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作者:黄海茵(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图 / 编辑:张健
眼下,窗外秋风正紧,梧桐叶簌簌飘落,沪上不少医家与病家早已忙着筹备冬季膏方——或是医家着手辨证组方,或是病家提前预约定制。膏方素来是中医养生调护的瑰宝,至于它的基础常识,网上已有不少科普,在此便不一一赘述。此番想和大家聊聊膏方那些鲜为人知的秘密,以及需要纠正的误区,希望能为大家冬季膏方调理提供些许实用参考。
一、膏方的疗效到底怎样?
笔者初次接触膏方时,也曾有过同样的疑问:这用于冬令进补的膏滋药,真能有多大效用?近二十年来,随着亲手开具的膏方越来越多,对其价值的认知也愈发深刻。每当见到老顾客因疗效显著再次登门求方,心中便涌起满满的欣慰——这样连续多年坚持服用膏方调理的患者不在少数,其疾病谱涵盖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支气管扩张症、间质性肺病等,最长者已连 续十余年来我处定制膏方,而登门求方的患者数量,也如滚雪球般逐年增多。
案例:十二年前,一位外地患者被慢性咳嗽困扰,经笔者辨证后,以中药配伍膏方为其调治,终获痊愈。时隔多年,这份医患情谊始终未淡——近日,这位患者特意携家人从外地赶来,不仅亲手送上一幅自绘画,以表多年来的感念之情,更带来了十二年前笔者为他开具的那份膏方。一纸膏方,承载着跨越十余年的信任与认可;登门道谢,见证着中医药疗效的深远与医患之间的深厚联结。
膏方的核心效用,首先体现在增强体质、抵御外邪上。既往经常感冒的患者,服用一个冬季的膏方后,次年感冒发作次数几乎都会明显减少,精力与工作耐力也会显著提升。
更值得一提的是,膏方并非单纯“进补”,更能针对性治疗慢性疾病。不少哮喘患者经膏方调理后,发作频率减轻甚至完全停止,部分人还实现了长期停用吸入激素;一位被反复咯血、神疲乏力折磨至濒临崩溃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仅通过中药辨证治疗配合一季膏方,便成功控制了咯血症状,重拾了正常生活。
案例:两年前,笔者用中药联合膏方,治愈了一位来自湖州、患病数十年的慢性咳嗽患者——她自述坐月子后便患上此顽固性病症,曾辗转沪上多家顶级西医医院,病情始终未能控制。无独有偶,笔者的一位西医同窗,已是蜚声国内外的领域权威,新冠后遗留慢性咳嗽,经西医规范治疗效果不佳,去年专程找到笔者。经中药治疗两周后,咳嗽症状即明显缓解,伴随的失眠问题也同步改善,后续以膏方巩固调理,随访时已彻底痊愈。
作为西学中的后辈,笔者无意夸大中医膏方的疗效,上述案例均有完整诊疗记录可查。在此,既要感念祖国医学的深厚底蕴,更要感谢吴银根、席德治、徐敏华等名老中医的谆谆教诲,让笔者得以在膏方辨证施治的路上不断精进。
二、有关膏方的某些认识误区
在中医膏方从进补强身到慢性病调理的发展过程中,普通民众对其应用仍存在一些认识误区,笔者结合临床见闻,梳理出以下两类典型情况:
1、慢性咳嗽者不能吃膏方吗?
这一误区的形成,可能源于“感冒咳嗽期间应暂停服用膏方”的常识。中医学认为,当感冒、发热等外邪入侵人体时,治疗应以解表祛邪为主;若此时盲目进补,可能导致外邪滞留体内,反而延长病程。但慢性咳嗽与感冒咳嗽截然不同,其多属于“内伤咳嗽”范畴,常以虚证为主或呈现虚实夹杂之证。此时若能通过精准的中医辨证,再针对性地施以膏方调理,往往能取得良效,帮助患者摆脱顽症困扰。
2、经常咯血者能否吃膏方?
这个问题确实有一定复杂性,即便专业中医师也难给出绝对统一的答案。中医理论认为,咯血多因上焦热盛、气火上逆所致,或由外感风热、风寒之邪蕴结不解、化热生火引发,临床治疗多以清泻肝火、清肺化痰、凉血止血为主要原则。这类患者若单纯服用温补类膏方,恐有“动火”之虞,反而加重病情。
临床上,反复咯血的患者多为支气管扩张症患者,除咯血症状外,常伴随神疲乏力、易感冒、失眠多汗等虚损表现。笔者针对此类患者,采用“滋阴凉血+祛瘀止血”之法,既补血又不粘滞,同时佐以清化痰热之品,通过中药汤剂与膏方序贯治疗,为不少反复咯血的患者解除了病痛。
案例:一位家住崇明的女性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曾因反复咯血伴神疲乏力,身心俱疲。先经中药汤剂治疗控制症状,后续以冬季膏方巩固调理,最终咯血症状消失,患者得以恢复家务劳作,直言“像换了一个人”。
三、膏方的不足与改进方向
前文笔者已介绍膏方的独特疗效,并纠正了相关认识偏差,最后结合临床实践与行业现状,谈谈膏方当前存在的不足及对应的改进方向。
1、配方调整灵活性不足,需强化辨证精准度
膏方的传统开具模式多为一次性拟定处方,一剂可服用1-2个月。但部分患者可能存在“虚不受补”的情况,或服用期间出现“上火”等不适反应,由于处方无法及时调整,不仅可能影响调理效果,还可能造成药材浪费。这就要求开方医生必须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开具膏方前详细问诊、精准辨证,兼顾患者阴阳气血、寒热虚实的动态平衡,从源头降低不适反应的发生风险;同时可探索“分期调方”模式,根据患者服用初期的反馈,适度调整后续膏方的配伍,提升个性化适配度。
2、加工标准待规范,需融入现代质控体系
目前多数膏方仍沿用传统工艺加工,缺乏统一的标准化质控流程,可能存在杂质残留等潜在问题,例如药材中的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影响膏方的安全性与纯度。对此,有必要将现代制药标准融入膏方加工环节,建立从药材溯源、炮制规范到成品检测的全链条质控体系,重点排查并去除有害杂质,在保留传统配伍精髓的基础上,提升膏方的质量稳定性与安全性。
3、价格与医保覆盖不足,需降低民众使用门槛
当前膏方价格普遍偏高,且尚未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这无疑增加了普通民众的使用成本,限制了其普及度。期望通过产学研各方协同发力,优化生产工艺、规模化采购药材以降低制备成本;同时推动相关政策完善,争取将临床刚需类膏方纳入医保报销体系,让这一祖国医学瑰宝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人吃得起、用得上的养生佳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