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二师战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战友网
查看: 2669|回复: 0

“地皮雄起”(二) 顺答马宁宁——“筑匣子”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5-2-24 20:51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admin 发表于 2009-2-27 16:25: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圣人教化说

    1、“食色性也”的言说:

       中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中国天下独尊的圣人——孔子,他在《礼记.礼云》中首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经典言说。他将人类吃喝的“饮食”与性爱的“男女”相提并论,将它们看作是人类食欲和性欲“大欲存”的生理本能与诉求。儒家的孟子继而有“食色性也”的说教,他简而要之地将“食”与“色”看作是人类的本性。

       作为读书人崇拜的偶像、 历代 君王统治的大旗——孔子,他“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言说,并非鼓励人们去随其生理需求的乱淫。恰恰相反,他的君子人格,劝导着人们去做一个正人君子;他的论语道说,不语“怪、力、乱、神”;他周游列国,宣传着他的仁义道德、伦理纲常,劝阻着君王们的荒淫。儒家的孟子更有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的做人告诫。

       应该说,儒家核心思想的“仁”,演绎了他仁者爱人、爱已及人的“泛众爱”;他仁者“爱人”的具体落实,就成为他以人为本的人道、人文、人性的世俗视野的观察,因而他重视人的本能、本性,道说出他们“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与“食色性也”的先知发掘。二千多年前儒家“食色性也”的人性本能发现,让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1908—1970)关于人类需求理论的“生理需求”论望尘莫及。

       但是,儒家“食色性也”并没有停留在对人类基本生理本能的揭示,它揭示的后面还隐藏它如下重要的含意:作为人类本能“饮食”与“男女”的食欲和性欲,它们互为滋生与形影不离,人们在享受人生吃喝玩乐“食”与“色”的欲望与追求的同时,还承担着生殖与繁衍华夏民族的历史使命与任务。

       这就是说,人们不能纯粹为了“食”与“色”去吃喝玩乐,人生理需求本能的“食”与“色”还承担着生儿育女、传种接代、光宗耀祖、香火不熄的使命。因而,每个从母体出来的人,都要好好地活下去,中途不要夭折,以待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如此,退可以修身齐家、成家立业、孝敬供养父母;进可以爱已及人、治国平天下。倘若不能爱身爱已而夭折早死、未成家立业、养儿育女,后继无人,那就是最大的“不孝”了,因为,在诸多的“不孝”中,是以“无后为大”的。

    2、“无后为大”的说教:

       儒家的孟子在《孟子?离娄上》说:人生在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这意是说:人不孝顺的事有很多,如果人没有后代就是最大的不孝。舜在没有告知自己父母的情况下就娶了老婆,按理说他是没有尽到做后辈的本分,但是舜担心着的是怕 “无后”, 所以君子认为舜虽然没有禀告自己父母但与禀告了是没有多大区别的,因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小道理服从了大道理。

       对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十三经注疏》注曰:“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说白了就是:做儿子的不顺从父母意思,违背父母的心意,陷害父母于不义,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拿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好好照顾自已,有病或早死,不能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在这三种不孝中, “无后”是最大的不孝。

       总之,儒家认为,人生在世,为人之子,要健康地活着,不能被夭折早死,要长大成人,成人后也不能光棍一个,要结婚娶媳,传宗接代,逢年过节,敬祭祖先,沿袭香火,尊宗追远;倘若夭折早死或光棍一个,就是“最大的不孝”,为人所不耻。这样,在儒家 “忠孝”为主题的封建时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就有了无上的魔力,为了不断后,中国的世家还是贫民,都无所不用其极,演义了维持血脉流传与千古不变的中国社会传奇,例如:
       楚地的百姓们骂人,最让对方心痛的一句话就是——让你家“断子绝孙”或“你这个断子绝孙的”!
       对于未婚的男女青年,让他们最脑火的一句话就是——叫你“打一辈子光棍”,让你“嫁不出”或“你这个嫁不出去的婆娘”!
       对于已婚的男女来说,最让他们头痛的是“不孕”,促使他们去—— “过继”、“借种”、“借腹”生子。
       对于那些尚未成年的,类似于苕头入脑的小槟榔们来说,最让他们伤心与恐慌的一句话就是—— “筑匣子”!

    3、“筑匣子”的威胁:

       前段时间,马宁宁要槟榔讲一讲楚地“出乌豆”与“筑匣子”的故事。楚人的“出乌豆”以后再谈,先顺题谈谈楚人的“筑匣子”。

       这“出乌豆”与“筑匣子”,是楚地长辈们咒骂自已子女的口头语,即使在现在的武汉,也能听到家长们咒骂子女“筑匣子”的。小时,我母亲常骂我“出乌豆”,但很少骂我“筑匣子”。与这个“筑匣子”的咒骂相当的,还有你这个“小筑棺材的”,你这个“小短阳寿”的等。

       何谓“筑匣子”?所谓“筑”,用湖北的话讲,就是“塞”,或“卯起(使劲地)往里塞”;所谓“匣子”,就是当地的百姓用几块劣质、陈旧的小木板用钉子钉成的不合规范的小棺材。这比我们在部队转业时找几块旧木板钉的箱子差多了。所以,“筑匣子”就是将那些“小短阳寿”的往不合规范的小棺材里使劲地“塞”,迁就“小匣子”而不迁就“小短阳寿”的,头身弯着。

       因此,这“筑匣子”的“卯起(使劲地)往里塞”的待遇,就是针对那些夭折早死而未成年的小孩们。他们不幸地夭折早死,死后不能享受成年人正常规格的棺材,还要“筑匣子”,筑了“匣子”后,还不能进入自家祖坟的葬地,而是随长辈们找个认为合适的地方埋掉。够惨吧,简直不当人看!

       凭什么这样?凭的就是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为你没有尽到人生“孝”的义务;为什么这样?为的是无嗣者为不孝之最,不孝的子孙岂能睡棺材、入祖坟地!。他们最终只能以乱草旧布裹身,塞进小木匣子,葬入乱山野岗,最后让豺狗嗅出来吃掉。

       我小时到山上放牛或打柴,经常在一些山坡野岗,看到这些“筑匣子”的被豺狗扒出来吃掉,在破布乱草之间留下一些破碎的小骨头与颅骨的惨境!可叹的是,听说“筑匣子”这种风俗,还在楚地黄孝一带落后的地方延续着。

    4、“小槟榔”的自救

       也许是中国圣人关于“食色性也”的经典言说,楚地的百姓们承接着千古以来的儒家遗训,他们有意或无意地身体力行,将养命的“食”与传种的“性”,潜移默化于他们的后人,如此的子子孙孙、前仆后继、永不歇息,最后才有那小槟榔们“地地皮”的“雄起”!养命的“地地皮”与传种的“鸭子硬”,诠释与解读着那千古道统的“食色性也”!

       也许是中国圣人关于“无后为大”的说教,中国的百姓们承接着千古以来的儒家遗训,他们以各种方式有意或无意地教化着自已的子孙:他们的第一要务是要生育既能养活自己、且能传种接代的——儿子,而且越多越好,一个独苗总让他们提心掉胆;第二要务是不能让自已的儿子夭折早死,千万不能出“乌豆”长麻子,长了麻子就娶不到媳妇;第三要务是读书,读书可做官,既能养自已,也能娶个好媳妇,儿女成群。

       这些“无后为大”的要务落实到小槟榔们头上,那就是他们传承下来的、进行自我教育的“地地皮雄起”的呼唤;他们在呼唤“爹爹婆婆”的同时,也在呼唤着自已。

       呼唤自已的什么?当然是——“鸭子硬”。“鸭子”在长辈们的视野里是什么?那就是——“本钱”!在他们眼里,生个儿子是自己的“本钱”!那小儿子下面的小鸡鸡,就是自己的“本钱”的“本钱”!小伢子看上去“本钱大”,就是他们的骄傲!

       记得三十年前,我与战友蔡和生(他养了两个姑娘)住在一起,他的母亲听说我得了个儿子,她老人家就到我家看我儿子。因是夏天,儿子四脚朝天地睡着,她老一进门看见我儿子的第一句话竟然是:“唉呀,好大的个本钱!”我至今还对她老人家这种别具一格赞美还忍笑不已。

       由此说来,小槟榔们昔日关于“地地皮雄起”的呼唤,是在有意无意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醒与自我暗示。这犹如昔日童子伢们背诵“三字经”,懂不懂也得背,在背中领悟,在背中学习;这犹如军人施行指示,懂也得施行、不懂也得施行;这更犹如初生的婴儿哇哇一声的落地,他们的一声哭叫,使他们的肺部扩张开来而开始呼吸,从此使他们获得生长与独立于人间的权利。因而,小槟榔们昔日关于“地地皮雄起”的呐喊,虽然承担着诸多的历史负担,但是,他们其所以呐喊的直接原因,很可能是那时隐时现、有形无形的威胁——“筑匣子”。
                                                    作者:槟榔

    138582138582 138582 [/img] ラ 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战友网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怀念战友|小黑屋|手机版|陆二师战友网 ( 京ICP备14052381-2号 )

    GMT+8, 2025-5-11 12:07 , Processed in 0.05985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