政事业,已逐渐融入生活方方面面。邮政事业,是一方火热的阵地, 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我们用双手触摸市场的脉搏, 用心感受市场的动荡。我们披星戴月,风雨兼程。去完成对邮政事业的一次次冲浪。那些时光,邮政人用心填平了与客户之间的沟壑;那些时光,邮政人用笑拉近了与客户之间的距离。
为了转型发展,跨过了坎坷;为了绿色邮政,奔上了上征途。
春花秋月,风雪雨霜, 我们用真情叩开了客户心扉, 我们用汗水打开了当今市场。我们把“微笑”和“诚信”写成人生试题, “优质服务”的称赞,映红了我们的脸膛。为我们的努力喝彩吧,为我们的选择喝彩吧, 铸就百年邮政,诠释邮政人的无悔人生!
古代邮政:在古代是邮驿,为中国古代官府设置驿站,利用马、车、船等传递官方文书和军情,可上溯到三千年前,是世界上最早的邮政雏形
现代邮政:英国于19世纪前期在主要城市设置邮政机构,采用邮票形式作为邮资(寄递费用)已付的凭证,为大众寄递各种邮件,是现代邮政的开始。
邮政公司:随着社会的进步在商业竞争不断扩大下国家利益不断被商业利益取代,商业利益逐渐成为各国邮政不得不考虑的生存法则,由此而运营了邮政公司。
邮政,是由国家管理或直接经营寄递各类邮件(信件或物品)的通信部门,具有通政通商通民的特点。
邮政储蓄所的景观——来了许多的人,在中秋节前,也在机关的人享受长假之前,还有六天就是共和国57周岁的华诞日。刚好一个礼拜,让我又看到了排队的景观。
电子网络时代,纸质的信笺已成昨日黄花。
一个小邮政所,不是因发信收信而热闹起来(须修改) 是在这一天,这一天是星期天,传统的赶场日 农民兜里有一张纸,小心地放好 这张从南方或东方乘车而来的盖有蓝天般印章的汇款单 这张涂脂抹粉,一层层想家的脂,一层层思亲的粉 寄托女儿思乡的一种最好的乡思 一位大爷,估计与共和国同龄,手中拿着一个小蛇皮袋 自觉排着队。
长长的队,长蛇阵一直将蛇身摆出了门 蛇尾在大街上左右摇摆,揽拌市民的目光 一些人伸长脖子,一些人托起斗蓬,用力顶住这明媚的秋阳 一堆一堆的人,三三两两,对着一张纸填写 一个人穿着草绿色的解放鞋,钻出绿草色的门洞 站到小小的绿伞般的街树下,小心打开一个朱红折子 仔细地看着电脑刚刚打在折子上的印刷字,有点眩目 拿锄头的手指头颤抖着点着数字的长度 抚摸着这几个新打上去的阿拉伯数字 就像在夜里摸到了儿女红润的脸蛋蛋。
成功,这是至高无尚;振奋与喜悦;勤劳与汗水的代名词,有多少人为它而不断奋斗,有多少人为它而不断成长,人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当你克服困难,终获成功;当你踏完层层台阶,到达山顶;当你苦苦思索,破解难题。成功后的心情是何等喜悦,暑假爬泰山的情景让我更加体会到了成功后的喜悦。
春风拂面笑颜开,千里遥递半盏茶,至诚至信天下先。
再坚持一下,再努力一下,再前进一下,也许,成功离你只有一步之遥。有句话说,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一只只黄绿色的鸿雁,在大街小巷展翅飞翔,装着恋人的思念,衔着亲人的问候,带着企业的讯息,携着学子的渴望,打开了,一个个邮政小信箱,展开了,一张张欣慰的笑脸。
绿色的橄榄身影不停地穿行在大街小巷中,手里传递的是远方声音,邮递员的爱心值得全社会尊重。在此,郑重地向所有的邮政行业的职工致以崇高的敬礼,致以亲切的问候:“同志们辛苦了?任重道远多保重!”
他不是英雄,却比张謇两使西域更厚重,他不是美人,却比昭君出塞更撩人心情,一枚枚方寸邮票古往今来穿越了,多少条大街小巷?记忆有温暖的车铃声,一纸纸长短信笺春夏秋冬 昼夜了,多少家男女老少?牵连在月下更关情的梦,他,总是头也不回 一辆旧得发绿的自行车,驮负着一身的爱和希望,孑然“蹬”就 风雨,前行----,泥泞, 不问,漂泊一生。
不是桥梁,却普渡千万颗跳动的心,不是缆绳,却拴紧了,千万对流浪的小船,辛辛苦苦,默默无闻,是沙漠中的绿洲,风雨中的停泊港。
绿色的橄榄身影不停地穿行在大街小巷中,手里传递的是远方声音,邮递员的爱心值得全社会尊重。在此,郑重地向所有的邮政行业的职工致以崇高的敬礼,致以亲切的问候:“同志们辛苦了?任重道远多保重!”
一只只黄绿色的鸿雁,在大街小巷展翅飞翔,装着恋人的思念,衔着亲人的问候,带着企业的讯息,携着学子的渴望,打开了,一个个邮政小信箱,展开了,一张张欣慰的笑脸。
他不是英雄,却比张謇两使西域更厚重,他不是美人,却比昭君出塞更撩人心情,一枚枚方寸邮票古往今来穿越了,多少条大街小巷?记忆有温暖的车铃声,一纸纸长短信笺春夏秋冬 昼夜了,多少家男女老少?牵连在月下更关情的梦,他,总是头也不回 一辆旧得发绿的自行车,驮负着一身的爱和希望,孑然“蹬”就 风雨,前行----,泥泞, 不问,漂泊一生。
装满邮件,装满期待。晨起的风吹在脸上,柔柔的感觉仿佛是四月温柔的风,轻拂过刚刚解冻的湖面,一丝一丝温柔的波像着更远的地方扩散。在时间的轮渡里,我们总是快速的拥抱着未来,一次次的把严寒酷暑抛得远远的,一次次把邮件送进千家万户的心坎上。
你背着沉重的邮袋,背起沉甸甸的希望,走过岁月 走过沧桑,走过坎坷不平的漫漫长途,里面装着畜牧业农科信息,里面装着,学孩童的期望,里面装着妻子儿女的思念,里面装着父母兄妹的牵挂,你走过迷朦的雨季,走过炽热的夏日,你走过丰硕的金秋,走过刺骨的冬寒,不论刮风下雨,不论雪飘霜冻,你在蜿蜒的山道上不断登攀,象绿衣信使般奋力前往……
邮递员身着橄榄色的制服,穿行在大街小巷中,传递着一份份报刊,一份份邮件,一年的行程几万里,风里来,雨里去,他们的身影如一片绿色的橄榄让人温馨。这是每个邮递员的年复年,日复日的工作过程,他们没有什么惊人之处,但他们兢兢业业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影响。不论是工作的本色,还是行业的需要,他们的精神值得社会赞扬,值得称颂。
你是那传书的鸿雁,捎来了远方朋友的亲亲情谊。谢谢你,邮递员,我们心中的天使!
你是活着的雷锋,你是善良的天使,你是最美的信使。你如深山里的清泉,你如春天里的暖风,你的爱心带给一个孤独的老人无限的光明,温暖,慰籍。你平凡,又真的不平凡,你是人世间的真正的英雄。
就像走进戴望舒的《雨巷》,在这个微雨的季节,我走进飘满花伞微雨的村庄,借问的依然是村口的大娘,替我解下背包的,仍然是那位年老热情的村长,喝上一口浓浓的热茶,老村长牵扯不放的手啊,使我再一次念起,念起冬日里红彤彤的盆火,和遥遥的故乡,爽朗的笑声中移来一片伞,那是村民们,对生活的坚信,如同坚信雨后的朝阳。说一句再见,告别年老的村长,让您的手再拍一下,我的肩膀,我的绿装,车铃叮当,摇向那有泥泞的地方,象一个美利坚的乡村歌手,轻轻地,弹起他心爱的吉他,一个乡村的邮递员,我要咏起草绿色的诗行,情人节捧花的姑娘啊,可是等在下一个村口,还有梦一样悠远的目光。
雨不停的下着,风不停的刮着,珍珠似的水滴从屋檐上滴落,在地上散开了,天地之间很朦胧,仿佛挂了一张薄薄的窗帘,使远处的景物变得朦胧而模糊…… “叮叮,叮叮”一阵急促的自行车铃声在滂沱大雨中,似乎显得更加清脆。远处,一个高大、强壮的身影出现在了雨帘中,那时谁呢?定睛一看,哦,原来是那个送报的叔叔。只见他身披绿色的雨衣,骑着那辆早已生锈的旧自行车,前面还挂了一个印有“中国邮政”字样的绿色小布包,被他用一件透明的小塑料袋包着。那个强壮的身影在雨中似乎变得很柔弱。那位邮递员年纪不大,但乌黑的脸庞上却布满皱纹,像一条条细小的虫子一样,散布在他的脸颊、额头。炯炯有神的眼睛向内凹着,眼里布满了血丝,也许是经历太多个风雨送信的日子吧,这才有了这些“印记”。
正是: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
一个朴素的真理,在人心中刻镌——
但只见宇宙广漠无边,要说真理谁曾看见?
只见日历一页页翻过,谁又见过时间老人的容颜!
只见手指在机屏上点点,不见电波通过的清泉。
只见信号不住地闪闪,不见电话奔涌的波澜!
珠穆朗玛峰可谓最高显眼,推倒海里只不过是一块礁岩。
江河仅是大海之衣上的钮扣,也常把无辜生灵涂炭。
大海占地球三分之一大小的躯体,
却总愿藏在大山高地的洼间……

同样的感情驱使退役军人、信息电信人蓝天波在心里唱起了:《说句心里话》:
说句心里话
说句心里话我也想家
家中的老妈妈已是满头白发
说句那实在话我也有爱
常思念那个梦中的她梦中的她
来来来来既然来当兵
来来来就知责任大
你不扛枪我不扛枪
谁保卫咱妈妈?谁来保卫她?谁来保卫她?
说句心里话我也不傻
我懂得从军的路上风吹雨打
说句那实在话我也有情
人间的那个烟火把我养大
来来来来话虽这样说
来来来有国才有家
你不站岗我不站岗
谁保卫咱祖国谁来保卫家谁来保卫家
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
你不站岗我不站岗
谁保卫咱祖国?谁来保卫家?谁来保卫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战友网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怀念战友|小黑屋|手机版|陆二师战友网 ( 京ICP备14052381-2号 )

GMT+8, 2025-7-11 02:57 , Processed in 0.05768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