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二师战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战友网
查看: 19|回复: 2

《退役兵的天云梦》第一部(军歌嘹亮)18章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梁庚森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18章  延安颂 通信洋专家  杏花村 农子入雁阵
五句头:万里长征飞鸿雁,
满怀豪情电报传,
清明时节雨纷纷,
春风绿到杏村院,
军退之雁重返还。
第1节 无线电台
红军年代能够粉碎分裂阴谋,确保长征胜利——苏区红军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史无前例的长征。
在长征的过程中,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红军历经艰难险阻,不断与敌人进行周旋,创下了“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血战腊子口”等诸多壮举,震惊了国内外。
飞夺泸定桥
在这些壮举的背后,红军电台的工作人员们同样做出了巨大贡献。
蓝天波大声唱起军歌《我是真英雄》:
我在黑夜中行走,心中燃烧的火焰,没有人知道我,梦想是我唯一的伴。
天亮之前不曾停,孤独的路我走过,风雨无惧我勇敢。
破晓时我迎来光,我本英雄不怕黑暗,用勇气去战胜未来。
我本英雄不再彷徨,用希望去点亮苍穹。
追逐梦想的步伐,穿越艰难和坎坷,每一次跌倒后站起,我的信念永不放弃。
我本英雄不怕黑暗,用勇气去战胜未来。
我本英雄不再彷徨,用希望去点亮苍穹。
灵魂深处的信念,指引我不断向前,风雨再大我无畏,因为我是那英雄。‌

还有一首军歌《我本是英雄》:
**(主歌1)**
家国在心中重过千钧,
戎装披身是男儿使命。
告别爹娘踏上这征程,
热血滚烫,信念如金。
界碑旁站成巍峨山峰,
钢枪紧握守护着黎明。
青春无悔熔铸进忠诚,
脚下土地,是我生命。
**(副歌)**
我本是英雄,何惧浪与风!
铁骨铮铮傲立天地中。
刀山火海也敢向前冲,
只为身后万家灯火明。
我本是英雄,使命刻心胸!
披星戴月巡疆护安宁。
雨打风霜练就真本领,
一腔热血写就光荣!

**(主歌2)**
沙场砺兵吼声震苍穹,
伤疤是勋章刻下英勇。
同袍并肩情比血更浓,
生死相托,共赴征程。
硝烟里穿梭步履坚定,
和平鸽飞在蓝天晴空。
默默付出不求留姓名,
山河记得,我的背影。
**(副歌)**
我本是英雄,何惧浪与风!
铁骨铮铮傲立天地中。
刀山火海也敢向前冲,
只为身后万家灯火明。
我本是英雄,使命刻心胸!
披星戴月巡疆护安宁。
雨打风霜练就真本领,
一腔热血写就光荣!

他们既要保护通信设备在紧张的转移和战斗过程中不受损坏,还要通宵达旦地进行收报、发报,传达最新指示,协调部队行动。这其中的艰辛,是我们现在根本无法想象的。很多电台队员,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及红一方面军主力历时一年、转战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终于胜利到达陕北。
当时,作为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人——张国焘搞分裂我党、“另立中央”,他把到红四方面军工作的朱德总司令及其所率领的红军总部用武力控制起来,还冒用中央与军委的名义,对红二、六军团下达指示,打算让他们与自己会合,然后进行控制。
与此同时,真正的党中央失去了与红二、六军团的电台通讯联络,在长达半年左右的时间里,无法进行直接指挥。
1935年12月17日,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开会,通过了《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决议中,中央把“完成与红二、六军团的通信联络”列为一项战略性任务,交给了时任中革军委通信联络局局长的王诤
为了完成这一任务,王诤带领三局的同志们,不间断地守听电台联络,试图捕捉红二、六军团电台的信号。
1936年1月27日夜12时左右,红二、六军团电台与红四方面军电台收发一份长达800余字的电报时,中央军委电台终于捕捉到了红二、六军团电台的信号。
王诤亲自上机,将收发信频率对正后,伺机插叫。
当这份长电报发到400字时,四方面军电台要求暂等10分钟。乘此间隙,王诤局长立即开机用明语呼叫红二、六军团电台。
红二、六军团电台值班员龙振彪发现,对方的信号音调和发报手法特点明显不同,于是问道:“你是何台?”
王诤局长用明语回答说:“我是总队长王诤,奉命与你们联络。请阎知非队长上机,有重要事要谈。”
阎队长上机后,双方成功建立联系,中央终于恢复了与红二、六军团的联络。
但是,由于原来“豪”字密码本由朱德总司令带到红四方面军后,被张国焘控制,中央台不能对红二、六军团发指示性电报。
不得已,周恩来副主席以他曾用名“伍豪”的名义,让电台发了一份明码电报给红二、六军团的领导人贺龙、任弼时:“弼兄:我们已到陕西保安,密码(豪)留老四处。……弟豪。”
这时,贺龙、任弼时才明白真相,知道党中央已经北上。
由于没有密码本,双方仍不能进行实质性联络。
1936年7月2日,红二、六军团到达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红二、六军团的到来,增强了反对张国焘错误路线的力量,在朱德总司令的指示和支持下,任弼时很快从张国焘处要来了密码本,同中央沟通联络。
不久后,任弼时、贺龙收到了中央发来的3份重要电报:第一份电报是授予红二、六军团为红二方面军的番号,任命贺龙为总指挥,任弼时为总政委,除红二、六军团外还辖原红九军团;第二份电报是任弼时亲自解译的,主要指示红二方面军党委如何开展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团结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第三份电报是关于红二方面军的行动方针。
在电报的指引下,红二方面军的任弼时、贺龙,联合原在红四方面军工作的朱德、刘伯承,经过坚持不懈的斗争,终于迫使张国焘停止了分裂活动,同意北上。
1936年10月中下旬,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结束了伟大的长征,开始了迎接抗日战争的新阶段。
扎根延安,服务抗战
长征结束后,红军逐步在陕北根据地站稳脚跟。
此时,红军共有34部,电话总机10部,单机100余部,通信人员1500余人。
当时的的通信学校,在到达陕北后,随党中央一同进入延安,变成了西北军委通信学校(校长为吴泽光、政委是曾三),专门负责培养通信技术人才。
1936年12月,中革军委三局改称军委三局,局长为王诤,负责整个红军的通信联络工作。
1937年1月,中央军委三局随中共中央进驻延安,负责整个陕甘宁边区的通信保障工作。此时,中央红军进入了一个相对快速的发展阶段,师团以上的单位,均配备了电台。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次日,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通电,号召建立抗日统一战线,一致对外。
不久后,经过国共两党谈判,终于达成了合作抗战的协议,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陕北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参与抗战。
此后,军委三局逐步建成了多个无线电通信网,与八路军各部、新四军各部、各地党组织、共产国际、友党友军建立联系,为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挥调度提供通信保障。
后来,经过不断发展,延安的无线电台发展到12个分队,建成了八台:党中央台、战报台、战略台、留守兵团台、情报台、新闻台、驻友军处联络台、友党友军台。再后来,几个台又进行了合并,变成了集中一台和集中二台
军委集中无线电总台
这些电台为传达党中央的命令指示、汇报敌军动向、调动我军行动、协调友党友军、收集国内外通讯社新闻、播发新华社通讯,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41年10月,军委三局办的《通信战士》刊物创刊一周年,毛主席亲自为全军通信兵题词:“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
主席题词——根据地的通信“洋专家”
抗战期间,有一位老外对八路军的通信工作提供了巨大的帮助。照片也多次出现在国内外抗战历史的文献上,他就是林迈可。
林迈可是英国人,英文真名是Mechael Lindsay。他所学专业其实并不是通信,而是经济学。他的父亲具有英国勋爵爵位,是英国上议会议员。他本人毕业于牛津大学,主攻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
1937年,Mechael受燕京大学社会系主任吴文藻教授(冰心的丈夫)的邀请,来中国燕京大学教书。
在来中国的旅途中,他碰到一个来自加拿大的同行者。这位同行者受美国和加拿大共产党的委托,正打算去中国华北的抗日根据地帮助中国共产党军队抗日。
没错,这个加拿大人就是白求恩。
白求恩向Mechael介绍了中国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基本情况,并邀请他有机会来根据地转转。Mechael欣然表示同意。
到了燕京大学后,冰心建议Mechael取一个中文名字,叫林迈克(Mechael=迈克,Lindsay=林)。Mechael接受了这个建议,不过把迈克改成了迈可,于是,他的名字就变成了林迈可。
1938年4月,林迈可和另外两位美国教师一起,乘坐火车到了保定。接着,又骑自行车从保定到农村旅行。就在旅行的过程中,遇到了吕正操将军率领的“冀中人民自卫队”,并与之建立了联系。
后来,林迈可再次来到华北平原,被吕正操的部队护送,越过平汉铁路,抵达了山西五台山聂荣臻将军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在司令部的八路军战地医院,林迈可终于见到了白求恩。
两位旧友相见甚欢,白求恩向林迈可介绍了很多八路军抗日过程中的故事,并告诉林迈可,他也可以用自己的技能,为八路军提供帮助。
林迈可一听,觉得自己确实应该为八路军做点贡献。他本人除了教书之后,还有两大爱好,一个是摄影,另一个就是无线电。
摄影方面,他随身携带一部德国制造的蔡司伊康照相机,走到哪都喜欢拍照。当时,他为根据地留下了很多宝贵的影像资料,白求恩的很多照片,都是出自他手。
1938年,林迈可摄影了正在出诊的白求恩。
1938年,林迈可摄影了正在动手术的白求恩。
1939年,林迈可摄影了聂荣臻、林迈可、白求恩在晋察冀革命根据地。
1939年,林迈可摄影了林迈可、朱德在太行山司令部门前。
无线电方面,他更是一个“极客”,非常擅长无线电台的维修和安装。于是,他开始帮助八路军,维修一些损坏的电台设备,并对电台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林迈可除了拍照和维修无线电之外,还利用自己的外国人身份,偷偷帮助八路军购买和运送紧缺的药物以及一些通讯零件。
1939年11月12日,白求恩因手术感染不幸去世,林迈可对此感到悲痛不已。
1940年春至1941年春,林迈可赴重庆担任英国使馆新闻参赞。后来,他返回燕京大学,重新任教。不久后,林迈可与自己燕京大学的学生李效黎结婚。时任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是他们的证婚人。
林迈可和李效黎在燕京大学任教期间,林迈可一直坚持不断地帮助八路军。他不仅维修和制造了很多电台,还护送过八路军的情报人员,驾驶着司徒雷登的汽车,给地下交通站送去了大量药品和无线电零件。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和美英等国家彻底决裂。林迈可驾驶司徒雷登专车,载着李效黎和美国教授班威廉夫妇,逃出北京(司徒雷登后来被日本人抓住,关进了集中营)。林迈可等人辗转来到平西八路军根据地,受到了萧克将军的热烈欢迎。
不久,他们又来到聂荣臻将军的司令部。聂司令正式聘请林迈可出任八路军晋察冀司令部通讯部的技术顾问。
这期间,林迈可努力工作,不仅装设了一架高功率的超外差接收机,检修了各军分区的老旧电台,还给八路军培养了一批通讯骨干,其中包括新中国成立后担任邮电部部长的钟夫翔。
1944年,林迈可夫妇在晋察冀根据地工作了3年多后,要求调到延安工作。他们到达延安的第二天,就受到了毛泽东和朱德的接见。随后,林迈可被任命为十八集团军通讯部无线电顾问。
作为外籍专家,林迈可利用现有材料,将一台旧机器升级为600瓦功率的发报机,又设计了一个V形天线,制造了一台可与国外联系的发报机。
抗战胜利后,林迈可决定返回家乡英国。临行前,毛泽东主席举行宴会欢送林迈可夫妇,并给予他们高度评价。
1994年,林迈可以85岁的高龄去世。2019年,李效黎家乡山西离石建立了“林迈可李效黎纪念馆”,以此铭记他们对抗战做出的卓越贡献。

第2节  杏村乳雁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无独有偶,在中华大地中原腹心的西南的鄂豫陕三省交界处,也有个自然形成的杏花村,它位于伏牛山的山脚下。所谓伏牛山就是它的山体形貌像一头健牛伏卧着,因此得名。伏牛山蜿蜒豫、陕八百里,面南背北趴在豫西南重镇南阳市内乡县境内的灵山——是牛头;牛尾摆在陕西省华阴县一带的华山旁。因此豫、陕人常说:“灵山头,华山尾,曲曲弯弯到陕西。”
这伏牛山是一座未被开发的处女山,山上树林茂密,花草品种繁多,原始植被不少。一年四季,青绿满山。所以被文人们称颂:“伏牛山呵伏牛山,一头青牛卧豫陕。”
牛头灵山旁有一个小山村,叫杏花村。这杏花村据说就是牛头上的“左眼”,眼的周围被伏牛山的余脉——长满荆棘灌木的小岭低岗所包围,被称为眼帘和眼睫毛。这杏花村:北面大王山,南面南岗岭,东面复斧山(山形像梁山泊黑旋风李逵的两把板斧上下交错复叠着一样),西稍偏北为小界山。一条小溪发源于东边的复斧山,像一条飘带绕杏花村大半圈自东北向西南方向流出,一年四季清清水、潺潺流,恰似黑眼珠周围动神的白眼球。杏花村不造“杏花酒”,专造一种老黄酒,它是一种叫“小米孪生弟”的“酒小米”酿造而成。大概与大米的同类糯米酿成的“米酒”相似。但小米比大米更加养人,正像这里孕妇产前产后老一辈喜爱给煮小米粥喝,为的是孕妇和腹中的胎儿营养跟得上。当然“酒小米”酿造出来的“老黄酒”比糯米酒强得多了。杏花村稍有名望的人家每年都要种这种米,都会酿这种酒,因为这种酒很神奇——
老人们常说:老黄酒,老黄酒,
酒劲不冲提神有;
男人常喝补肾亏,
女子常饮貌清秀。
老人早晚喝一杯,
管保能活九十九;
王莽难追上汉刘秀,
因刘秀喝了老黄酒。
相传当年“王莽撵刘秀”时,刘秀安营扎寨杏花村边,半夜造饭,五更行军,听说这种酒神奇,就盛小米饭半碗,再加兑上半碗老黄酒,连喝带吃三大碗,顿感精神劲儿大增。就令护卫带上几坛,蹬鞍策马,一口气跑了一百多里,把王莽远远甩在后面。从此每天早行军前就冲兑老黄酒,几坛酒喝完后,王莽就再也撵不上刘秀了。使得刘秀在南阳郡休养生息,培养和聚集了“二十八宿”大将,兵精粮足,终于大举反攻,击败了王莽,中兴了大汉基业,建立了东汉王朝。这一消息传开,使得‘伏牛的左眼’更加明亮,老黄酒的美名流传至今,老黄酒的酒糟子做成饲料喂牛,牛更爱吃草,长的个大身强膘肥肉壮,南阳“老黄牛”的牛种至今也驰名中外。后来又有说法:“眼一跳,就有闹”“左眼跳财,右眼跳挨。”这只左眼一跳,本村不是出官,就是降财神。什么时间跳动?每隔五至十年的正月十五与八月十五或三月三与九月九跳动一次。什么样子算是跳动?前者应兆后面的:
“八月十五雨蒙蒙,正月十五雪打灯。”就是说八月十五下雨,正月十五一准降雪;或者正月是下雪,八月十五必定有雨。也正是前呼后应与后应前呼的自然规律——此为当地人的实践经验。
同样的:“三月三,华春暖;九月九,好花秋”——也就是说三月三日这一天春意盎然,暖风拂面;九月九这一天必是秋高气爽,秋花盛开。
可巧,公元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抗日战争胜利,“伏牛”的“左眼”——杏花村一带的“四个”日子里,又是“雨蒙蒙”,又是“雪打灯 ”,又是“华春”,又是“花秋”,这一年,杏花村里又出了一个“抗日有功”者——国民党中央军的中将军长,紧跟着村里被招募的十多个兵员中,有两三个“姣姣者”被军长大人提升为师长、旅长、团长干干。一时间,“伏卧之牛”的一只眼睛——杏花村有地气人气两旺之说,在当地广为流传,村村欣羡,人人敬仰,颇具名气。
解放战争打响了,三年过去了------“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蒋家王朝覆灭了,新中国诞生了,杏花村的军、师、旅、团长们随着败军之“蒋”,有的携妻带小,有的单人匹马渡过海峡,溃逃到台湾去了------这些在 “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文化大革命”的非常岁月里——又有当时称为“海外关系”的人们,不得不把“他们”报为“战死”“病死”或根本就不知道有“他们”的存在?不存在的存在——仍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他们正像汉朝诗人秦观所写的《阮郎归》“乡梦断,旅魂孤。峥嵘岁又除。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传说大雁南飞到衡阳就是终点了,汉张衡《西京赋》写到:“上春侯来,季秋就温。南翔衡阳,北栖雁门。”秦观被贬到了郴州,郴州比衡阳还远,于是诗人叹息衡阳还有鸿雁传书捎信,这里连传书的鸿雁也看不到!
那时候在台湾的人,也像诗人那样叹息在大陆尽管有战事,也能有“鸿雁”传书捎信的机会,到了那边,隔着台湾海峡,鸿雁不传书,飞鸽不捎信,啥都没有了。
然而,杏花村又应验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诗意: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曾有佳批注释,诗中的“绿”字用得巧妙,自古以来广为称道。据南宋洪迈(《容斋随笔》续笔卷八)记载,王安石先后用了“到”、“过”、“入”、“满” “掠”等十多个字,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果然此绿字成了诗眼,全诗皆活。那么,这个“绿”字究竟好在哪呢?原来这个“绿”字是一个表颜色的形容词,用在诗中变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有色彩感和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从修辞上讲这是一种移觉手法,也叫通感。风一般只能以听觉和感觉辨别,但春天却是惠风和畅,吹面不寒,过耳无声的。现在用“绿”去描写它,化不十分容易传达的听觉、感觉而为视觉,既见出春风的到来,又表现出春风到后江南水乡的变化,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忆古喻今,从感情上说该诗也有替那些流落在海峡那边大陆人的情感表达,流露着他们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过海峡回到大陆和亲人团聚的愿望。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寓着他们希望老家杏花村也像江南水乡那样一派生机,欣欣向荣。
待到两岸“三通”时,几十年过去了,杏花村到那边的人军师团级别的都已作古,小人物们大都六七十岁了。能够回来探亲的“小字辈”们就当上了“鸿雁传书”的信使。
——带回了将军的“哀鸿”:像哀鸣的鸿雁,在天灾人祸中流离失所到孤岛上,心里空虚得像啼饥号寒的“灾民”,一生漂泊无定,没有依靠,落叶不能归根,尸骨难葬老坟,好不凄凉悲苦呀!
——师长的孤独:“鸿雁翩翩空中飞,扇动双翅嗖嗖响。自从跨峡到东岛,鳏寡孤独心悲伤。”
——团长抄录了唐代李益的《春夜闻笛》: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意思是:在寒山吹着笛子呼唤春回大地,被谪迁的人彼此对望不禁泪湿衣。晚上洞庭湖畔停宿的无数大雁,还没等到天亮就都急切地往北飞。
从而表达了在台湾的老兵“纹丝”不能动,急飞的大雁也帮不上带书信的忙,只有默默客死他乡了。
再说公元1968年3月,虽不是农历三月春意盎然,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月份,但与其相对应的公历三月也可以说是相辅相成,因为此时伏牛山的“牛眼”跳了,“春风绿到”了杏花村,该村出了一个吃“皇粮”的国家人,而且吃在了省会郑州市,可谓“绿上又绿”。这在该村建国以来还是第一个,就是解放前几十年甚至追朔到更远的年月也没有这样的人,在这样的地方,在这样的单位干过事。如今,这样的人——乳燕蓝天波正好在“清明时节雨纷纷”“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清明节——利用部队退伍后到新单位报到的缝隙时间回来探亲了,杏花村各种各样的人是个啥心情不得而知,然而,这样人的家人、亲戚朋友与好邻居当然是喜气洋洋,热情欢迎……清明啊,白天暖和晚间还很冷,“借问酒家何处有?”晚饭时分,蓝天波为给父老乡们“喝酒暖身子”,盛宴招待过一番,第三天,蓝天波别了绿树成荫的杏花村,回到了如绿茵的郑州市电信局上班了。自此开始从商丘归德府退伍到省会郑州市,亦即从杏花村飞到电信局的蓝天波便是郑州市的一个市民,从上班的那一天起,蓝天波算是披上了邮电的绿衣,卵翼于鸿雁翅膀下一只幼雁,在蓝色的电波中搏击,成为一名真正的信息电信人了。因此,蓝天波对邮电感情深厚,对鸿雁飞鸟爱抚有加,对鸿雁传书留恋不已。对邮电分营十分遗憾。
这才是: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
满怀豪情面对发展的邮电。
绿楼耸天能邀皎洁的皓月,
但愿能够实现追求的理念。
蓝天波唱出了《永远的兵》
睡了几年的宿舍
走了几年的小路
用了几年的装备
穿了几年的迷彩服
没有了兄弟的并肩战斗
没有了条条框框约束
没有了早上嘹亮的军号
没有了训练场上的挥汗如雨
军装 再也穿不起
可我 是永远的兵
只要祖国一声召唤
我愿奔扑上前线
军营 再也回不去
有我 最珍贵的记忆
军装即使已脱去
依然是那个百经历炼的老兵
没有了人人会唱的军歌
没有了整齐的一二三四
没有了太多太多
那些都深深烙在了我的心窝
军装 再也穿不起
可我 是永远的兵
只要祖国一声召唤
我愿奔扑上前线
军营 再也回不去
有我 最珍贵的记忆
军装即使已脱去
依然是那个百经历炼的老兵
难以忘怀的人生履历
经历团结 勇敢 的日子
可就在今天
有的人就要离开了
军装 再也穿不起
可我 是永远的兵
只要祖国一声召唤
我愿奔扑上前线
军营 再也回不去
有我 最珍贵的记忆
军装即使已脱去
依然是那个百经历炼的老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战友网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怀念战友|小黑屋|手机版|陆二师战友网 ( 京ICP备14052381-2号 )

GMT+8, 2025-7-14 01:09 , Processed in 0.06726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