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张健 于 2025-6-23 16:45 编辑
作者 / 黄海茵(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 编辑 / 张健
【前言】 近年来,肺部结节的发生率持续居高不下,已成为临床常见的医学问题。这一现象既反映了我国胸部CT等医学检查技术的进步,使更多微小病灶得以发现,也凸显了其对人群健康的潜在威胁——不仅可能进展为恶性病变,还会显著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黄海茵主任医师在三甲中西医结合医院主持肺结节多学科联合门诊已逾十年,深感肺部结节的妥善诊治,不仅需要多学科知识的整合、丰富的临床经验支撑,更需严谨细致的诊疗作风与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一、肺结节与肺癌:早期识别的临床意义
提及肺结节,公众往往首先联想到肺癌。据2022年权威数据显示,我国肺癌新发病例数已增至106.06万,死亡例数达73.3万,且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错失根治性治疗时机。事实上,肺癌的发生多始于微小的肺结节,因此,及时识别恶性肺结节、实现肺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是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改善预后的关键。
需要明确的是,恶性结节在肺结节中占比相对较低,绝大多数为良性病变。临床对肺结节的分类与严重程度评估,通常从单发/多发、大小、密度(实性、纯磨玻璃、混杂磨玻璃)、形态(分叶、毛刺、胸膜牵拉等)等维度综合判断,相关医学资料已作详细阐述。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当下推崇的AI智能识别系统,也仅能作为辅助工具,无法替代临床医师的综合判断与诊疗责任。
二、临床诊治的重要环节:关注肺结节的动态演变
在肺结节诊治中,临床医师容易忽视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对结节动态变化的追踪与比较。这一疏忽可能导致误诊,进而引发治疗失当或延误最佳干预时机。以下结合临床遇治的典型案例展开分析:
(一)案例回顾:动态对比揭示炎性本质
2024年2月,一位60余岁男性患者因“左肺尖28×21mm不规则结节,邻近胸膜牵拉”就诊,多家医院诊断为“肺癌可能性大”,决定手术治疗。但患者在手术台上出现麻醉药过敏,转而来我院寻求中医治疗。进一步追问病史发现,患者于2023年10月11日曾行胸部CT检查,相同部位未见任何结节影。 关键分析:恶性肺结节通常难以在3个月内从无到有生长至2厘米以上。基于这一动态变化的对比,临床判断该结节更可能为炎性病变。治疗方案制定为:短期抗生素联合中药辨证治疗,3个月后复查。结果显示,左上肺结节明显吸收,CT明确提示为“炎性结节”,成功避免了不必要的有创治疗。 三、中西医结合视角:中医治疗的地位与实践路径
(一)整体调节的治疗理念
肺结节的治疗需要全局观,单纯依靠手术切除并非唯一路径。现代医学在肺结节药物治疗方面存在局限性,随访观察期的“治疗空窗”可能加剧患者心理负担,且术后新发结节的案例并不少见。中医学认为,肺结节的发生与外邪侵袭、机体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如肺气不足、肺失肃降、肝郁气滞、痰瘀互结等)密切相关。早期介入中医药辨证施治,可通过整体调节实现多重获益:促使结节缩小、降低密度,改善局部病灶;缓解咳嗽、胸闷等症状;调节体质,改善亚健康状态;减轻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以临床案例为例:一位安徽女性患者,右肺结节切除后左肺结节增大,二次手术病理均证实为腺癌;第二次术后1年,左肺另一结节再度增大。采用中药疏肝理气、化瘀散结治疗半年后,症状缓解,病灶稳定,2年随访未见进一步进展。
(二)辨证施治的具体方法与方药
1、治疗原则与证型辨治
中医治疗肺结节以“益气、化痰、散结”为基本法则,结合患者体质与中医证候(如气郁伤肺证、肝郁脾虚证、气虚血瘀证、痰瘀互结证等)辨证+辨病施治。即使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也可通过中医体质理论指导治疗。
2、常用中药与配伍
临床常用药物包括:黄芪、白术、茯苓、陈皮(益气健脾),贝母、制南星、(化痰散结),水蛭、莪术(活血化瘀),半枝莲、石见穿、金荞麦、连翘、龙葵(清热解毒),海藻、皂角刺(软坚散结)等。笔者经验表明,肿节风、猫爪草、蛇六谷等药物在散结消症方面亦有良效。
3、疗程与安全
治疗以3个月为1个疗程,多数患者1-3个月可见疗效,可根据病情持续多个疗程。临床观察显示,中药治疗肺结节安全性较高,未见明显毒副反应。考虑到中药的远期效应,可采用间断服药方式,以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并提高依从性。
【结语】
肺结节的诊治是一个需要多学科协作、融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优势的复杂临床问题。临床医师既要重视肺结节的影像学特征与动态变化,避免“唯影像论”的误诊误治,又要充分发挥中医整体调节的特色,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未来,进一步探索中西医结合在肺结节防治中的机制与路径,有望为提升肺结节诊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开辟新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