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9章 女大生 讲述高教育 男小鹰 意向启蒙路
五句头:科长女人成遗孀,
滔滔不绝高教讲,
八大学院是标杆,
邮电学院更辉煌,
启蒙之路有欲望。
第1节 八大学院
寡妇门前是非多,单人独居难耐寂寞,“军鹰”不飞招待所奇事多。还是一个晚间,我正专心致志地写着回忆录,科长遗孀敲门进来了。看不到他有丧夫的悲痛神态。我就招呼她坐下,并以沉痛地语言安慰她:“请您节哀,要当心身子。”她点点头,眼睛没离开我。此时,她仿佛忘记了自己正在为丈夫戴孝,而问起了我的情况。我简单地说一下,就顺口问她:“听说你是大学毕业……”我没问完她就说开来:是的,我是1958年考入北京邮电学院的,学院1955年成立,1958年新中国第一座教学实验用电视台在北邮诞生。1960年学校被确定为首批64所全国重点院校之一。 历年专业设置1952年~1958年 有线电工程系:电报电话通信。1959年有通信自动控制、有线制造, 无线电工程系:无线电通信及广播、电子电路、无线制造、微波通信。1960年 有线电工程系:有线制造、邮机、长途电话专修科、线路专修科、电报专修科 无线电工程系:无线电通信及广播、无线制造、无线物理、无线电通信及广播专修科 。1961年~1965年 有线电工程系:电报电话通信、通信自动控制(61~62)、有线制造(61~63)、有线电设备(64~65) 无线电工程系:无线电通信及广播、无线物理、无线制造(61~63)、无线电技术(64~65)等。
一开学教导主任就先讲起建国初期的教育史:眼看又要到高考季,咱北京海淀也将汇集来自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今天,咱就来讲一下海淀知名的学院路,和这条路上八大学院的故事……遥想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在全国工业化刚刚起步之时,北京的西郊出现了8所全国赫赫有名的理工科学院,被人们称为“八大学院”。随后,八大学院所在的学院区从南到北修建了一条长达两、三公里的主干路,名为学院路。当时由于道路和交通条件的改善,八大学院也随之名声远播。农、林、地质、矿业、钢铁、医学、石油,航天这八大学院”各有学科侧重,在建国之初成为中国工业经济起飞的摇篮,无数的国家领导人、科学家、知名学者、一线劳动模范从这里诞生。实现国家工业化体制,是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急需解决的难题之一。面对即将到来的经济建设高潮,旧有的高等教育特别是工科教育的体系与建立独立完整的国家工业化体系的需要极不适应。于是,中央人民政府决定进行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按照苏联的高等教育集权管理、高等教育国有体制和高度分工的专门教育体系来建构中国的高教制度。1950年6月1日,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在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首次明确提出:初步调整全国公私立高等学校或其某些院系,以便更好地配合国家建设的需要。于是,全国范围内的高等院校除留部分综合大学以外,许多按专业设置拆拼重新组合成立各科专业学院。北京的高校在这场院系合并中十分积极,当时北大、清华、燕京、辅仁大学院系以及许多专业学校的立刻合并新组了8个专业理工科高校:它们就是北京地质学院、北京矿业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北京航空学院、北京石油学院、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北京林学院和北京医学院,即人们所说的“八大学院。
为了兴建校舍,北京西北部的海淀区规划出一大块大学区。于是,1952年,北起清华东路,南到蓟门桥,在当时还是一片荒芜的庄稼地上“八大学院”校舍相继破土动工。这八个学校校园两两相对,由北向南排开,中间形成一条宽阔的大道,这就是北京最早的大学城—— “学院路”。
“八大学院”建校之初,流传的一句顺口溜“穷石油、富钢铁、了不起的大矿业。”这指的是当时的校园环境比较。钢铁和矿业当时发展成熟,又有相关部委协助,学校兴建的十分漂亮。但石油行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建校相对艰苦。
建国时的石油行业处于非常困难的时候,1953年,在原九间房村开工的石油学院主楼还没有起来,师生们只好在在半是原野、半是工地的校园里举行了简单的开学典礼。这座1953年唯一竣工的楼房又当学生宿舍、又当教工宿舍,既是办公楼,也是图书馆,还兼医务室。第一所宿舍楼还脚手架还没拆,只有一半房间可以住人,大家就都搬进去了。后来修好一层,就住进一层。学生上课就在临时的席棚子里,也没有道路和操场。
北京钢铁学院当时比较幸运,初创时期的校园建设以莫斯科钢铁学院为蓝本,主配楼虽然没有苏联建筑风格最具有标志性的木制大尖顶和红五星。
北京学院路上“八大学院”,1952年建校之初,每天一大早起来,院士和老师与他的同事们站在敞篷的卡车上,从清华大学一路颠簸到自己的学校,在两间简易的教室中给同学们上课。中午没有自己的食堂,师生们就与工人们一起进餐。 曾任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的艾荫谦说,建校时由于经费紧张,联合国救济总署淘汰下来的旧汽车、旧拖拉机都成了教师自制教具的对象。老师们将旧的拖拉机拆开一半,学生们就可以看到内部的情况了。教材根本没有现成的,大部分按照前苏联原版教材现编译现教学。
福建找矿藏智斗老虎 1958年大炼钢时期,当年的地质学院组织了几十支“找矿大队”,以找铁矿为主分布到全国各省。
随着“八大学院”的校区建设,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名师汇聚于此。时任北京钢铁学院金相及热处理系,当时的北京钢铁学院集中了华北的几个大学的冶金系教师,其后不断有著名的科学家从国外回来参加教学科研工作。“大家都是夜以继日地工作,一个实验做完,常常能看到迎着日出来劳作的农民。
各校建立之初,条件十分简陋。师生们在简易教室上课,自制教具、翻译苏联教材,一切都在摸索和实践中进行。中国科学院最高龄的院士之一、
本世纪50年代,全国上下都饱含“苏联情结”。初创时期的“八大学院”无论是教学内容、方式、方法、设备,还是校园建设,都以苏联的院校为蓝本,甚至直接照搬。学校的主楼建筑群直接用的就是莫斯科钢铁学院的建筑图纸。
甚至学院路各院校的布局也参照了苏联的经验。有一个流传的说法是:当时的钢铁学院选择与北医并排而建也是借鉴了莫斯科钢铁学院与纺织厂比邻而居的先例钢铁业男生居多,纺织厂和医学院的女青年居多,两者比邻,目的不言而喻。虽然只是笑谈,但的确能看出苏联模式对八大院的影响。至于业余活动时,来一段“喀秋莎”,更是人人必须学会的功课。
听北京航空学院航教师说,他们刚来到北航时,没有教材,就一边学习苏联教材,一边编写自己的教材,“蓝本就基本固定了。当时上冶金课,制造一颗螺丝钉,从尺寸、应道,甚至到打磨几个切面、多少道螺纹,都是“苏联老大哥”说了算。学习苏联模式让八大学院快速成长发展,但弊端也开始逐渐显现。“主要是意识形态方面,苏联的学术科研中掺杂了许多政治上的东西,这使得他们的知识体系和学术理念与欧美的科学界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不少教师建议;“……,要走自己的路。”现在都认为;趟出自己的路,改变单纯的填鸭式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证明,这条路走对了。
第2节 启蒙之路
讲到这里,科长遗孀话语一转说:“这都是我们教导主任所讲述的的情况,我的母校北京邮电学院也大同小异。创建时照样艰辛。他还说“……社会上流传着:铁路系统是铁饭碗,邮电系统是橡皮碗。橡皮比铁耐摔耐砸,还不生锈,邮电比铁路要好呢!还有电信通信是机要单位,保障党政军通信联络与指挥的重要工具,是上情下达、下情上知的主要手段。伟大领袖毛主席曾说过,电报、长话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我接着道:“我高中毕业报考志愿,可惜与北京邮电学院擦肩而过,要不,也就是邮电战线上的尖兵了。”
科长遗孀接着接着解释说:“但是,邮电系统除了部、省、地、市的机关部门,大都是企业和事业合一单位,比起大工厂与重型大国营企业来说,人家的利润都高,而我所在的邮电设计院等,一般都是微利,虽待遇不高,却永远和基本不会失业的。”
对于她所说的“邮电设计院”我当时一无所知,可以说是从未听到这个名词,心想肯定是个大单位、好去处,十分羡慕, 但没有说出口。
不知不觉已过了晚间十一点,就在告别出门时,他回头一望,给我留下一个刻情的眼神。我不觉大脑一转:失去丈夫的她该回单位上班了吧。然而,傻大兵的我虽然社会阅历浅薄,生活知识缺乏,在一个女大学生面前感到很拘束,但却有一点小福气。没过几天的一个星期日晚上却被科长遗孀邀请去吃饭。
军营外的小饭店里,几乎没有顾客,她选择了靠近角落边的一张四人餐桌,却两人对坐。吃喝中,她仿佛忘记了自己正在为丈夫守节,只差没有眉色飞舞了。摸不着头脑的我,低头思索着:不知科长遗孀是什么心情?丈夫刚去世不久,怎么没有多大悲痛?还要与我一起吃饭。沉默思索的我抬起头来,正好与她四目相对。她从嘴角撇出一丝微笑,胸脯一起一伏的,显出有点激情的样子。我趁热打铁试探着:“今晚这顿饭算我请客吧!”
“这那能行,是我邀您的。”她说着,就势拍打了一下我的手背,似有蔑视道:“我还不知道,你们大兵能拿几个钱嘛,大姐是掏腰包的。”包
这一餐,虽然是饮料,但表现出推杯换盏,互为夹菜,又畅所欲言……科长遗孀不由自主地轻声哼唱起一首小曲;
毕生初识最难忘, 回忆之花永开放。
那是星海月儿高, 你我同房手挽腰。
笑音常闻声不悄 多情不被无情脑。
身上血河不流愁, 脑中海洋无留忧。
春意荡漾在心里, 奏曲新翻杨柳枝。
安得播爱架鹊桥, 人间多飞友情鸟。
这曲调,把我带回了前几天那个令人怀念的星期六夜晚。在寂静的军人招待所里,两人处在一个房间,虽是萍水相逢,初次见面,却似相见恨晚,无话不谈,她不时流露出没当过真正女人的隐私,我想起在男厕里极力控制住要一睹“奇妙”的情景……趁着热情,我又疑视了她一阵子,顿觉不好意思的趴伏在桌子上佯装睡着了。
科长遗孀叫来服务员结了账,走出小饭店,她靠近我并肩而行,在一个叉口处将要分别时,她才说出为了办理好科长的善后事宜,我已搬到军人家属院与副谋长爱人柳萌毗邻相往,在她的帮助下,差不多已经办妥,过几天就要返回单位上班了。我点点头,决意送她到家属院门口,我独自回到了军人招待所。
与科长女人的意外相遇,如同幻梦一场,但我收获到了不少社会知识与世间的人情事故。
展望未来,科长女人或称遗孀对新中国初期教育事业的暢谈,倒使我为以后的工作安排引导了一条路。后来我退伍到邮电系统,亲身经历了40多年的改革成果。真是,春华秋实,以后的学院上升为大学,有了几个学区。明光之北、蓟门之南,古老的城墙,见证了永不消逝的电波;鸿雁翱翔、银杏巍巍,坚实的土地,承载了信息黄埔的传奇。
要说对邮电事业有渊源,先是帮助科长女人在河南省邮电管理局所属的郑州市电信局无线科上班的弟弟——修改信阳南湾湖游记,后又听她讲述北京邮电学院的建校历史。而且我从上小学时说起,就与“邮电”牵连上了。把“郵電局”三个字,当时还没有推广简体字,“邮”是繁体字,左边是个“垂(chui)”字。根据识字不识字,抠住半边字的“窍门”,认作是郵(chui )電局。此后得到文化人,晚清秀才爷爷的纠正说:“那不是垂(chui),是郵(you)電局,是往老远老远地方送信的,打电话的,发电报的,邮寄包裹的”。郵電,邮电,电信电传,互联网,一键传情等。我的闺女也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电信专业,我退役后也到了郑州市电信局工作。
北京邮电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建、首批进行“211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是“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是一所以信息科技为特色、工学门类为主体、工管文理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是我国信息科技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信息网络科学与技术学科群”和“计算机科学与网络安全学科群”两个学科群进入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北京邮电大学在“团结 勤奋 严谨 创新”的校风、“厚德博学 敬业乐群”的校训和“崇尚奉献 追求卓越”的北邮精神的引领下,正朝着建成信息科技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这一宏伟目标而阔步前进。
教育发展了,推动整个系统的齐头并进,特别是电信在40年的改革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