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二师战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战友网
查看: 2933|回复: 12

我所知道的三年自然灾害(二、三)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9:41
  • 签到天数: 334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彭本炎 发表于 2010-6-2 12:3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609月,学校由蔡家湾分部转到三姑小学本部,读小学三年级。那时刚刚是个10来岁的孩子,正是长身体、急需营养的时候,也正是天真无邪、上学读书、无忧无虑的时候,由于长期饿饭、营养不良,两条腿都是肿的,浑身无力,连路都走不动,哪里还有心思读书。每天上学再也看不到过去那种嘻嘻哈哈、活蹦乱跳的现象,基本上是低着脑袋去,低着脑袋回家,相互之间都不说话。在沿途路边干活的大人见到后都非常同情,故意开玩笑地说:“学生们,你们讲话唦!为什么不讲话呀”?大家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哪里还有劲讲话。到了学校也不到处乱跑,就趴在桌子上睡觉,时间一长结果把背都搞驼了,连腰都伸不直,直到以后很长时间才纠正过来。老师看到这种情况也非常同情,再也不象过去那样严格要求了,也不布置课外作业,就是上课也很随意,流于形式,基本上处于放任态度。
       老师也同我们一样,长期食不裹腹,饿着肚子教书。他们有时也不得不想办法自谋生路,起早贪黑、顶风冒雨到黄陂武湖去挖野菜,解决吃饭问题,发动学生在学校周围开荒种地,有时还要兼顾家中的老婆孩子,人人在为吃饭的问题而奔忙,哪里还有心思教书。学习时间根本没有保障,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还有一段时间实行半日制,即:半天读书、半天劳动,有时甚至半日制也不能落实,在这样的环境下读书,学习成绩如何就自不待言了。
       由于久旱无雨,没有收到粮食,连稻草也没有收到一根,全湾300多人每天吃饭,要将生的做熟,没有柴烧。只好派人到邻近的新洲县仓埠镇或什指舗去买煤,那时没有汽车、拖拉机,唯一的运输工具是一辆手推车(俗称红车),每次最多只能推300——500斤,如果说不是过粮食关可以多推一点。队里规定凡是去买煤的每人每天可以得到半斤大米的补助。父亲为了吃上这半斤大米,就把这个差事给揽了过来,他推车我赶牛,人推牛拉每天买500斤煤,这样我们俩人每天可得到一斤大米,中午在外面可以饱餐一顿。在外面做饭要向别人借锅借灶,都是以吃饭为条件,否则,别人不会借给你。没有办法只好多加点水、煮稀饭,4——5个人分而食之。有时看到别人家的小孩子饿成那个样子,心里过意不去,也给小孩子分一点,根本谈不上吃饱。即使这样也只能解决我俩的问题,家里其他人也只好挨饿了。
         1960年仍然是个灾荒年,久旱无雨,粮食收的很少,社员吃饭问题始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队干部一个个被拖得筋疲力尽,公共食堂实在是办不下去了,大约在5-6月份被迫解散。食堂解散后,队里没有多余的粮食分给社员,完全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全靠各家各户自已想办法。办了两年多的公共食堂,社员长期饿饭,即使有存粮恐怕早就吃得差不多了,哪里还有现成的粮食放到现在,老百姓个个都是家徒四壁,一洗如贫。真是到了“日无鸡食米,夜无鼠耗粮”的境地。
          195910月,黄陂县政府发动群众兴修水利,动员全县的老百姓到木兰山做夏家寺水库(即:现在的木兰湖)。听说做水库有粮食补助,可以填饱肚子,湾里人一下沸腾起来了,纷纷要求去做水库。很多人拖儿带女来到夏家寺,临行前还放了鞭炮。结果到了那里一看,根本不是那回事,参加兴修水利的壮年劳力每人每天才一斤半米的补助,没有参加兴修水利的老人和儿童自然不能享受这份待遇。全家人仅靠这一斤半米生活其结果可想而知,而且每个兴修水利的成年劳力每天要承担近10个小时的繁重体力劳动。一家人住在上不着村、下不着店,人生地不熟的野外工棚里,其境况比家里更惨。没有吃的,也没有烧的,各方面生活都不方便,又不能眼睁睁地看着饿死人,只好把一家老小给送了回来。当初听说做水库有饭吃,看到湾子里跟我差不多大的小孩去了不少,我也想去而没有去成。当看到那些拖家带口到夏家寺水库转了一圈又跑回来了后,彻底打消了到水库混饭吃的念头。不过,我的父亲、大哥、大姐都上了水利,家中留守的基本上都是老人和小孩。
       夏家寺水库的劳动强度之大,生活之艰苦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由于长期饿饭、营养不良,人的身体难以承受长时间超负荷运转,据说那里死了不少人,大多都是年轻力壮的中、年青人,前一天还是好好的,第二天说没就没了。抛尸荒郊的现象到处可见,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无人认领的无名尸体。广大群众对此极为不满,公开大骂:“共产党是秦始皇”,把兴修水利比喻:“修万里长城。”
        由于有劳动能力的人都上了水利,在家中留守的基本上都是老的老、小的小,根本没谁来出面管这些人,又不能眼看着活活被饿死,只好想办法自救,我们这帮10来岁的孩子超出人们想象的成熟,正应了那句古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一个个勇敢挑起养家糊口的重担。到地里挖野菜,捡地露皮,到田里摸螺丝、挖野荸荠;到河里挖色藕,蒲荠苗根;剝榆树皮等充饥。总之,凡是只要能吃,能填饱肚子就行。这些东西终究不是粮食,吃了不容易消化,大便拉不出来。振得缸门出血也无济于事,不得不用硬东西往外掏,为什么那个时候的人患痔疮的多就是这个原因。(待续)

    138923138923 138923 [/img] ▋ ▋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3-24 21:11
  • 签到天数: 764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陈学义 发表于 2010-6-2 13:0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全国大同小异  那时的事情我还依稀记得  不容易啊

    138737138737 138737 [/img] ┭ ┭

    该用户从未签到

    毛海根 发表于 2010-6-2 13:3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时由于把树树皮吃了 所以后来很长时间很少见到大的榆树了。

    138623138623 138623 [/img] } } }
  • TA的每日心情
    难过
    2023-10-6 06:45
  • 签到天数: 30 天

    [LV.5]常住居民I

    张志涛 发表于 2010-6-2 14: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后来,人们搞忆苦思甜,说到吃不饱穿不暖时,就谈到了三年自然灾害。上些年岁的人经历了那个难以忘怀的困难时期。

    138903138903 138903 [/img] ヽ ヽ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7-9-18 08:34
  • 签到天数: 390 天

    [LV.9]以坛为家II

    陈北平 发表于 2010-6-2 14:5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全国大同小异  那时的事情我还依稀记得  不容易啊
    陈学义 发表于 2010-6-2 13:04

          学义兄说的是。我认识的一位老新闻报道员,三年困难时期,他是一个乡镇的粮管所长,全家人饿得几乎都得了浮肿病,面对几大仓库的粮食,他却没有私拿一粒。面对嗷嗷待哺的孩子,那去了几十里外的邻省一个乡村,购买了十多部萝卜婴子,准时度日。不想事情外露,他被以投机倒把罪判刑三年。
          回乡后,在乡镇当新闻报道员。经过多年努力,在其58岁那年,终于得以平反。后被安排在一个乡粮管所,直至退休。

    该用户从未签到

    张同林 发表于 2010-6-2 23:5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夏家寺水库挑了-年多的土,后来修东干渠直至"红十月"公社,死人的事有,沒那么严重.修建夏家寺水库非常必要.造福于府河两岸人民.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9:41
  • 签到天数: 334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彭本炎 发表于 2010-6-3 09:31: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情况是听做水库的人回来讲的,我那时候是小孩,没有亲眼见到过。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9:41
  • 签到天数: 334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彭本炎 发表于 2010-6-4 12:2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彭本炎 于 2010-6-4 13:27 编辑

    我所知道的三年自然灾害(三)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人们为了活命不惜铤而走险,偷、抢、拐、骗现象成风。绝大多数都是与吃的有关,主要是粮食、瓜果一类。到处都可以听到失主的叫骂声,俗话说饥寒起盗心,如果说不是饿得受不了谁又愿意做这些偷鸡摸狗的事。比如有时人们手上拿个饼子在大街上边走边吃,稍不注意就可能有人先向饼子上吐口水、如果嫌脏不要了,马上就被捡走;如果说仍不放手,马上就可能被抢走,这种现象在当时普遍的很,根本不算稀奇事。那个时候盗窃不算丑事,即使被抓到也不会怎么样,大多是说几句算了,也没有人追究,公安局也不管。即使这样湾子里还是饿死了不少人,仅我们村庄就达20多,其中有5人是青壮年。
         人们不愿意就这样束手待毙,稍微有点活络的人想尽一切办法外流,有的趁夜深人静时携家外逃,有的跑到江西省九江地区,湖北恩施地区、邻近的红安县谋生。还有不少闺中待嫁的大姑娘,小媳妇这时候也不讲什么条件不条件,嫁妆不嫁妆了,只要有口饭吃,别的一概不论,谁给她吃的、有地方安身就跟谁走。
          与黄陂毗邻的红安县与我们的境况差不多,全县也在过粮食关,也是饿死了不少人。红军长征时期朱德总司令的马夫看不下去了,亲自跑到北京找朱德委员长、董必武副主席当面汇报情况,引起了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度重视。据说董必武副主席连夜向毛主席写报告,要求带三百万吨粮食回湖北红安探亲。毛主席没有完全满足董必武副主席的要求,但还是批准了一定数量可观的粮食用飞机运到红安,那时每天都看到飞机每天在我们头上飞来飞去,知道这是用飞机往红安运粮食。结果与红安邻近的黄陂群众成群结队、拖儿带女的往红安跑。其实跑到红安去也没用,结果转一圈又跑回来了。
         1960年夏天除了旱灾以外,还发生了罕见的虫灾。一寸多长的大肉虫遍地都是,把地里的黄豆叶,红著叶全部啃光。有的说:“这是美国人放的细菌战”。也有的认为这是由于长期干旱、气候变化而引起的。因为国家当时处于困难时期,也没有人管,任其发展泛滥,肉虫越长越多,满山遍野都是,甚至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那时人们外出走路特别小心,眼睛老盯着地下,生怕踩到了小肉虫。
         这一年的冬天终于盼来了好消息,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党和政府向我们伸出了温暖援救之手,从东北三省调来大批玉米,供应每人每天四两玉米(老称十六两制),算是把我们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这四两玉米尽管不能填饱肚子,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毕竟是粮食,可以抵挡一阵子,每天可以吃两顿,再加上自已想办法弄一些蔬菜、瓜果一类的东西,也不致于饿死人。这批玉米来的确实是时候,并发挥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否则,还真不知道要饿死多少人。
          紧接着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对现行政策进行了调整,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随即又采取了一系列补救措施,放宽对农民的限制。提倡三自一包(即:自留地、自由市场、自负盈亏;包产到户)。四大自由(即:土地租佃和买卖自由、借贷自由、贸易自由)。允许生产队把闲置的一部分土地分给社员种菜,种萝卜,谁种谁收。尤其是强调尽可能多种那些周期短、收效快的农作物,以解决农民的当务之急,到来年春耕时再将这些土地收回来;允许分给社员少量自留地;鼓励大家开荒种地,见缝插针,自产自收,节约归已,社、队一概不予干涉。
          由于政策对对路,措施具体,处理及时,广大社员都种了大量的瓜菜、萝卜,乔麦等农作物,人们不再象过去那样吃野菜、树皮、草根了。尤其是胡萝卜、白萝卜最多,满屋子到处堆的都是,一日三餐都吃萝卜。那真是:“早晨萝卜三碗,中午三碗萝卜,晚上萝卜过夜,第二天还是萝卜”。
          在这一年的春节,大人们做水库没有回来,家里就剩下我们这帮老少之众,我妈妈看到这几年一直饿饭,特地弄来几升大米,趁过年的机会改善伙食,煮了满满一大锅,放起量来让我们饱餐一顿,谁知那时因年龄小、不懂事,根本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已,甚至有些大人也没搞清楚,简直象饿牢里放出来一样,狼吞虎咽,不想放碗,结果吃过头了,肚子胀鼓鼓的,几天都消化不了,晚上睡觉时躺不下去。只能半躺半坐,还打馊噎,把胃给胀坏了。以后到部队时发现有胃病,其实就在这个时候就染上了。
          1961年尽管仍然是个灾荒年,由于政策对路,措施得力,形势逐渐好转,人民群众的生活逐步走向安定,不象过去那样吃了上顿愁下顿,各项工作也渐入正轨,跑到外谋生的几家人也都先后回来了,学校的教学秩序逐步恢复正常,我们也能象往日那样按时到学校读书上课了(完)。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7-9-18 08:34
  • 签到天数: 390 天

    [LV.9]以坛为家II

    陈北平 发表于 2010-6-4 14: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年自然灾害"是遗留在建国初期永远的痛。

    该用户从未签到

    毛海根 发表于 2010-6-4 18:43:56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们湖北和河南的情况怎么那么像似呀 本以为湖北产大米 会好一点的。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9:41
  • 签到天数: 334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彭本炎 发表于 2010-6-4 20:4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年代的事也不是我这一代人管得了的事,如果说我不把他写出来,恐怕写这段历史的人不多,以后我们作古了可能更没人写。再说这些事发生在我们孩童时代,也就是刚刚记事吧,我写的这些东西还不是全部,只能说是部分。现在所有农民大部分外出打工,不愿意种田,我到乡 下转了好多地方,土地荒芜的不少,而且是亩产千斤以上的上好田,看到都心痛,我真耽心再来个三年自然灾害,到那时又该怎么办?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9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杨炜 发表于 2010-6-4 22: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炜 于 2010-6-4 22:17 编辑

    天灾人祸!不过这场灾难如放到今天,恐怕人心就不是那么好弄了,如今的人没有新旧社会对比的感觉,没有民族、理想,个人私欲膨大,党风、政风都不如前,要想上下同心同德难!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7-9-18 08:34
  • 签到天数: 390 天

    [LV.9]以坛为家II

    陈北平 发表于 2010-6-7 09:2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已顺岁月逝,只盼历史不重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战友网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怀念战友|小黑屋|手机版|陆二师战友网 ( 京ICP备14052381-2号 )

    GMT+8, 2025-7-14 03:18 , Processed in 0.06419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