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二师战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战友网
查看: 2324|回复: 0

道听途说的法国(续) 作者--叶晖南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5-2-24 20:51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admin 发表于 2009-2-27 16:3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道听途说的法国(三)
    摩纳哥国家经营的奇迹
        摩纳哥可谓弹丸之地,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1公里,总面积2平方公里。却是全欧洲乃至全世界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两平方公里的土地一面临地中海,一面靠着山,是块不毛之地,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看起来贫瘠得不能再贫瘠的地方,聚集起了另人难以置信的财富,堪称世界奇迹。
    摩纳哥这块地方原来就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渔村,村民世世代代以捕鱼为生,生活谈不上富裕。中世纪之初,罗马帝国崩溃,在法国这片地方,建立了若干大公国。摩纳哥这块地方就是其中一个大公国的渔村。十三世纪,欧洲黑死病(鼠疫)大爆发,死了很多人,许多大公国的财政收入大大缩水。这个渔村的村长就乘机向大公国的国王提出要花钱买下一片土地,就是今天摩纳哥的两平方公里那一片,也就是他们自己的村庄。国王一看那地方除了山就是海岸,是块不毛之地,没什么价值,卖了这块地还可以收到一笔钱,于是就允诺了。这样村长就把他积攒下了的一笔钱买回来一个袖珍的国家,并给这个国家起名摩纳哥,国家虽然小得可怜,那也有首都,叫蒙特卡罗。国徽就是一张渔网的造型。村长当了国王,代代相袭,国家一贫如洗。但是这个国家却是欧洲第一个用钱买来的国家,又小得出奇,又没有任何资源,还没有重要战略价值,欧洲列强几百年来谁也没动过它,因为一来觉得这个小国好玩,二来觉得它没有任何价值,动它还要背上侵略的包袱,得不偿失。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摩纳哥依然是欧洲最为贫穷的国家。
        但是,到了1956年,情况开始出现变化。那年,摩纳哥年轻的国王应邀参加就在法国不远的地方举办的戛那电影节。在电影节上,他一眼就看上了当年非常走红的国际女影星葛丽丝(GRACE),便主动约她,就在第二次约会时,国王就向葛丽丝求婚。葛丽斯丝很吃惊,求婚的男人说起来是个国王,但实际上不过是一个村长而已。要让一个如日中天的国际影星下嫁给一个渔村的村长,看上去不可思议。不过,年轻美貌的葛丽死觉得这件事挺有趣,便欣然允诺。
        结婚之后,两个人齐心协力开始经营这个弹丸小国。经营什么呢?一块不毛的山地。他们首先想到了开赌场。欧洲各国都信奉天主教,不允许赌博。摩纳哥便乘虚而入,开了一家赌场,很受欢迎,附近几个国家的赌徒都到摩纳哥去,赌场的抽头是一大笔钱,还有一笔他们没有想到的,有赌场便沾黑,于是乎欧洲大量的黑钱就涌到摩纳哥银行里去洗。这样,这个原本贫穷的小国便捞到了第一桶金。
        不过,好景不长,到了六十年代,法国总统戴高乐不干了。大量的黑钱到摩纳哥去漂白,对法国的反黑反腐极为不利。戴高乐威胁摩纳哥国王,要他必须改变国家的银行体制,拒绝黑钱。总统甚至说别看几百年来没有人动过你们,如果要是不改变,我就动你。这可不得了,摩纳哥没有自己的军队和警察,皇宫的卫队和警察都是从法国雇来的,法国真要动它,简直不费吹灰之力。
        国王和王妃也意识到洗黑钱不好,就改变了政策。这时候,摩纳哥已经很富裕了,但他们并不满足,又琢磨新点子。国家起家很大程度上靠的是王妃在国家影坛上的知名度,顺着这个思路,他们看到戛那电影节每年都能给法国带来一笔丰厚的收入,比如在电影节明星入场的旁边有栋六七层的普通公寓楼,楼房的阳台被称为世界最昂贵的阳台,电影节期间各大电视台都要租这片阳台拍摄影星们入场的镜头,每个阳台可设四到五个机位,每个机位一天的租金相当于今天欧元一万五千欧元。就琢磨,在世界上比影星更有钱的是那些个歌星,于是他们就创办了一个蒙特卡罗金唱片奖,每年举办一次,吸引全世界的歌星前往,这笔收入是巨大的,国家捞到了第二桶金。
        这还没完,他们看到网球是贵族运动,又在网球赛上动脑筋,利用王妃的影响,创办了蒙特卡罗国际网球大赛。现在成为每年国际间重要的赛事,吸引球星和观众无数。第三桶金又到手。
        后面,他们再接再厉,看到国际赛事中F1汽车大奖赛是最为烧钱的运动,总算起来,一辆赛车奔一公里就要消耗掉数万乃至十数万美金。就努力搞了一个蒙特卡罗F1汽车大奖赛,现在也成为一个重要的世界级赛事。
        以上四个创意的每一项收入都不亚于一次奥运会的收入,而这国家的公民才区区几万人,其富裕程度可想而知。
        该满足了吧?没有!他们想到要大赚就得在富人身上打主意。人都有生老病死,富人也不例外。办全世界最豪华的医院,吸引世界富豪来看病,成了他们新的猎物。就这样,在摩纳哥建起了世界上最高档的医院,聘请世界最有名的大夫。由于诊金格外优厚,不愁他们不来。住最豪华的医院,享受最好的服务,有最棒的医生治病,那些大富豪们当然趋之若骛。特别是病入膏盲的富人更不惜一掷千金。目前,持摩纳哥护照的公民有三万人,而这个国家的病床有六万张。
        在今天,欧洲的富豪们没人把富克斯富人榜的排名当回事,他们把能够获得摩纳哥的护照作为一种荣耀。摩纳哥向外颁发护照有严格的标准,光富甲天下还不行,必须要有好的名声。只有世界级的知名人士,如大师级的科学家、艺术家和企业家才有此殊荣,摩纳哥发放护照也控制的非常严密,就发3万张,走一个人补一张。拥有摩纳哥的护照成为一种非凡荣耀的象征,世界名人和富豪们因此竞相争取。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拥有一张摩纳哥的护照,但就发给他一个人,其夫人子女都没有。如果他去世了,也不遗传。他在摩纳哥买了好几栋豪华别墅,每年邀请他最好的朋友到摩纳哥聚会,届时,一人住一栋。
        在欧洲有一种现象,但凡土地贫瘠,自然条件不好的国家或地区,都是最富或较富的地区。这就是穷则思变的道理,自然条件不好,生存受到威胁,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调动起来,因地制宜想办法经营。摩纳哥如此,列支敦士登如此,荷兰也是如此,荷兰的人口密度比我们国家还大,现在依然在鼓励生育。它的自然条件不太好,多山,少耕地。没有土地就围海造地,当今开满鲜花的土地下面,挖下去不到二尺就是盐碱,但他们就是培育出了不怕盐碱的郁金香花。还有荷兰的山,原本是石头山,现在却长满了参天大树,我们林业部门去考察,发现那山上的土层仅仅15公分厚,按照我们国家的标准,不够30公分厚的土层是不能种树的。但人家就种出来了。于是我们就引进他们的树种,但照样长不出来。他们说得自己培育出适合自己土地的品种,简单的引进行不通。还有草种也是这样,在北欧和加拿大,零下20度,草还是绿的,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天不到零下20度,就把他们的草引入,结果到了冬天照样枯黄。荷兰说他们的经验就是与天斗,与地斗,就是不与人斗,几百年下来就建成了今天的样子。至于种树还没有那么长,二战结束后,恢复家园需要大量的木材,把树都砍光了,然后再种,到现在,又是满山郁郁葱葱。
        法国的第戎一带,土质不好,种不出庄稼,他们就想到了种葡萄,酿酒。现在成了法国著名的葡萄酒生产基地,人均收入高于法国其他地区。
        瑞士,一个被欧洲评价不高的国家
        在一般中国人的眼中,瑞士这个国家人杰地灵,社会和谐,政治稳定,是个非常理想的国家。但欧洲人可不这么看,在欧洲对瑞士的评价负面的多于正面的。
        瑞士是一个欧洲的内陆国家,在历史上算是不太开化的一族。过去欧洲人对瑞士人的普遍看法是土气、朴实、忠诚。因为他们没有别的本事,就是傻憨傻厚,忠心不二,所以各个王国的皇家卫队往往征召瑞士人去。欧洲王室看中他们的是没有什么文化,也没有别的想法,只是一味的忠于职守。就为这个,各国的皇帝不用担心他们会造反。法国大革命时期,群众进攻王宫,由147名瑞士人组成的皇宫卫队全部战死在自己的岗位上,没有一个人投降、逃跑或反叛,可见其忠。
        瑞士的手表世界闻名,但机芯的关键部件是在法国北部的一个地方生产的,他们只是拿去组装。瑞士人踏实,心不二用,所以组装调试的钟表精准。但这还不能使他们真正大富,他们国家发的是不义之财。瑞士是永久中立国,可在二战期间他们在暗中帮助德国纳粹。当时盟军对德国施行了海上封锁,掐死了德国战略物资的输入通道。德国就请瑞士帮忙,在它的国家注册一个外贸公司,运进战略物资,然后转手给德国,这让盟国很棘手。作为回报,德国把数额巨大的金钱存入了瑞士银行。这些钱基本是从原来富有的犹太人那里抢来的,是脏钱。因为数量太大,当时的瑞士根本没有一家银行能够运作这样大数额的资金,只好临时把原来那些小得就像我们农村信用社那样的银行集中起来,结成瑞士国家银行。瑞士知道这笔巨额的钞票黑,便立下一个铁律,瑞士银行不允许查账。二战结束,德国战败,犹太人被杀了很多,留下来的人也无法追查以前的财政去向,这样,瑞士就发了。
        因为瑞士银行的规矩,战后直到现在,各国的黑钱,包括贩毒、洗钱、贪官的脏款都往瑞士银行存,存进去就保险了。如果没有瑞士银行的庇护,世界犯罪和官僚贪污会减少很多。欧洲一直要求瑞士改变银行不准查账的做法,它不答应。它要加入欧盟,欧盟就提了这一条,它还是不松口,反正不加入也无所谓。因此,在欧盟的眼里,瑞士是个利己主义的国家,不道德的国家。
        今天的欧洲政治家,不论是国家领导人还是各政党的领袖,决没有戴瑞士手表的人,他们认为戴瑞士手表丧失人格。
        欧盟的起源
        今天的欧盟各国国家日趋统一,他们使用同一种货币,有统一的议会,用同一种声音在世界上说话(指外交政策)将来还会组建统一指挥的,不同于北约的军队。欧洲人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劫难,从中悟到了许多惨痛的教训,一些持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首先想到了如何在人类社会中永久地消灭战争,让世界走向大同。当然,这太难了,世界之大,民族之多,信仰不同,历史纠纷等等都很难让大家走到一起来。那么,能不能让现在文明的发源地欧洲先统一起来,让欧洲永远不再有战争?
        法国人最先想到了这一问题。法国是一个思想和社会实践都走在前头的国家,世界最早的社会主义思想,即空想社会主义就诞生在这里,并有人付诸实践。第一次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巴黎公社也在这里。为了维护法国的大一统,法国宣布在国内不再有民族区分,不论你是什么肤色,什么信仰,什么种族,来到法国,就是法国人,只有法兰西,没有民族区分。欧盟的想法也萌生在法国。
        战后,各个国家都成了一片废墟,恢复国家的建设需要大量的钢铁,但由于战争的破坏,各国的钢铁工业都受到重创,为了调节市场,更加有效地支援重建,当时欧洲的主要钢铁企业自发地想到了联合经营,取长补短。这样,几个欧洲钢铁大国德、比(利时)卢(森堡)、法的钢铁企业就组成了一个联合体,在战后的重建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这件事启发了知识分子,他们想到,既然两次大战结下仇的法、德两国钢铁企业能够走到一起,国家为什么不能?有一个学者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写了一篇论文,阐述了欧盟的想法。这一想法在法国学术界获得广泛的关注。
        到六十年代,法国政府也开始关注这件事,向各国发出倡议。德国响应的比较快,其他各国也纷纷响应,只有英国犹豫了一段时间,后来也同意了。以后就进入了实质性谈判的阶段,谈得很艰苦,很细致,很漫长。最终通过三个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把整个欧洲,主要先是西欧统一起来。
        现在,欧盟用一个声音向外讲话。我们应该注意,很多时候,某个国家的领导人发表的言论,我们还习惯于认为那是一个国家的观点,其实现在已经变了,在许多情况下,一个国家领导人讲的话就代表整个欧盟的声音。
        对外用一个声音不容易,对内则更难。比如现在是欧盟时代了,相当一个统一的大邦联国家,那如何评价过去的历史,特别是几个大国之间都曾经发生过惨烈的战争。欧盟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历史观,这是很难做到的,但欧洲人还是在做。集中法国、英国、德国等各国的历史学家,一起讨论如何看待历史上的战争和一切问题,这里免不了要吵架,但终归会找到一个客观平衡的支点。然后,就写进统一的教科书,教育后代,永不再在欧洲打仗。
    道听途说的法国(四)
    法国的教育
        法国非常重视教育,它的教育有两个系统,普通教育和精英教育。
    普通教育是针对每一个法国人的。他们认为,教育是改变一个人命运,消灭贫富差距,消灭阶级的基础。一个人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能够通过教育改变一切。
        普及教育带有强制性,一个人从出生长到三岁,就要入学了,在法国,没有幼儿园和小学之分,他们是一贯制。因为在法国受教育到高中是国家提供经费,所以,每个家庭的家长到了孩子三岁的时候必须送孩子上学,如果不送,那国家将剥夺父母的监护权,把孩子送到孤儿院,由国家抚养并接受教育,当然,这样的事情极少发生。高中毕业文凭是一个法国人进入社会门坎的通行证,如果你没有,就不可能在法国立足,任何单位、企业也不能雇佣。完成了高中的教育,国家的相关部门就给你出一个证书,这时,你可以去工作,也可以上大学。
    他们的大学很容易上,只要你想上,人人都行。与我们考大学类似,你可以报若干志愿,第一、第二、第三,假如一个都没有考上,也不要紧,国家可给你推荐其他相关的大学,推荐几个,你总有选择。不过可不是人人都能从大学里毕业出来,宽进严出是一般的规则。在法国的大学读书并不轻松,大约只有一半不到的人能够最后读完大学。淘汰下来的大学生还可以选择继续上职业学校学手艺,或直接找工作。法国人有个科学的统计,在人群当中,大约有70%的人是喜欢动手的工作,有30%的人喜欢动脑的工作,经过高中、大学淘汰,剩下的大学毕业生大约刚好是年轻人的30%。
    法国是个讲平等的国家,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教育孩子人人平等。在学校,孩子入学时是不允许填写家长职务和身份的,老师也决不允许打听。学生家长只留下电话和地址,别的什么都不留。由于偶然的原因,老师是有可能知道家长的身份或社会地位,因为住址往往能看出一个人的地位,城市里总有一些高尚社区,地址会揭示家庭的社会地位。即便如此,老师也得保密,决不能说出去,否则违法。
        在法国的学校学习,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参观博物馆、图书馆、游览市容都是正式课程之一。我们一行就多次看到老师带着孩子参观国家图书馆、档案馆、美术馆,
    游览赛纳河等。课程的编排也很人性和科学。在法国,小学生一周上四天半的课。周一、周二上课,周三放假。法国教育部门认为小孩子天性爱玩,连续上课不利于身心健康,于是中间休息上一天,让孩子放松一下。周四、周五接着上课,周六再上半天。为什么周六上半天?也很讲究,周六父母休息了,但他们要打扫卫生,采购下一周食品等等一系列的家务要干,孩子在家会牵扯至少一个大人的精力。所以这半天由社会来带孩子,让家长高效地做好家务。
        法国人认为他们的社会制度是社会主义的,而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平等和公正,教育的平等是第一步。在法国,学校没有排位,没有好坏之分。所有的教学设施都是好的,老师也是敬业的,并且经常交流。在法国的学校,你绝对看不到高低贵贱之分。他们对中国学校的排名非常不理解,人为地排名就是人为地制造不平等,这与社会主义的原则背道而驰。
        法国的精英教育可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在他们国家,一个公务员无论怎样努力,最后的职务只能干到处长这个职位。而局长以上的职务,必须是从精英学校里培养出来的人,他们一毕业就担任副局长以上的职务。
        在一般的情况下,精英学校录取的学生是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再考取的,也有从高中毕业后直接考入精英学校,一口气学七年,过五关斩六将,出来就是院士学位,局长职务。给我们授课的一位法军档案局长就是这样的精英一族。他们这一类,高中毕业时肯定是人尖,法国全国只有高中有一次全国性的统考,高分过关后,他们要上两年的预科,二年读完所有本科的课程,然后送到精英大学去学习,学习的地方不一定在一所城市,也可能经常换地方。我们有人有疑问,一个读了那么多年书的人,毫无实践经验,能胜任局长职务吗?回答有两个方面,一、学的就是实践中怎么干的课程,二、干力气活是处以下人的事,局以上更重要的是出思想,有前瞻意识。在法国最累的是处长。
        还有一种是工作了几年的人,年龄不满25岁,也可以去考,录取率为3000分之25,进入学校学习后还不断地淘汰,四年后,入学的人只有11-12%的学生毕业,出来的可以说是真正的人精。
        精英学校分为三类:国家行政学院、政治科学大学、综合技术学院。军队有自己的系统。
        国家行政学院培养的是局到省级,副部级干部。正部以上的干部是各政党在选举后根据得票的权重来任命的。因此他不一定是专家,是政治产物。副部长则一定是专家。
        政治科学大学就是培养各党派的政治领袖,我们可以理解为公共党校。它不属于任何政党,在校学习期间,也不允许表露任何政党倾向。毕业了,你自愿加入任何政党为其服务。学习的科目都与参政有关,如政治、历史、法律、国际关系等。总之,要学会作为一个政党领袖要具备的一切品质,如怎样进行电视辩论,怎样对付群众中的反对派扔臭鸡蛋,怎样在遭到围攻时保持风度等。有一种现象,在不同党派的辩论中,两个政党领袖争得你死我活,但私下里他们却是好朋友,因为都是同学。政党归政党,朋友归朋友。
        综合技术学院是培养技术干部管理人材的。如农业、铁路、能源部的副部长。学制四年,两年学技术专业,两年学管理,出来的人不仅要懂得技术,也要懂得管理,一旦危机出现,知道如何救援,如何应对媒体等等。这样的培养就避免了外行领导内行的困境,也避免了专家不懂管理的尴尬。
        要通过精英学校的毕业考试非常难,要读很多书,掌握许多知识和本领,还要有一付好身板。在法国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政治家,政党领袖连续辩论十几个小时,依然精神抖擞,大选期间每天睡两三个小时,连续十几天干下来见不到一丝的疲倦。在学校,一些人就是因为身体顶不住而被刷下去的。校内经常组织考试,上来就是9个考官。其中有两个是精神病学专家,专门考察你在高度紧张时的精神状态,其他的人轮番提问,问题都是很不好应对的。如:你是一个艾滋病患者,你去投健康保险,遭到拒绝,你怎么办?这要求你有相当厚实的法律知识,医学知识,应变能力,还要有个人的魅力。接下来考官可能又问,如果你是政治家,你怎么处理这个问题?这又要求你有全局观念,从执政或竞选的角度去解决一个棘手的问题。一场考试长达5个小时,中间会有考官不断地打断你的答辩,插入一些相关的或不相关的问题,看你如何对付,还看你原来的思维逻辑会不会被干扰、阻断或拐弯。5个小时下来,辩者对答如流,不出破绽,并且依旧精神百倍,才算过关。难度可想而知。不过法国人自己也说,这种办法不能说一点弊端也没有,还是有人情在里面的,老帅对自己钟爱的学生总会留点情,既然是口试就没有标准答案,考官掌握的度中有人情分。
        即便如此,并不在总体上影响学生的质量,从这些学校出来的学生个个都是精英,一旦完成学业,不论出身贵贱,职务全是空降的,直接被任命到局、副部级的工作岗位上。没有位置怎么办,国家养着,先到各地或各部门去实习调研,一有空缺就补上。
        这一套精英教育从法国大革命后就有了,世界独一无二。为什么要搞精英教育?法国人认为管理国家的高层人员要的不是经验和劳作,而是思想、思路,要有远大的目光,这些都得靠科学严格的教育。
        有意思的是法国人认为世界上有三种教育制度最先进,一个是他们法国的教育制度,一个是古埃及的教育制度,他们培养的人都是文武双全,第三个是中国的科举制度,在国外被认为是最先进的东西,在我们国内早已被当成垃圾扫掉了。
        三个时髦词汇的歧义
        左岸。在中国,左岸这个词多见于房地产项目和娱乐场所,如左岸公寓,左岸公社,左岸社区、左岸俱乐部等。什么是左岸?真正知道的人并不多,反正就把它理解为高档、时髦。   
    左岸起源于巴黎。赛纳河自东向西流入巴黎市,在市中心一带,过去居住在赛纳河
    左侧的人多为知识分子,艺术大师,管理国家的精英。在右岸,则是王公贵族的居住场所。巴黎有这样的说法:左岸有脑,右岸有钱。
        现在法国人眼中的左岸代表的是智慧和高雅,而不是简单的高档或高贵。但如果说到思想,比如你在表达了一段你的思想之后,别人说你的想法挺左岸的,这并不是说你的思想前瞻,而是说你的思想正统并略见保守。因为生活在巴黎左岸的人多年一直保持着较为正统的道德观,衣着服饰也较为保守,生活观也不追求新潮。
        布尔乔亚。布尔乔亚在中国的解释就是资产阶级,小布尔乔亚就是小资产阶级。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就有知识分子在传播这个词,中共那批从苏联留学归来的干部更是把这个词反复用于批判党内的不同意见者,今天网上流行的“小布”是小布尔乔亚的简称,依然是小资产阶级概念的延伸,意为白领。
        这与布尔乔亚的原意差别就大了。布尔乔亚这个词来自法语,法国中部有个城市叫布尔日,“布尔”在法语中就是小城镇的意思,“乔亚”就是居民。如果直译,布尔乔亚就是小城镇的居民。但在法国布尔乔亚的原意并不是指的一般城镇中的居民,它是指住在小镇子上的地主,更确切点说是大一点的,不干活的地主。与资产阶级完全不同。今天法国人要是说到布尔乔亚,就是土财主的意思。如果说到人的思想,就是保守、循规蹈矩的人,跟我们的意思彻底倒了过来。
        浪漫。我们现在说到浪漫,最多地说是男女之间的情怀,也用于一个超越现实,有点不切实际的想法。
        浪漫这一词是从“罗马”一词的谐音中演化而来。在古代,整个欧洲为罗马统治,罗马人给欧洲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奢华的生活方式。所以一提到罗马,人们就会想到高人一等。所以在今天,在欧洲人那里,“浪漫”一词指的是前卫,先进,时尚,走在前面的意思。
       
    道听途说的法国(五)
       离婚的高昂代价
        都说法国人风流,但法国人很重视家庭,更重视婚姻中的道德。一旦家庭破裂,如果需要,司法部门就介入,通过调查,分清是非和责任,并给出权重比例,这对家庭财产分割有重要意义。
        假如责任完全在某一方,责任方可就惨了。受害方可以提出更多权力要求,如子女抚养,财产分割等等,还有一条挺特别,就是金钱的补偿。假设,一个家庭解体,原因是男方在外面有了第三者。女方提出离婚,经确认,提出赔偿。男方每月收入四千欧元,女方收入两千欧元,赔偿的分配就是男方拿出一千欧元赔给女方,使两个人的收入完全一样。只要这个女的不结婚,男方就得一直赔下去。不光如此,男的人死了,他如果和后来的女人生有孩子,那孩子还得替父亲赔偿。除非女人再嫁或去世,否则,赔偿永远有效。当然,如果女方是责任方也是一样的。
        在法国,离婚不是闹着玩的,为躲避责任,许多中产阶级不结婚。婚前是股份公司大股东的,则结婚要特别小心,弄不好,一个离婚把整个公司搞垮。他们在结婚前都小心翼翼地把财产分割清楚,做婚前财产协议。
        在法国,同性恋婚姻大量存在,而且在名人中几乎成风。法国电视台的名主播中,有近三分之一人同性恋。不少人还组建了家庭。对这件事,司法部怎么应对?同意他们作为合法婚姻,就完全违背了天主教义,不承认他们的婚姻,又会同样遇到诸如家庭减税,离婚财产分割等等司法纠纷。法国采取了不立法的办法。不立法就是没有在司法上完全承认,同时又默认这种婚姻不是非法。如遇离婚,按正常婚姻的司法规定处理。
        还有对待妓女,也不立法,省去司法麻烦。立法禁娼,你就得认真执法,抓了人又不好处理,索性不立法。现在欧洲人越来越人性,过去叫她们妓女觉得不够尊重,改叫性工作者,现在觉得这也不好,就叫社会工作者,或干脆叫人道工作者。
        法国人品葡萄酒
        法国人酷爱饮葡萄酒,也非常讲究。科学证明葡萄里有抗氧化的物质,防衰老。因为全民饮葡萄酒,在法国很少有人得心血管疾病的。葡萄酒也是年份越久品质越好,但如果从保健的角度衡量,则窖藏2-3年的葡萄酒为最佳。
        葡萄酒分为三种,白、粉红、红。以红葡萄酒最好。但也要看如何配餐。他们认为葡萄酒不仅美味,而且助消化,吃烤肉要配白葡萄酒,吃红肉要配粉红葡萄酒,吃最难于消化的鸭肉则配红葡萄酒。
        在饮葡萄酒前要把密封的葡萄酒事先打开瓶塞,倒入玻璃器皿中3-4小时,名曰醒酒。醒过的酒香气才能更充分地挥发出来。如何饮是四步曲,第一步,看挂杯,把倒入杯中的葡萄酒举到灯下,晃一晃,看酒挂杯的情况,行话叫观酒裙,酒挂在杯壁上越明显,时间越长越好,这说明酒醇。第二步,深闻,把鼻子伸到杯中,用力吸气,闻透酒香。第三步,嘬酒香,小含一口酒,低头,张嘴,吸气,让酒香充满整个口腔。第四步,缓咽,有点像漱口一样,让酒沾满整个口腔后再缓缓下咽。法国人认为这样才把酒的全部精髓品足了。
        喝酒的温度也有讲究,白、粉红酒,12度为益,因此端杯子时手只能挺杯底。红葡萄酒最益18度,杯体要握在手中,加点温。
        如此这般,喝的真是一种文化,非常典型的过程文化。
        卖假货所受的惩罚
        在法国的商店里,没有假货,因为如果卖假货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大到无人能够承受。
        法国法律规定,一旦出售假货被告发,经鉴定核实,随之而来的是先罚没,后坐牢。首先罚没的力度就让卖假者受不了,除没收所有假货外,还要处以相当所有假货价值174倍的罚款。这一个处罚就足以让卖假者倾家荡产。罚完了还要坐牢,有期徒刑8年。这还不算完,出了大狱,还有8年的时间不得担任任何工商业实体的法人。这样一来,只要是神经正常的人,不用算计,也懂得干卖假货的勾当绝对是得不偿失的,没有人去干那种傻事。
    在经济转型期间法国的人性化政策   
    1973年,第三世界产油国为了抵制西方的剥削压迫,曾经联合起来,削减产量,致使全世界爆发了一场石油危机。法国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现在的油价和矿石价格其实非常低,而地球上所有的矿藏正在面临着一步步的枯竭。为了能长久保持国内的发展,有必要关闭本国的矿山,封闭海上油田,把能源和工业原材料作为战略储备存着,利用国际的低油价,低矿价,先挖别人的资源发展自己。
        国策好定,实施艰难,要封闭那么多的大型企业,又要保证国家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的稳定,需要大量细致的工作,首先是保证那些将要封闭企业的工人的工作,不能出现失业,不能影响工人的生活。
        怎么做?法国当局经过大量的调研,出台了第一个方案,所有被封闭的企业职工按年龄分为两档,50岁以上为一档,考虑到他们离退休的年龄已经不太远,封闭矿山或油井又有许多维护工作要做,这一部分人就不离开企业了,原地做封闭维护工作,一直做到60岁退休为止。到他们全部退休,这个企业也就最后从法律上中止了。50以下的人为另一档,由国家双包,首先是包职业培训,按个人的兴趣或意向,国家办新的职业培训学校,包教包会。第二个包就是包找到新的工作,而这个新的工作必须是工资不低于过去的水平。
        这样一个方案下来,按说很人性化了,大家应该满意了吧。可是一公布,下面乱成一团,有的年轻人坚决不离开原来的矿山,有的50以上的人却要求新的工作。经过研究,政府又出台了第二个方案,任何人都可以任意选择一个去向。这样,总共二十多万的人进行了登记,根据登记结果,法国制定相关的法律以确保每一个人的利益不受侵犯。在这当中就有一个小伙子,时年28岁,坚决不离开矿山,法国为他一个人立了法,他服务的那座矿井,要到32年以后才能最后关闭。这个矿井是这两年才关闭的,也就是说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直到最近一两年法国才最终完成了这次大调整。
        当局还意识到由于许多矿工家庭是祖祖辈辈都在矿上干活的,他们一下子受不了,可能会有人自杀。就事先派出了大批心理学家深入到工人家庭中做工作,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叫心理介入。做了许多这样的工作,结果在最后仍然有7个家庭集体自杀了。
        怎样对待这些因为不满国家政策调整的自杀者,法国政府的做法是为他们立了一个纪念碑,把他们树立为国家英雄,认为他们是为国家的改革做出了牺牲。
       
        此稿仅凭记忆,没有核对录音,肯定有不准的地方。尚缺法国的税收制度,法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和鼓励生育的政策等部分,没有时间写了

    138583138583 138583 [/img] ┕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战友网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怀念战友|小黑屋|手机版|陆二师战友网 ( 京ICP备14052381-2号 )

    GMT+8, 2025-5-12 05:43 , Processed in 0.06409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