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二师战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战友网
查看: 4|回复: 0

《军歌嘹亮》06章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梁庚森 发表于 5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06章 秦淮河 护城商丘县  淮海战 历经在眼前
五句头:新训结束走商丘,
沿河哼曲水伴奏,
鸿雁传书想苏王,
气节崇高硬骨有,
我辈学习壮歌凑。
第1节 春风得意
蓝天波所喜爱的军歌中有《望星空》

……夜蒙蒙望星空,
我在寻找一颗星……

……即使我们永不能相逢,
星光依旧传深情……

过罢国庆节,新兵训练快结束的时候,一个星期天,蓝天波被批准到驻地附近的的商丘县去玩玩。星期天两顿饭,早9点一顿,到15点第二顿。吃过第一顿后,约好同行的邱金学突然变卦了,因为曾经去过的原因,不愿前往,打算好好补补觉后,再与喜欢打扑克牌的老乡痛痛快快地玩一场。他的这个决定,正好符合我这个喜欢“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的性格。四五个钟头的时间。赶早不赶晚。立马行动,走出营房,三步并作两步,像小跑似的,十来里的路程很快就到
商丘县隶属商丘市管辖。商丘,河南省地级市,简称商、宋代位于河南省东部,是重要的物资集散中心和中国东西部地区的衔接处。东临淮北、宿州县,西靠开封,北接菏泽,南襟周口、亳县。商丘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 、中国重要古都 。燧人氏在这里发明人工取火;炎帝朱襄氏、颛顼、帝喾先后在此建都。夏朝、商朝、周朝宋国、汉晋梁国、两宋、金朝等朝代均在此建都。商丘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两处世界文化遗产 ,享有“三商之源·华商之都”“两宋龙潜之地”之称 。芒砀山被誉为“汉兴之地”。东周华夏圣人文化圈、西汉梁园文学、北宋应天文学、明清雪苑文学均诞生于此。商丘也是一座红色城市,曾是淮海战役 、渡江战役两大总前委所在地。商丘古城集八卦城、水中城、城摞城三位一体。 商丘拥有不可移动文物1.6万多处。
商丘市所属商丘县,明清时称为归德府。当时府县同城,城南四十里是谷丘之地。绕城河水自宋开宝四年至康熙四年,决堤水流入县府城内有十数次之多。  
归德府城墙在原址筑土围城,于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竣工。城墙四面共有9座敌台,形制大小不一,西门向南的第一个马面呈半圆形建筑,其余皆呈凸出墙外马头形。城墙角各有一处角台,形制相同,大小不等。城墙上城垛口3600个。城墙外3.5米为护城河,宽处500米,窄处25米,水深1~5米,绕城一周。护城河外550米处的护城土堤,周长9公里,基宽20米,顶宽7米,高5米。1996年,中东古城归德府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商丘县归德古城内,是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文庙建筑,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至三十八年(公元1555年至1559年),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此讲学,后人为纪念孔子,就在此修建了文庙。归德府文庙位于商丘市第二高级中学老校区院内,前有畔池,并立有范仲淹的塑像。与全国其他各地文庙前殿后学(堂)布局不同的是,归德府文庙是唯一一座学堂建在大殿右侧的文庙,形成了左殿右学的独特建筑格局。
蓝天波对商丘市陌生,但对商丘县熟悉。在上中学的时候,看过清初作家孔尚任写的一部传奇文章《桃花扇》。说的是南京复社文人侯方域(朝宗)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反映了南明弘光王朝覆亡的历史,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悲剧的结局突破了才子佳人大团圆的传统模式,男女之情与兴亡之感都得到哲理性的升华。弘光皇帝起用阮大铖,他趁机陷害侯方域,迫使其投奔史可法,并强行将李香君许配他人,李香君坚决不从,撞头欲自尽未遂,血溅诗扇,侯方域的朋友杨龙友利用血点在扇中画出一树桃花。南明灭亡后,李香君入山出家。扬州陷落后侯方域逃回寻找李香君,最后也出家学道。书中的侯方域就是现在的商丘县,古时的归德府名人。
从历史课本之外的参考阅读,还清楚记得归德府在明代时人才辈出,有“满朝文武半江西,小小归德四尚书(沈鲤、宋纁、李天馥、李如华)”之说。明嘉靖以后至清初,归德古城内出过两位大学士(宰相)、五位尚书以及十几位侍郎、巡抚、吏卒、总兵、著名文人,"因此,官府、官宅建筑颇多。同时,这里还走出了哲学家、思想家、文艺理论家、吏部左侍郎吕坤,治理黄河的工部侍郎杨东明和收复失地、抗击倭寇、治理海疆的战略家、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袁可立,他们的思想及著作都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清代出了河洛大儒、修《明史》的历史学家文正公汤斌,以宋荦、侯方域为代表的雪苑文化风靡一时。由此《桃花扇》的诸多诗词、杂剧和小说等版本相继问世。
一九六三年的商丘市、县,刚从三年自然灾害中缓过一点劲儿来,人们的温饱还没有解决;盐碱、内涝、风沙等“三害”的余毒不时地仍在肆虐。但作为新兵的我除了训练有些紧张艰苦外吃穿等生活条件已是大大的改善。精神充沛,兴致勃勃的劲头十分旺盛。回忆着《桃花扇》的故事情节和归德府的辈出英才与浓重的人文历史……决心要在新兵训练结束,离开石坊院之前,将商丘县——古称归德府的名胜古迹与主要街道及百货商店浏览个够。然而时间仓促,只有“走马观花”了两个多小时。正应了唐朝著名诗人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观尽长安花。”蓝天波遗憾地小声哼吟着,声音最小,却被旁边的一位老者听到了,他扭头朝蓝天波慢条斯理地问:“解放军同志,你观尽了我们小县城里的什么‘花’了?”
蓝天波不好意思地回答:“老人家耳朵还是很灵的,我这么小的声音,你都听得到?”看老人有些儒雅风范,蓝天波心里真想请教一下他有关古归德府的情况,于是把老人扶到人少的僻静处说明心思。想不到老人家爽快地回答:“我就是县文化馆的,还专门研究过古城归德府的历史。你想知道什么,就尽管说吧。”

第2节  文馆学究
老人家端详了蓝天波一阵子又问“你没戴领章帽徽,是新兵吧?”
蓝天波点了点头接着说:“我参军前看过清初文人孔尚任的名著《桃花扇》,书中主要写的是明末南京城复社文人侯朝宗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其中说到主人公侯朝宗的原籍是现在商丘——古称归德府(宋朝也称为‘南京’)的人。这本书诗文并茂,情节生动,我很喜欢,现在还保存在老家。既然来到这里,一方面想多了解一下归德府的历史,另一方面也想弄明白两个‘南京’的疑虑?”
听蓝天波这么一说,老人家来了兴趣,眉色飞舞道:“没想到你们当兵的还有你这个年轻人关心俺县的历史文化呢?今天算是我老人遇上了少知己。走,到我家里去看看,一拐弯就是——”
真是如鱼得水,走进老人家里,首先看到的是迎面门墙上镌刻的宋代文人周麟之所写的民谣:

归德府[宋] 周麟之
归德府,四时坡池抱重阻。
阏伯之墟旧宋州,心为大火占星土。
昔我艺祖龙潜初,授銊此地开炎图。
录裳拜野休运启,王气郁郁云扶舆。
真人当天朝万宇,北望帝城天尺五。
舟车辐辏川涂交,尽说南京比三辅。
中兴天子膺赤符,又临此地登鸾车。
版图一失故地隔,坐使神州论虏区。
金杏园边春色早,连阡粟麦濉河道。
景物依然似昔时,只恨居民戴胡情。
民言我宋瀦仁深,况此旧名归德军。
於今府号袭前躅,不日中源当自复。
这个家里,简直就是古“归德”的一个小小博览室。应有尽有。遗憾的是仍然时间仓促,不能随心所欲,欣赏个全面。还得“走马观花”,只能浏览个概况。不过就凭自己不到二十岁的青春记忆力,也会弄懂个八九不离十。
走进室内,分宾主落座,老人家点支香烟,抽了一口,便滔滔不绝地讲述开来:
……那是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唐庄宗将宣武军改为归德军后,“归德”府才得其名。宋景德三年(1006年),宋真宗升宋州为应天府,应天府开始为京东东路路治,后为京东西路路治。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宋真宗升应天府为南京,建为陪都。建炎四年(金天会八年,1130年),金朝所扶持的伪齐皇帝刘豫将宋朝南京降为归德府。天眷元年(1138年),金朝领三省事宗磐、宗隽在朝廷专权,归德府古城外结左副元帅挞懒,将河南、陕西地归还给宋朝,那时南京(今商丘归德)也在其中,南宋复称南京应天府。绍兴十年(1140年)末,金兵重新占领南京(今商丘)。绍兴二年(1132年),金朝所扶持的伪齐皇帝刘豫将宋朝南京即商丘降为归德府,这是归德府设置的初期。金天兴元年(1232年)十二月,金哀宗迁都归德府,蒲察官奴发动归德政变。宋端平元年(1234年)六月末,其子才收复了宋太祖发迹之地南京(今商丘),赵葵担任应天府知府、南京留守。元代初元军攻陷宋朝南京,改称归德府。明代,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把归德府降府为州,隶属属开封府管辖。
明朝弘治年间发生的黄河水患致使归德府城被湮没于黄土之下。归德府城墙下,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商丘人民在原归德府古城原址附近破土动工重建古城,历时八载,于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基本竣工,之后又几经修补完善。直至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在城墙外约500米的圆周上筑起新的城郭,才形成城墙、城湖、城郭三位一体,形如"'古铜钱币'外圆内方"的独特格局。修建成的商丘古城城墙周长3.6公里,砖城内面积1.13平方公里,有东西南北四门,城内地势为龟背形,共有93条街道。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明世宗升州为府,属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清沿明制,仍为归德府。
老人家讲到这儿,不觉一声叹息:可惜民国二年(1913年),中华民国政府撤销设置将近八百年之久归德府。
叹息过后,老人家又来了兴致说:“1996年,商丘古城归德府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接着他又绘声绘色地描绘了一番文庙:归德府文庙坐落在商丘古城内,是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文庙建筑,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至三十八年(公元1555年至1559年),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此讲学,后人为纪念孔子,就在此修建了文庙。归德府文庙位于商丘市第二高级中学老校区院内,前有畔池,并立有范仲淹的塑像。与全国其他各地文庙前殿后学(堂)布局不同的是,归德府文庙是唯一一座学堂建在大殿右侧的文庙,形成了左殿右学的独特建筑格局……
老人家介绍到这里,堂屋的挂钟报时响了。蓝天波一看已是下午一点半了,便带着遗憾的心情向老人家告别。临走送给老人家四句顺口溜:
听老伯讲眉飞扬,
心里好像明灯亮,
原知归德一丁点,
现在脑海详细装。

第3节 淮海战役
此后,蓝天波被分配到部队所在地的商丘市,为了搞好军民关系,加强和培养对驻地的认知与民众的感情,部队首长带领战士们参观了商丘的名胜古迹。同时为了提高官兵的爱国主义思想,又组织参观了淮海战役纪念馆。
商丘淮海战役总前委暨中原野战军司令部旧址占地30亩、有房屋23间,共设三个展厅正堂和东西厢房展厅,大量的图片资料展示了淮海战役总前委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英雄气概和伟大智慧,表明了商丘战场在淮海战役中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其次是总前委会议室、警卫室、机要室等旧址及图片展览。展厅着重展示了总前委成立、战前态势、战役决策、战役实施、战役进程(战役的三个阶段发展脉络及重要相关决策部署)、战役影响,党和国家领导提词,以及淮海战役前、中、后期,党中央、中央军委、毛主席对淮海战役的指示精神
淮海战役总前敌委员司令部就设在张菜园村,之后的83天时间,邓小平、陈毅、刘伯承等人在张菜园村指挥了淮海战役第三阶段的战斗。[3]在商期间,总前委、司令部设张菜园,政治部设洪庄,后勤部设在商丘古城北的圣保罗医院。刘伯承、邓小平住周楼,其他机关和部队分散驻邻近20余村。 淮海战役结束后,中原野战军,淮海战役总前委改为渡江作战总前委,仍由刘伯承任野战军司令员,邓小平任总前委书记兼野战军政委。
当时,商丘是淮海战役支前总兵站,车站的站台上、仓库里到处是各种各样的支前物资,商丘火车站已经变成一座座的炮弹山、炸药山、粮食山、布匹山、服装山、军鞋山。看着眼前这堆积如山的支前物资,邓小平脸上绽开了笑容,正是由于后方的同志们想尽办法,保障了前线所需要的一切物资,才有了淮海战役的胜利啊!
刘伯承、陈毅去西柏坡向中央汇报工作尚未返回,粟裕、谭震林正在前线指挥围歼邱、李兵团的作战,邓小平一人坐镇总前委,既要指挥前方作战,处理各种电文、报告,又要总结淮海战役各项工作,部署中原野战军的休整、补充任务。

我国经历了八年的抗日战争,大小小的战役有很多,每一场战役都是惊心动魄,其中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
淮海战役,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军五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第二个战役
1948年下半年,国内形势愈发对国军不利,8月初,国民党在南京召开军事检讨会议,提出了东北求稳定,华北求巩固,在西北阻匪扩张,在华东华中加强进剿的战略。从下半年开始,国军开始实施重点防御,重兵坚守战略要点,编练强大机动兵团,造成共军对战略要点“吃不掉”,对增援兵团“嚼不烂”。
一个月后,中共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会议,确立了“由游击战争过渡到正规战争,建军五百万,歼敌五百个旅,五年左右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的任务。
9月间中共发起济南战役,攻克济南,这是中共首次攻克国军重兵设防的坚固城池,也宣示了重点防御计划的失败。在战役中,尽管蒋介石命令集结在徐州地区的国民党黄百韬、邱清泉、李弥三个兵团北上解围,但摄于中共华东野战军的强大阻援部队,三个兵团17万余人,在华野阻援打援部队阵地前面徘徊,直至济南城破,黄、李两兵团尚未集结完毕 。新华社在1948年10月24日播发了济南战役的战果:毙伤国民党军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其中将官23人,战场起义2万余人,缴获辎重弹药无数 。美联社对此评论:“自今而后,共产党要到何处,就到何处,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没有什么阻挡了 。
济南攻克后,菏泽、临沂、烟台等地国军纷纷弃城,山东境内只剩除青岛等少数据点,使得共军南下作战再无负担,同时,鉴于邱黄李三兵团的犹豫,由此,当济南城内巷战仍在激烈进行,粟裕就于1948年9月24日7时发电报给中共中央军委,“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中共中央军委经过慎重考虑,于1948年9月25日19时复电,同意粟裕的建议:“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淮海战役其实是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伤亡最重、影响最为深远的战役,是国共双方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决战,从战略上讲,指挥者是毛泽东和蒋介石。虽然,两人并未参与前线具体部署,但是如此巨大规模的决战,都是两人进行决策后的结果,前方即使是方面军的司令也没有进行这种最终决战的决定权,而且最重要的决策,比如黄维兵团加入战场,杜聿明前进指挥部改变计划停止西进,攻占宿县都是两个最高领导人的决策,对于战局有着深刻的影响,此外蒋介石还多次插手指挥,造成局势复杂化和国军的被动,所以战略上指挥者是毛泽东和蒋介石。
毛主席为了给予前方将领足够的处置权,并协调两支野战军,成立了淮海战役总前委。名义上战役指挥由总前委负责,总前委拥有可以先斩后奏的权力,战局紧急时可以不上报立即做出决策。总前委一共5人,分别是邓小平、陈毅、粟裕、刘伯承、谭震林。名义上5个人都是战役的实际指挥者,只是分工不同。总前委书记由邓小平担任,总前委协调两支野战军,并具有最高决断权
但是实际上总前委5人,只在战役第三阶段会面过一次,留下了那张著名的照片。在实际前线指挥中发挥作用并不很大,我个人觉得,最主要的两个战役指挥者是:粟裕、刘伯承。
粟裕是华东野战军代司令,陈毅在中原野战军,粟裕实际上是华东野战军最高指挥官,淮海战役80%的歼敌任务是由华野完成的,所以粟裕毫无疑问是前线主要指挥者之一。
刘伯承貌似往往被忽略,中野虽然歼敌较少,但是是实力所决定的。中野自从挺近大别山之后,路过黄泛区丢弃了所有重武器,进入华中后又被黄维兵团、白崇禧集团追着碾,实力受挫不少,所以在淮海战役前队伍规模和武器装备远远不如华野,但是发挥作用并不小:首先,先出击徐州西面,分散注意力,为歼击黄百韬兵团提供条件;随后,也是淮海战役最为重要的神来之笔——攻占宿县!切断了徐州和南京的联系,为日后歼灭战进行铺垫,也迫使蒋介石从华中掉来最后的王牌——十八军为基础的十二兵团,从小淮海打成了大淮海。最后,双堆集包围黄维,阻击李延年和刘汝明兵团北进。实际上,中野发挥的作用不比华野小,然而受到装备、人员的限制,战果远远不如华野。
陈毅在中野实际协调两大野战军,邓小平和谭震林负责政治工作,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也是前线主要指挥者,但是在军事指挥据决策上,貌似发挥的作用不如前两者那么大而已,但是仍然是重要的军事决策人之一。
所以,综上所述,淮海战役战略面决策者是毛泽东以及中央军委,战术指挥层面由邓小平任书记的总前委负责,主要是军事负责人是粟裕、刘伯承。
国民党军队当时有可能实现的真对徐蚌战场的方案里,结果最为理想的应该是杜聿明在从葫芦岛调回徐州后提出的方案。既然问题是淮海战役失败后的发展,那这里就假设杜的徐蚌会战方案所提的各目标均能实现。
首先,以李弥兵团扼守徐州,邱清泉、孙元良两个兵团自徐州向西突袭中野主力。自蚌埠北进的李延年、刘汝明兵团需夺取宿县、打通南段交通线、牵制当面的华野南线阻援部队以保障邱、孙兵团歼灭中野已展开的六个纵队,解黄维兵团之围。【这第一步是很有希望能实现的,中野已在双堆集外围展开,在邱、孙两个兵团与黄维兵团夹击之下,即使不被全歼,也不可能全身而退。退一步讲,无论如何可解黄维兵团之围。这在时间、救援的兵力、黄维兵团自身战斗力上都是能达到的。变数在于中野遭受的损失有多大。】
随后,邱、孙兵团需要迅速回击徐州以东,李弥兵团应提前出击。因第七兵团已经被围困多日,李及邱兵团必须迅速突破碾庄以西的华野阻击阵地,逼迫华野撤围。【但是这第二步几乎不可能实现:一方面是邱、孙兵团很大概率无法即时赶回徐州,即使中野主力与配属的华野部队一击即溃,邱、孙、黄兵团也不可能放心大胆地回徐州。另一方面,徐东阻击战之中的现实情况是邱李兵团即使在直接依托徐州向东攻击尚且未能突破华野的阻击阵地,那么按照杜聿明的方案在与中野交战且经过十数日的长途奔袭后,战斗力绝对不可能超过原有水平。也就是说邱、孙兵团应无法及时赶到徐东地区;就算赶到了,若华野部署不变,也打不通。不过,很有可能杜聿明的方案的潜台词本就是牺牲第七兵团,以实现保住嫡系的黄维兵团并重创中野主力与华野南线若干纵队这一有限的战役目的的。陈诚或许会支持,但是刘峙至少不愿意承担这个责任,所以不愿意执行这个方案。】仍然假设这一步可以实现,邱、李兵团突破阻击阵地,迫使华野放弃围歼第七兵团,撤回鲁南地区,与豫东战役的结局类似。杜聿明在济南战役时不增援王耀武虽是明智的,但不是没有代价:因为济南王耀武部已被歼灭,共军在北线有宽广腹地,故华野较中野回旋余地大。而中野会遭受非常大的损失,残部若可突围,或退至陇海路以北,或在鄂豫皖地区打游击,无法再影响战争进程。
此时,徐州剿总可以依托津浦路进行攻势防御,此为何应钦、刘峙支持的国防部原本的徐蚌会战部署。那么局面将会是,国军徐州和华中剿总部队与共军华野(以及中野残部)在徐州地区大体沿陇海路对峙。但是,国军此时仍无法沿津浦路侧敌北上,所以在实现此方案的情况下,徐州部队仍无法直接支援平津作战。仍需先以至少四个兵团向北进剿山东的华野部队,收复济南,打通津浦路北段。这也就是此前杜聿明在徐州剿总于济南战役之后提出的但未能执行的作战方案。
而胡宗南部形式并不乐观,甚至无暇顾及太原被围的阎部,所以傅部更是指望不上他了。反倒是华北剿总的战绩与局面此时仍占优势,当然了这是相对于共军华北部队而言的。阎锡山部主力被华北一兵团围在太原附近,虽说是主动收缩至太原,且徐向前部当前自身较难突破太原坚固城防,可其也无力增援傅作义部,或许其在大同方向能策应傅部在张家口的105军向西靠拢归绥的董其武部。
而傅的晋绥系部队以及华中的桂系所部战力均说不上超过中央军,像35军与第7军等几支核心部队战斗力相对比较高。但是在平西战场上与衡宝战役前,傅作义与白崇禧的部队都是在竭力避免与共军正面接触。即使是在桂系部队“歼灭共军49军并击伤林彪”的青树坪战斗里,入关时有5万人的四野49军,在被合围的情况下遭受的伤亡在1500人左右。当然对于被围住的146师这个伤亡是十分严重的。在平西战场上,已被国军在塔山重创的东野四纵即使在没有大规模补充兵员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在野战情况下于短时间内先后击溃中央系与晋绥系的二等部队16军与104军(欠一个师)。而华北第二兵团的三个纵队在加强了一个炮兵团之后,也能够在新保安的攻坚战中歼灭晋绥系的第35军。实际上,即使是这支晋绥系战斗意志最强的基本部队,35军在巷战的情况下仍有80%的官兵是被俘的。这说明,中央军之外实力较强的晋绥与桂系部队在正面会战中的战斗力并没有达到中央军主力各兵团的水平。
而天津29小时失守说明华北剿总辖下中央军各部队的战斗力也一般,起码没有超过同是面对共军优势兵力作战的东北卫立煌部或山东王耀武部,当然这里有其他因素存在。北平城防四处漏风,若坚守则与天津结局不会有不同。当然仅这一点并不说明傅作义或其他华北将领的个人指挥能力有问题,毕竟傅作义守城、守土的能力是直奉战争和抗战里证明过的。
所以推论是,一,即使打赢淮海战役,国军包括徐州剿总也没有机动兵力能够支援华北,且不得不收缩战线;二,仅凭傅作义部自身很难在平津一线对东野进行有意义的抵抗。
华北剿总若能在更早的时候倾力援锦,尤其是把奔袭石家庄的部队投入北宁线方向,与葫芦岛的东进兵团夹击塔山、高桥一线的东野第4、11以及1纵等部。后与廖耀湘的西进兵团、锦州范汉杰部合力围歼林彪攻锦的五个纵队,一举消灭东野主力。或至少围歼东野南线三个纵队,迫使林彪主力放弃锦州,至少能扭转东北战局。而沈阳的周福成兵团甚至可突袭长沈间之十二纵,接应长春郑洞国部突围;或以一部出击辽西,侧击六纵(欠17师),牵制东野锦州以北的三个纵队,保障九兵团侧翼。
也就是说想要扭转战局,需要既重创东野,又要歼灭华野主力,即不但要在关内,也要先在关外击溃共军。否则即使将华野击退至陇海线甚至济南以北,在东野入关后,其势必能歼灭至少部署在北平以西的晋绥系各军,而这之后包括徐蚌地区在内的关内其他战场的均势将无法维持。

就这样,1949年1月3日,邓小平主持起草了《关于歼灭黄维兵团作战初步总结向中央军委的报告》,以邓小平、张际春(中原野战军副政委)的名义上报中央军委。邓小平在这个总结中的题词中写道:“双堆集胜利仅仅是全国千百次重要胜利的一个。一如坚持大别山的意义一样,只能把它的宝贵经验提取出来,作为我们继续进步的基础,而不能把它变成障碍自己前进的政治包袱!”他以多半的篇幅用来总结对黄维作战的经验,其中包括组织进攻、战术、政治攻势、战前动员、战勤供应、战场纪律等各个方面。这些经验对于中原野战军下一步的渡江作战和解放全中国的战斗都是极其宝贵的。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第三阶段作战胜利结束,全歼杜聿明残军约20万人。邓小平于这一天向毛泽东作《关于淮海战役期间部队情况报告》。
在总前委的指挥下,我中野、华野两支主力军队,历时65天,以伤亡13.4万余人的代价,歼灭了国民党一个“剿总”指挥部、5个兵团部、22个军部、55个师,共计55.5万余人。
1949年1月29日,邓小平在商丘市城里圣公会礼拜堂主持召开了中原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传达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议,学习了毛泽东的《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总结了淮海战役和中原解放区党政军各方面的工作,讨论了关于准备渡江作战的一些问题。关于这次会议的情况,邓小平于2月9日向毛泽东写了《在华野中原高干会上传达中央政治局决议的经过情形》的报告
1949年2月9日,淮海战役总前委在商丘召开了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五位委员及中原局、华东局负责人康生、饶漱石、宋任穷、张际春等参加的会议,具体讨论、决定了南下渡江作战的时间、部署、战勤准备及部队政治教育等问题。同时,总前委向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渡江作战方案和准备工作意见》的报告。这是继1948年12月16日总前委全体成员会议后的又一次全委扩大会议。
1949年2月11日,在商丘张菜园村成立渡江战役总前委。
1949年3月24日,渡江战役总前委总前委离开商丘。
1949年3月27日至29日,陈毅、邓小平、饶漱石率渡江战役总前委、华东局、华东军区机关经合肥进驻肥东县瑶岗村。

商丘的重点名胜与文物保护单位有:
宋国故城——宋国曾是春秋五霸之一,后被齐国所灭;宋国地处古睢水北岸,内城设六门;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封少子刘武为梁孝王,又在宋城建都筑梁苑,城周达35千米。。
归德府城墙——位于河南省商丘县城关镇。始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周长3500米。归德府城墙的规模和三位一体的独特形式,反映了明代城池建筑的特点。具有典型的军事、防御作用。归德府城城郭(土城墙)为圆形,内城砖城墙平面布局呈长方形,四角设有四个凸出墙外的角楼,四门外各建有一座瓮城。  
汉梁王墓群——又叫芒砀山汉墓群,位于国家5A级永城芒砀山景区是汉朝梁国刘武及其家族的墓葬群,共包括13座墓葬,总占地面积约550万平方米。斩山作廓、穿石为藏、结构复杂、气势恢宏、宛如庞大的地下宫殿,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群分布在除芒砀山主峰之外的各个山峰上,主要陵墓有梁孝王陵、王后陵、梁共王陵、僖山汉画像石墓等。其中梁共王陵中出土的“四神云气图”被中外专家、学者赞誉为“敦煌前之敦煌”,王后陵以其庞大的规模及非凡的价值,被誉为“天下石室第一陵”。汉墓中出土的四神云气图、金缕玉衣、鎏金车马器、骑兵俑、精美玉器等众多文物,实属稀世珍品,艺术瑰宝,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研价值。汉梁王墓群的发现对研究西汉时期诸侯王墓葬的形式、面貌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文物是国家的,需要保护,因此,蓝天波在心里以军歌《我为伟大祖国站岗》唤起自己曾是军人的义务:
手握一杆钢枪
身披万道霞光
我守卫在边防线上
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
一颗红心
时时刻刻向着北京
站在边防线上
如同站在天安门广场
光辉的太阳照边疆
毛主席就在我身旁
啊... ...
做一个毛主席的革命战士
无限幸福
无尚荣光
无尚荣光
手握一杆钢枪
身披万道霞光
我守卫在边防线上
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
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战友网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怀念战友|小黑屋|手机版|陆二师战友网 ( 京ICP备14052381-2号 )

GMT+8, 2025-7-5 23:49 , Processed in 0.05521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